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必因親舊而避嫌猜——公與私的歷史鏡鑒(五)

陳家興

2018年04月04日08:2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必因親舊而避嫌猜

在處理公與私的關系中,歷史上那些雄主與賢臣,在破除私心成全公義方面可圈可點。諸如不因親屬而濫功爵、不因私仇而蔽賢能、不以公事而售私恩、不因故舊而枉法度等等,都為后人如何破除私心提供了樣本。從現實生活來看,破除私心、杜絕私心,的確是處理公與私問題時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現實中畢竟也還存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這就是本人沒有私心而是一心為公,但別人懷疑他那樣做暗藏私心,怎麼辦?

比如,在選人用人問題上,按照公道原則遴選出了一個人才,但這個人卻是自己的親戚或僚屬或身邊人。不用他吧,人才難得,殊為可惜﹔用他吧,非議太多,人們總是天然地認為你這是徇私,是“蘿卜招聘”。當然,從現實情況看,今天曝出的“蘿卜招聘”案例基本都是徇私,但在理論上也的確存在親戚是個人才的情形。

古代類似情形就有不少。

比如,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祁奚,在晉平公問他南陽缺個縣令誰合適時,他推舉了他的仇人解狐。這當然是大公無私,這一點沒有人懷疑,在道德上也能得高分。但是后來,晉平公又問他,國家缺個管軍事的官,你看誰合適?沒想到這一次,祁奚竟然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這就很考驗人的擔當了。推舉仇人,別人不會懷疑﹔但推薦兒子,別人難免要懷疑。即便相信你公道處事,也難免心裡存疑。這就是現實。

其實,這兩次推薦,晉平公自己都提出了疑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而兩次回答,祁奚都用了同一個標准:你問的是誰堪大任,而不是問與我的關系。事實上,祁奚不僅薦人堅持一把尺子,其為官也始終公道處事,所以才不避嫌猜、無懼人言,也因此才沒有人說閑話。即便君主問他,也能坦然以對,而兩次舉薦國人都稱贊,更在當時就傳為佳話。同時代的孔子聽說了,就評價說:“善哉!祁黃羊(即祁奚)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左傳》則援引《詩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句,稱贊祁奚有這種善德,而能舉薦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才。

然而,倘若不是這樣一個公道正派的人推薦人才,恐怕人們就不太相信其無私心﹔再假設這兩次舉薦順序顛倒過來,先舉薦了兒子,后舉薦了仇人,恐怕非議就會更多。比如人們的常理邏輯就可能是這樣的:先徇私舉薦了兒子,后怕人非議,又舉薦了仇人試圖彌補。歷史不由人假設,但人心卻是復雜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說組工干部一定要公道正派,是極有道理的。立身行事不太公道正派,或標識不那麼明顯,你舉薦人才再怎麼堅持標准,別人也很難完全信任支持你。

唐太宗處事公私分明,所以他在用人問題上也能做到舉賢不避親,而不畏人言。比如,在633年,朝廷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其才能也是有目共睹。但長孫無忌自己就執意推辭,他覺得畢竟自己是外戚,這樣用自己,擔心天下人會說李世民徇私情。所以,即便在大唐那樣的盛世,對於李世民那樣的明君來說,也仍然會面臨被人說閑話的問題。

但李世民襟懷坦蕩,不僅不同意長孫無忌的請辭,還說了一番深刻道理:“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雖讎不棄,魏征等是也。今日所舉,非私親也。”李世民的用人標准,和祁奚一樣,都是看有沒有才,而不在乎是否為親仇。

然而,古人的舉賢不避親,是否就值得今人效仿呢?設若那些搞“蘿卜招聘”者,面對質疑,也都援引這些古代案例來自証,怎麼辦呢?

必須看到,古人的這些開明之舉,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與條件。有些人才,如果因為與自己有親,怕人疑為徇私而不敢用,就可能為敵國所用,或於開國大業不利。這的確大多是在紛亂之世,或事業草創之時,計較不得許多。但在承平之世,這些規矩就要立起來,尤其是在用人上,就必須有鮮明的導向。特別是在今天,舉賢還是避親的好。

今天,在一些領域對於重點人群建立的回避制度,比如法官、檢察官、公務員的任職回避、公務回避等等,就是一個較好的防止徇私的制度壁壘。特別是在干部選用上,也明確了黨政領導干部任職回避制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不正之風。

那麼,在用人上的回避制度、舉賢要避親,是否就違反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原則呢?不違反的內在機理又在哪裡呢?

必須看到,在現時代,“用人回避”與“舉賢不避親”,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回避,其危害性也極大。正所謂“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為自己親屬徇私,則無異於堵了人才進階之路,寒了人才的心。今天,特別需要防止的,正是在用人上為親戚、僚屬、身邊人大開私門,因而必須從制度上徹底堵住。

相反,今天如果堅持“舉賢不避親”,即使舉的親是真賢,也難免遭天下人非議。因人才與自己有親,便避嫌而不舉,看起來是損失了這個人才,但從更寬廣的視野看,並未損失。中國之大,容得下各類人才競相奔涌、發揮才干。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因避嫌不能在甲地施展才干,也必然能在乙地綻放才華。

在這個意義上,因親舊而避嫌猜,堅持舉賢而避親,其負面作用幾可忽略不計,而正向效應會十分顯著。

相關閱讀


不因親屬而濫功爵——公與私的歷史鏡鑒 (一)

不因私仇而蔽賢能——公與私的歷史鏡鑒 (二)

不以公事而售私恩——公與私的歷史鏡鑒 (三)

不因故舊而枉法度——公與私的歷史鏡鑒 (四)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