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體系新優化:

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落實十九大國家戰略部署

張佑任

2018年04月23日14: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一系列新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繪就國家戰略藍圖,提出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各區域、領域、行業性國家戰略為補充的國家戰略總體設計。布局已定,重在落實。而戰略落地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加快構建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將國家戰略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層次清晰、結構優化、統籌推進、協同共振的國家戰略體系,產生1+1大於2的戰略疊加效果,催生強大的國家戰略能力。這既是服務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需要,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吹響了落實十九大國家戰略部署的總號角,開啟了改革新征程。會議表明,改革進入新階段,改革需要加速度。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是推動國家戰略實施的組織保障。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適應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求。因此,把握機構改革的重要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回歸戰略本質,優化戰略頂層設計,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將是檢驗機構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尺,對於貫徹落實十九大國家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貫徹落實十九大國家戰略部署的“牛鼻子”

面對改革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要牽住改革“牛鼻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方法論。從最初“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到十九大報告中“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表述中兩字之差,體現了黨中央對於國家戰略整體統籌的深刻把握。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黨的戰略思想的一次升華。這不僅是軍民融合的發展方向,更是要站在國家總體戰略的高度,強調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多種戰略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優化重組,將原本各自為戰的戰略組建成優化協同高效的體系,形成更有效的戰略能力。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全球國家戰略發展趨勢和我國戰略體系建設中存在問題的積極回應。

從全球國家戰略發展趨勢來看,歷史証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首先是國家戰略的競爭,誰在戰略上謀劃早、判斷准、執行快,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當前國家戰略發展實踐存在三種趨勢:一是國家戰略已經從傳統的戰略哲學演進為具有現代理論、科學方法支撐的綜合科學體系。二是國家戰略不再限於軍事和國際關系領域,逐步擴展到經濟、產業、文化等多個領域,戰略的外延進一步擴展。三是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體系綜合交融,各大戰略協同推進,多種戰略手段綜合運用。2017年12月公布的特朗普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將經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認為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利益、經濟與價值觀。僅僅3個月后,美國即對中國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綜合多種戰略手段,進行國家戰略聯動推進的趨勢將會成為常態。

從我國戰略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我國是戰略思想大國,曾涌現出一大批熠熠生輝的戰略家和戰略思想。但是隨著戰略科學化、體系化、系統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在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上還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黨對戰略統籌、規劃、實施工作的全面領導有待完善﹔一些黨政機構在戰略頂層設計上的職能不清,導致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間的協同統籌不夠﹔國家戰略間的層次和位階關系有待明晰﹔戰略管理體系的科學化水平有待提高﹔戰略資源轉化為戰略能力的效率需要增強等等。中央先后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又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就是為了解決戰略統籌協調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其核心就是要增強國家戰略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融合安全和發展兩大戰略體系,實現戰略一體化統籌、規劃、實施,豐富戰略手段,增強戰略能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全球國家戰略發展趨勢和我國戰略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軍民融合戰略為先導,高瞻遠矚提出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並將這一理念上升為統領我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詞,這必將推動我國國家戰略體系化和科學化水平,形成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匹配的戰略能力,有力助推十九大提出的各項國家戰略部署加速、有序推進。

二、深化機構改革,優化頂層設計,為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提供保障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改革意識,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事業。經過96年努力探索和40年改革歷程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治理也進入新階段。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依然要發揚,更要把握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總結經驗和教訓,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統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戰略是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頂層設計”是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對事物的層次、結構、要素、節奏的規律把握和統籌規劃,便於更好地整合資源,高效實現目標。頂層設計的核心是整體、協同、高效。因此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必須抓好頂層設計。

黨和國家機構是統籌、規劃、實施國家戰略的組織保障。當前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特別是在發展戰略領域,隨著信息革命的不斷發展,技術、生產力的不斷飛躍,心理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黨和國家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必須隨之而變,前瞻應對。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和國家機構正在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可謂抓住了改革的“關鍵詞”,砸開了深層次利益格局的“硬骨頭”。

同時也要意識到,機構改革只是起點。通過機構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進一步優化黨和國家機構頂層設計能力,能夠聽指揮、觀大勢、謀全局、善統籌,承擔起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重任,朝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三、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一項新任務、新課題,從發展現狀看,解決好三個問題是當務之急。

一是要加強黨對國家戰略的全面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証明,加強黨的領導,則走向勝利﹔弱化黨的領導,則走向失敗。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加強黨對國家戰略的全面領導,首先要明確國家戰略體系的總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居於我國國家戰略體系的最高層次,其他所有國家戰略都要服從、服務於這項戰略安排,以此確立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和主攻目標。其次要健全黨對戰略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本次機構改革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各委員會“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成為“一把手工程”,應當充分發揮在戰略研究、統籌規劃、綜合協調、整體推進中的作用,指導建立健全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和工作模式,完善黨對國家戰略的領導機制。

二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戰略觀。國家戰略管方向、管趨勢,具有前瞻性,當前行動更多為了影響趨勢和未來。國家戰略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任務越艱巨,實施的過程就越長,發揮的作用也越大。以美國為例,1993年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后,發布“信息高速公路”戰略,前后歷時20年,耗資約4000億美元,用於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戰略為當前美國引領全球信息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九大擘劃了30年的發展藍圖,以“四個全面”戰略為支撐,明確了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同時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區域性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網絡強國戰略、脫貧攻堅戰略等領域性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交通強國戰略等行業性戰略。每一項戰略落地,都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體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戰略方向,打基礎、謀長遠、久久為功﹔堅持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茬接著一茬抓,將各項戰略部署穩步推向前進。

三是要將國家戰略作為一門科學,依靠科學的思維、機制、決策方法來支撐。體系的建立、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科學、規范的系統工程。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必須要把握國家戰略的基本規律,科學有序推進,防止戰略的空心化、虛無化、口號化。首先要有科學的戰略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戰略思考,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有戰略思維和戰略眼光,提出了系統的治國理政戰略思想。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全局觀、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的方法論等論述,成為引領國家戰略落地實施的重要指南。其次要有科學的戰略管理機制。國家戰略從體系轉化為能力,需要進行科學化管理。以美國為例,其1986年《戈德華特-尼古拉斯國防部調整法》形成了系統的美軍戰略管理體制,包括明確美軍各戰略間的體系層級關系,規定總統每年向國會提交《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對提升美軍戰略管理能力發揮重要作用。戰略管理機制應當與一國實際相結合,不能完全照搬。但必須認識到,通過機制化手段,建立戰略評估、規劃、實施的流程體系,對於提升國家戰略的體系化水平和能力轉化效率具有重要價值,應當予以借鑒。最后要有科學的戰略決策方法。科學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結合。漢代張良與劉邦進行戰略分析,就曾“借箸代籌”,將運算和分析相結合。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知識迭代加速,海量信息爆炸,世界成為一個更加復雜的巨系統。去偽存真、把握規律、認知現實,是國家戰略決策的前提。錢學森先生曾運用整體觀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提出將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專家體系及計算機工具體系綜合,建立總體設計部,用互聯網技術和數據技術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為戰略復雜決策提供依據。這一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在互聯網條件下,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算法及人工智能技術,掌握數據並進行系統分析,更准確地發現規律,才能為國家戰略決策提供更精准、更科學的參考依據。(作者系《網信軍民融合》戰略論壇特聘研究員)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