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3日13:5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從古到今,縱橫內外,人類活動的每一次大規模涌現,都會引發生產力的深刻變革,推動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人與人的交流涌現出“語言”,物與物的交換涌現出“貨幣”,“人—機—環境”的深度交融涌現出“互聯網”。所謂“千山巨鰲涌,萬裡大鵬飛”。2000多年前,道家學派的代表庄子,就用“北冥有魚,化而為鳥,扶搖而上幾萬裡”的寓言,揭示了“涌現蘊含質變、質變催生顛覆、顛覆引領變革”的永恆規律。
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域,“涌現”規律尤為明顯。一方面,物理世界通過分布式、自組織、適應性的選擇與淘汰,涌現出復雜多樣的高級生命體﹔另一方面,物理世界通過精准映射、深度交融、綜合提升,涌現出更高層次的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之中,可以涌現出新的生命體,形成更具智慧的虛擬空間。通過不斷地循環嵌套,就形成了“物理空間—數字空間—信息空間—智能空間—智慧空間”梯級涌現的邏輯。在這個梯級結構中,“底層空間”決定了“高層空間”,但是通過“涌現”,高層次的智慧空間會“反作用”並“控制”低層次的物質空間,形成雙向循環、逐級嵌套的系統,這就是網信領域“涌現”的本質,也是錢學森系統工程的精髓所在,更是通往“網信強國”彼岸的必然邏輯。生逢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身處一個智慧涌現的關口,這是我們共同的人生際遇。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寥廓的世界眼光、敏銳的戰略思維,作出了“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重要論斷。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強調“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建設“網絡強國”。這是大國的氣魄,更是歷史的擔當。由“大”到“強”,一字之變,標志著中國的網信發展,進入了前無古人的“新時代”。
建設網絡強國,面臨著“網絡主權”、“數據主權”兩大危機帶來的挑戰。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人類創建的“第五空間”、大國博弈的全新疆域。網絡安全超出了傳統的安全范疇,上升到維護國家主權的高度。美國作為互聯網的創造者,憑借其“先入為主、先行為法”的優勢,全面掌控了“數字邊疆”的“封疆權”,以無孔不入的“網絡霸權”,作為維護其侵蝕“網絡主權”、維護“現實霸權”的工具。“網絡主權”的洞開,導致的是“數據主權”的喪失,其后果不亞於“領土主權”的淪陷。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心臟中樞”受制於人。互聯網的13台根服務器中,唯一的主根服務器以及12台輔根服務器都由少數大國掌控。網絡域名解析主導權操於他人之手,導致所有網絡數據對美國“單向透明”。二是“骨干樞紐”尚難自主。國外的路由器、交換機設備制造商,在我國骨干網核心節點中佔有極高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通信、金融、鐵路、民航、傳媒、互聯網等行業,尤為突出。三是數據“末梢神經”廣被滲透。外資企業佔據了我國網絡終端設備龐大市場份額,使數據安全面臨極大風險。這些企業有時迫於壓力需要,與外國情報部門合作,運用其產品和服務的便利條件,來獲取中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敏感數據。
“居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我們不禁發問,以互聯網為中心的科技、經濟、社會結構,是否是我們必然或唯一的選擇?如何解決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網信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的問題,真正把生存權和發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構建主權在我、平等互助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錢學森智庫認為:“網絡大國”的標志,是互聯網的應用,但互聯網的一切已經打上了鮮明的“美國烙印”,脫不開“美國價值”的羈絆,深陷於“美國利益”的束縛,躲不過“美國霸權”的侵蝕。建設“網絡強國”,必須運用中國智慧、走好中國道路、彰顯中國價值,跳出“互聯網”的邏輯,構建“星融網”的體系,打破少數國家的技術壟斷、規則黑箱、治理霸權,實現網絡空間的“世界大同”。