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的應急體系建設

閃淳昌

2018年03月22日09:5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確保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加強應急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統領,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密切相關又相互作用。應加強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設,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將黨委和政府的應急管理機構合並或合署辦公,加強文化安全建設,培養一批善於科學決策的指揮員。

[關鍵詞] 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應急體系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確保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加強應急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方面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認真領會:

(一)習近平同志的“人民中心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二)習近平同志的“民生為本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三)習近平同志的“安全發展論”

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四)習近平同志的“科技強國論”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五)習近平同志的“底線思維論”

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准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六)習近平同志的“總體國家安全觀”

“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安全”共出現55次(黨的十五大報告是6次,黨的十六大是14次,黨的十七大是23次,黨的十八大是36次),可見“安全”對於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統領,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密切相關又相互作用

(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証。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 隻要緊緊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我們就能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們要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其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

(二)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密切相關又相互作用

公共安全和以“一案三制”為核心內容的應急體系建設是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從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恢復與重建等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強應急體系建設主要系指通過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安全是維系國家主權、獨立、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基本條件不受侵害,發揮國家正常功能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統籌推進各項安全工作。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國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能力。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三)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

同一風險在不同的時空和人物條件下,可能實現公共安全風險與國家安全風險的演化。國家安全體系的各構成部分之間互相關聯,其中政治、經濟、社會具有較強的關聯度。國家安全體系可分解為國權、國土、國格、國力、國民等子體系。沒有國家主權、獨立、生存和發展,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無從談起。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實質上是以公共安全為宗旨。老百姓有安全感,社會才有安定感,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過去的哪一年沒有一些突發事件?自然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所以公共安全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全面小康建設,乃至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非常現實和深遠的意義。“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第一位的發展環境。”

應急管理與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任重道遠

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

(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樹立新時代公共安全的新理念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安全發展。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的:“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必須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要強化災害風險防范措施,加強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統籌協調體制,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軍隊立足打贏現代化戰爭﹔應急管理立足有效應對大災、巨災和危機。

(三)落實規劃,編織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

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補短板、織底網、強核心、促協同。推進應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六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家庭)、“六有”(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四)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五)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確保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基礎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富國和強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大基石。大力發展應急產業,統籌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統籌兼顧是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根本方法。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各種變革調整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也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可以說,我國正處在公共安全事件易發、頻發、多發期,維護公共安全任務重要而艱巨。

四、六點政策建議

第一,在中共中央國安委的基礎上,加強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設,並對委員會的性質、組成和職能等方面深入研究,使之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建議按年度發布《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並結合我國國情,將報告分為機要件和公開件,公開件對提高我國國民的國家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報告至少應當包括國家安全利益、安全環境、目標與任務、指導方針、戰略原則、戰略能力、戰略途徑等內容。

第二,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國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能力。依靠制度化和法治的力量,保障國家安全戰略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的持續提升。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將涉及國家安全的各領域安全要素統籌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范圍,保証在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不出現偏頗和失衡的問題﹔將所有安全要素,包括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統一評估、統籌排序,科學、合理、綜合地確定資源的使用。

第三,在中共中央國安委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加強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的建設,使之真正發揮好應急值守、運轉樞紐和參謀部的作用。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第四,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精神,建議將黨委和政府的應急管理機構合並或合署辦公,切實做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

第五,加強文化安全建設,積極深入利用包括輿論宣傳在內的多種方式和手段來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全球化時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和捍衛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國家安全利益的實現需要硬性的經濟實力、軍事保障等內容,同時還需要以社會動員、政治動員和輿論宣傳為代表的軟實力貫徹執行,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第六,下大氣力培養一大批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善於科學決策的指揮員。在應對危機的實踐中鍛煉和發現優秀干部,並建立容錯機制,對那些敢於擔當、不謀私利的指揮員在危機處置中的一些決策行為予以“寬恕”。要把培訓危機管理與突發事件應對的能力列為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的必修課程。

走進新時代,共筑強國夢。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為保障國家安全,推進公共安全事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3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