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打造自主可控的大數據資源網絡

2018年04月23日14: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不斷深化,全球治理體系以及國際秩序的加速變革持續推進,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在全球范圍內日益蔓延,大數據資源網絡的研究和建設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美國等少數國家倚靠在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先天優勢,壟斷著大數據資源網絡的核心技術,進一步控制著世界互聯網規則的話語權和制定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就無從談論網絡安全。要實現網絡強國目標,必須打造牢固的信息系統基礎,這就需要通過軍民融合體制,整合軍民雙方資源,構建一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因此,基於大數據戰略背景,打造自主可控的大數據資源網絡刻不容緩,突破口在於深入實踐網絡強國和軍民融合戰略,全方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和生態體系,通過發掘大數據資源網絡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以及國防力,充分發揮大數據資源網絡的強大生命力。

一、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已經成為網絡強國建設的偉大工程

十八屆五中全會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國要實施大數據戰略,主張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指導和引領該戰略的貫徹實施,通過數據驅動構建我國新業態,為加速我國發展成為網絡強國提供突破口和新助力。

在大數據戰略背景下,我國在數據安全保障、核心技術領域和數據利用能效上存在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

(一)數據安全缺乏保障

現如今互聯網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滲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安全風險。具體到實際應用中,隨著各類電子商務活動的不斷滲透和日益頻繁,海量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和財產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伴隨著數據的不斷流動和網絡的持續延伸,全球安全邊界愈發模糊,網絡攻擊的頻發使國家信息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掌控著全球互聯網治理規則秩序的話語權和制定權,而我國與其他互聯網技術相對后發的國家往往作為規則的服從者出現。在這種被動局面下,信息和地位的不對稱性造成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系統和數據信息本身都存在著巨大風險,並且網絡用戶個人的信息數據也面臨著被惡意泄露以及利用的現實隱患。

(二)大數據核心技術成為瓶頸

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對網絡技術提出了越來越嚴苛的要求,而我國現階段的信息技術仍然處在相對匱乏的時期。大數據呈現出海量性特征,數據類型也日益多樣化,可以劃分為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等不同類型。其中,以文字、音頻、視頻為代表的海量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不斷涌現,給傳統的分析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帶來巨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我國在政策和資金層面不斷傾斜和投入,但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大數據人才培養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的欠缺成為制約我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因素,受制於大數據挖掘能力的不足,海量數據面臨著閑置和浪費的困境。

(三)數據利用水平關乎成效

數據資源是大數據戰略的核心,龐大的數據量以及快速的數據增長速度為大數據戰略奠定了堅實的自然數據基礎。但是如何對數據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使原本孤立的數據成為有邏輯關聯的知識資源,從而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作用並非易事。這不僅關乎到如何認識和理解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新環境,更與數據開發過程的頂層設計、發展規劃、運營維護緊密相關。數據系統建設過程中,若在實際的操作層面缺乏合理可行的方案,那麼將難以行之有效地利用數據推動信息戰略部署,再美好的戰略構想與預期價值都將變為泡影,同時信息化投資終將面臨失敗的風險和結局。

因此,建設大數據資源網,需要通過研發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儲備培養大數據人才,攻克科技瓶頸﹔需要發展擁有包括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PU、操作系統、存儲系統、應用等關鍵技術的國產服務器,增加在互聯網規則秩序標准制定的話語權,保障大數據資源網的數據安全。

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工程,其重大戰略意義,已經成為我國網絡強國建設的偉大工程。

二、軍民融合建立自主可控的大數據資源網絡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這個偉大格局中,網信事業是強勁增長點,軍民融合是科學路線圖,網信軍民融合成為網絡新時代富國強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軍民融合產業正處於初級融合逐步轉向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軍民融合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蘊涵著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

軍工集團下屬企業經過多年的轉型升級,有著深厚的軍工產業資源積澱。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創新性和靈活性方面優勢明顯,雙方通過戰略合作,可以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信息技術作為軍民融合的突破口和引領方向,發展潛力巨大,其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亮點。在該背景下,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需要緊抓軍民融合科學路線圖,通過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機遇,全方位開展自主可控的大數據資源網絡建立。

(一)緊抓軍民融合機遇下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空間儼然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新空間,是全球各國謀求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地,對互聯網空間的開發和保護關乎一國經濟發展乃至國防安全等核心問題。同時,互聯網空間也是目前研發投入最集中、科技創新最活躍、聯動效應最明顯、應用產品最廣泛的技術領域,是全球各主要國家必爭的技術創新高地。由此可見,自主可控的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迫在眉睫。在軍民融合科學路線下,網絡空間的建立在政策和環境上有著較為顯著的支持優勢,大數據資源網絡基於網絡空間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機遇。

(二)結合軍民融合下全國數據開發共享的大格局

隨著軍民產業發展,國家確立了共享開放的數據格局思想。軍民用技術產品數據、產業發展數據,如工商數據、經濟運行數據等,都可做到一定共享。如果能將這些數據充分利用起來,將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推向拉通軍工企業和民營大數據企業的先進技術、產品、解決方案的結合,無疑將會對整個國家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規劃起到重大作用。

(三)構建系統完備的大數據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科技興軍的推動既要加強與我國國家戰略規劃的對接,又要在國家整體戰略布局中進行統籌和謀劃。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處於諸多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蘊含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優質的試驗田。依托軍民融合的大數據網絡建設,不僅要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積極影響,同時也要體現市場機制的長期效應,更要將體制機制以及政策的改革作為強有力的抓手,有效破除制度壁壘和利益糾葛,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的大數據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四)國家資源戰略下保証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網絡建設