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戰略科學家錢學森就以超前於時代的遠見,為網信強國描繪了不可替代的“中國基因”。錢學森認為,建立“天地融合”的全球性網絡,是信息革命的必然趨勢。在1978年,錢學森就說過:“恐怕不久的將來,全世界總是要建立情報資料網,這個網絡與全球計算機網絡、衛星系統、資料庫、通信線路、用戶終端等設施都要互聯互通”。錢學森認為:“實現宇宙航行,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在此以前,人類都是在地球上觀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個新的立足點上來研究自然和宇宙”。錢學森所說的,不僅是從太空的高度來研究地球,更重要的是研究宇宙,來引發新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包括信息革命。我認為,這是網信領域發展變革的根本的,也是最大動力源。錢學森說過:“‘兩彈一星’工程所依據的都是成熟理論,我只是把別人和我經過實踐証明可行的成熟技術拿過來用,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隻要國家需要我就應該這樣做,系統工程與總體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錢學森一生謙恭,從不自詡,但對於系統工程、總體設計部思想,他十分自豪的稱之為“中國人的發明”、“前無古人的方法”、“是我們的命根子”。錢學森所說的系統工程思想,恰恰是他在美國20年奠基、在中國航天近30年實踐、畢生近70年學術研究所形成的智庫撒手锏,是“錢學森智庫”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把西方的“還原論”和東方的“整體論”綜合起來,形成了“系統論”思想體系,解決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涌現問題,特別是對於解決從“物理”到“智慧”的梯級涌現,提供了思想的利器、行動的指南。
我們運用錢學森智庫,形成完善了“星融網”的體系架構,力圖從戰略、戰役、戰術的不同層面,實現網信領域在“價值觀”、“世界觀”、“發展觀”上的三大飛躍。
戰略上:必須改變“大國中心”的價值觀,實現向“世界大同”的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不應成為各國角力的戰場”,“要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然而,上面提到的“網絡主權”和“數據主權”的淪喪,根本在於網絡空間基礎設施——互聯網源於美國、控於美國,主權非我,節點難控,安全難保。我們建設“星融網”,不是要搞一個地面網絡的補充,而是從根本上實現對互聯網的替代﹔不是要融入互聯網,而是要搞一套我們自己的設施、協議、系統,進而逐漸實現世界信息網絡打破“大國中心”,實現“主權在我”,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根本保障。為此,“星融網”需要具備6個特點:一是基礎設施方面:利用天基網絡,實現鏈路可控﹔二是網絡協議方面,滿足兼容統一,制定自有規則﹔三是系統構成方面,統籌天空地海,實現多維一體﹔四是網絡結構方面,著眼自主運行,實現靈活拓展﹔五是服務性能方面,滿足功能多樣,實現高度智能﹔六是長遠目標方面,覆蓋全球全域,並向深空拓展。
戰役上:必須改變“地球中心”的世界觀,實現向“星際通信”的飛躍。從1969年美軍阿帕網建立算起,互聯網已誕生了48年。無論互聯網的技術如何變革、應用如何翻新、產業形態如何演進,其核心骨架一直以服務地面應用為主要目的,從未有過、也不太可能有根本改變。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標志著人類進入宇航時代。截至今日,全球共有12個國家具備航天發射能力,50多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250多名宇航員曾在太空生活工作,人類已經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了太陽系8大行星。在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近50年后,特朗普政府計劃重返月球進行長期探索,作為火星以及遠載人深空探索的基地和重要步驟。有人說,如果全球70億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需要4.5個地球的資源。開發更高更遠的深空,就像500年前的航海一樣,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生存空間、實現文明演進的大勢所趨。盡管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衛星通信領域,試圖構建天地一體的網絡,但天上、地下簡單疊加的邏輯,充其量是地面網絡的補充。從更遠的未來看,實現星際航行,需要推動信息革命從“地球中心”向“星際社會”轉變。我們提出的“星融網”,以建立跨星系的星間、星地、星船通信網絡,為“星際社會”提供全方位的通信保障為總目標,分近期、中期、遠期分步解決:在2050年前,通過通信衛星,建立太陽系內的“星際互聯網”﹔到3000年,構建跨星系的通信網絡,例如通過太陽“引力透鏡”放大信號,來解決星系之間的通信問題﹔從遠期看,到3050年,探索構建星系之間實時通信網絡。
戰術上,必須改變“簡單互聯”的發展觀,實現向“智慧涌現”的飛躍。要突破互聯網簡單的“互聯”概念,實現與經濟社會大系統的全方位融合。這個融合,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統的﹔不是單項的,而是組合的﹔不是單一行業的,而是跨領域、跨系統、跨部門的融合。這就要運用系統思維、系統科學、系統工程,推動“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智慧”梯級躍升。“數據層次”,即大數據資源的搜集、存儲、檢索以及相應設施的建設﹔“信息層次”即通過真偽性的判別,留下可信的信息﹔“知識層次”,就是通過分析、挖掘數據,激活數據信息,實現數據“活化”,發掘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智能層次”,就是通過人機結合,實現兩者優勢的結合。最重要的是“智慧層次”,就是實現人、機、知識等方方面面的“涌現”,用錢老的話說,就是“要站在高處,遠眺信息海洋,能觀察到洋流的狀況,察覺大勢,做出預見,這就需要智慧了”。錢老指出,邏輯思維,是微觀法﹔形象思維,是宏觀法﹔創造思維,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創造思維才是智慧的源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手段。錢學森綜合集成研討廳就是把機器的邏輯思維優勢、人類的形象思維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用“大數據”這個精准映射、定量再現客觀世界的手段,實現1+1>2的效果,創造比人類和機器都要高明的智能系統,它的智慧處在有史以來的最高端。這是“互聯網時代”邁向“大數據時代”,向“后數據時代”躍進的必由之路。
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肩負著中央賦予的“建設錢學森智庫﹔支撐航天、服務國家﹔成為軍民融合產業平台建設抓總單位”三大使命,是中國航天的五大總體:即:智庫總體、情報總體、數據總體、網絡與信息化總體、軍民融合產業化推進總體。歷史上,十二院是中國第一台大型集成計算機的應用單位,開通了中國第一條國際互聯網專線,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實現全國聯網的計算機網絡。十二院是中國網信軍民融合發展聯盟、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中國電子商務聯盟等國家級平台的依托單位。目前,十二院著力打造了“錢學森業態、智慧業態、軍民融合業態、軍工業態”。特別是在智慧業態上,十二院正在以“星融網”為核心架構,以“數據主權”為保障,以數字到智慧“梯級提升”模型為特色,以“錢學森智庫六大體系、兩個平台”為工具,面向全國各地建設“智慧社會”的需求,打造“十智工程”。
在基礎設施架構方面,筑牢“智魂”。解決物理城市、數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的問題。打造“智腦”,為智慧城市的頂層決策和布局,夯實理論根基、完善決策証據、獲取全面態勢、集成專家經驗、實現仿真推演。打造“智眼”,實現全球性觀測、全天時監控、全行業採集、全行為記錄。打造“智心”,通過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布計算,解決數據的復雜性、真偽性、功效性、協同性等各種問題。打造“智脈”,實現高可靠的連通、高效能的傳輸、便捷化的通訊、泛在化的互聯。在應用模式方面,實現“智政”,打造智慧政務,為總體設計、綜合治理、工程會戰提供支撐。實現“智業”,打造智慧創新鏈、智慧生產鏈、智慧價值鏈、智慧需求鏈、智慧運營鏈。實現“智惠”,服務於民生領域。實現“智美”,服務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面向未來的體驗式教育、體驗式旅游、體驗式文娛。實現“智環”,打造綠色格局、培育綠色動能、塑造綠色生活、構筑綠色屏障。“智政、智業、智惠、智環、智美”應用體系,對應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為智慧社會的建設探索一條“天地一體、萬物互聯、主權在我”的新路。
錢學森的系統工程思想,縱橫東西方、跨越幾千年,是“中國人的發明”、“前無古人的方法”、“是我們的命根子”。它預示著第二次文藝復興的光明前景,引領著網信發展的時代腳步。“星融網”的建設,必將從更高起點推動網信革命,在實現“星際航行”、構建“星際社會”的奮斗征程中,在“智慧地球”向“智慧宇宙”的重大飛躍中,提供網信發展的中國方案,助推人類文明開辟新天地、邁向新境界。(作者系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