在軍民融合的科學路線圖下,國家資源戰略的傾斜,保証著大工程、大項目的投入,在自主產權的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牽引力。

三、充分激發大數據資源網絡 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網絡思維活躍,思想觀念激烈碰撞,新媒介、新技術日新月異,在高速更迭的同時,既聯通了世界,又蘊含了多樣化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網絡空間改變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加速度,直接推動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交鋒,同時也使得中華民族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延續,面臨來自網絡空間的沖擊挑戰,而這種挑戰也是前所未有、多要素、全方位。以大數據資源網絡帶來的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生產力、以大數據資源網絡營造的生態環境為核心的文化力、以大數據資源網絡下的網絡攻防為特征的國防力,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全新的生存空間和作戰領域。

(一)大數據資源網絡蘊含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

1、大數據資源網絡包含著新質生產力

網絡空間使得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裝備了新的引擎,而美國的“棱鏡門”事件中,從軟件系統、平台設施再到硬件設備的完整產業鏈,恰恰說明網絡空間向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人類世界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共同體”,而網絡空間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紐帶作用。大數據的可復用性,較多信息的共享互通,已經為人類社會創造出無盡的新資源、新財富和新空間。在這個網絡空間中,大數據技術逐漸成為了核心資源,其所迸發出的新質生產力,在人類新的生產方式應用中,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生產價值,推動著資源、財富和空間的不斷增長。

2、大數據資源網絡引領出新質文化力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底蘊長存不衰,隨著時代發展,民族文化在持續傳承吸收的同時,也引入了新時代的文化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爆炸式發展,網絡空間帶來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潮流不可阻擋,這股網絡化的潮流,再加上和平、發展、合作和共贏的時代潮流,共同構成了當代社會,人類新時期的兩股時代潮流。美國斯諾登“棱鏡門”事件,正是反映一個國家、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品質的底蘊。網絡時代帶來的人類社會的新型文明,已經橫空出世,網絡空間不再是實體空間的附屬品,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新型空間。而蘊含“中國方案”的“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推進步伐,關系到人類社會新型文明在網絡時代的所能達到的高度。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在網絡空間的建設中,交融、碰撞、孕育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新質文化力。人們生存的深度、寬度和廣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人們表達的模式變為全新的媒體介質,如自媒體和網絡媒體以及網絡論壇等。碎片化傳播,尤其是在青年一代的網民中得到迅速發展,對青年一代產生了巨大影響。中華文明復興同世界文化潮流交匯的契機,帶來了新時代下鮮明的網絡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新質文化力。大數據資源網絡將人類社會網絡時代的文化力,推上新的高潮。通過大數據資源網絡,新媒體、自媒體和網言網語的全新表達模式,擁有了全新的數據支持,催生出新的文化力。

3、大數據資源網絡帶來了新質國防力

自美國海灣戰爭后,現代戰爭已經從傳統常規武器作戰演變成多兵種、信息化、網絡化的新型戰爭模式。網絡空間作為全新的作戰模式載體,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追捧,在這種全新作戰領域下,網絡信息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大數據資源網絡引領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孕育除了新型武器,突出地體現在戰爭控制機制方面。比如敘利亞戰場出現的精確打擊,折射出大數據資源網絡帶來的空間定位打擊能力。網絡技術優勢的控制能力和巨大的威脅能力,已經對整個世界軍事帶來革命性推動,網絡空間悄無聲息地穿越傳統國界,把整個世界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大數據資源網絡為這些新型武器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讓新質國防力得到釋放。

(二)充分激發大數據資源網絡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

1、實踐軍民融合戰略

大數據資源網絡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需要在新時期國家戰略中得到落實。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需要軍民融合,需要全面推進網絡工程,深入理解網絡強國的推動政策,將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和國家國防、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有機統一起來。需要保証網絡國防建設和網絡經濟建設以及網絡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形成新時代大數據資源網絡的網絡工程治國新理念。當前,軍民融合戰略,既是戰略工程,又是新時代的創新工程。在推進網絡工程建設,既要有戰略思維,又要有法治思維。需要軍隊、市場、文化建設密切合作。以軍工產品需要,協同民用產品和企業的創新要素,引領大數據資源網絡的軍民融合戰略,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體系相融合,實踐大數據資源網絡的軍民融合戰略。在軍民融合戰略支持下,需要遵循國防經濟規律和信息化條件下戰斗力生成規律,自覺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充分利用發揮大數據資源網絡的前沿技術,集成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將現代先進生產理念和生產模式深入踐行,將新媒介下的文化傳播推廣發揚,將現代信息化戰爭的需要轉化為新型軍事資源和戰斗力,將傳統軍工產業和現代化互聯網企業有機結合,實踐軍民融合戰略,充分激發大數據資源網絡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

2、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強化約束力和執行力

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需要以國家為建設的政策主導者,國家需要建立相對完善的政策法規,指導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推動建設規劃落實。在當前我國軍民融合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証從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順利過渡,必要的問責機制和相應的約束機制,尤為重要。國家戰略層面、頂層統籌和思想觀念需要布局政策法規的出台,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使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得到政策保証。

我國網民人口規模居於世界前列,在網絡基數如此大規模的情況下,我國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也具有先天的資源規模優勢。在把控基數優勢的前提下,緊抓軍民融合戰略機遇,發展大數據資源網絡在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上的實踐,把握內在規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探索國家戰略共鳴點,形成共振效應。同時,在政策法規的進一步保障中,讓大數據資源網絡建設成為網絡空間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讓我國網絡工程走上健康、高精尖的發展快車道。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吳鋌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李歡 陳瑋)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7年12月刊)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