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科學謀劃新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

宮蒲光

2018年02月27日09:5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重要政治任務。科學謀劃、不斷創新新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努力構建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范、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明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推進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重要政治任務。

一、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新思想、新論斷,科學謀劃新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既要全面落實報告部署的具體任務,准確把握報告提出的宏觀要求,更要深刻領會報告確立的“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等重大政治判斷、重大思想觀點、重大戰略部署,在深刻領會報告精神實質、科學謀劃新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上下功夫。

一是要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放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去審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有著直接的、現實的指導作用,為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著力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織密扎牢基本民生安全網,切實保障好各類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真正在“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二是要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去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在全面總結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清晰地指出了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明確了當前和下一階段的歷史任務,指明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進入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更為艱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也將肩負著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作為托底性民生保障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密不可分,與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休戚相關,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領會“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的豐富內涵,主動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認真研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在黨和國家新的歷史方位中,合理確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及時調整完善社會救助政策,補齊社會救助制度短板,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救助工作,使困難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要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放到我國社會新的主要矛盾中去考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我們准確把握新時代的新發展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實踐遵循。我們謀劃和推進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無論是制定目標、明確任務,還是設計制度、制定政策,都要牢牢把握這一主要矛盾,既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又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滿足困難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一方面,要認真研究“美好生活需要”的豐富內涵,深入分析和把握困難群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活需求,豐富和拓展“基本生活”的內涵,不斷創新救助理念、救助內容、救助方式和救助服務,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物質和服務相結合的多維度保障轉變,從簡單的生活型救助向綜合型救助延伸,努力為困難群眾提供滿足基本需求、符合時代要求、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城鄉統籌、區域統籌,促進社會救助事業快速發展,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四是要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放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目標中去推進。黨的十九大在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部署的同時,明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這一目標描繪了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目前,我國有5700多萬低保對象、511萬特困人員,每年還有8000多萬人次困難群眾需要醫療救助,近千萬人次城鄉群眾需要通過臨時救助渡過生活難關。這部分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沒有他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沒有他們的現代化,就不是全面的現代化。作為維護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的托底性制度安排,社會救助既是社會運行的“穩定器”,也是確保困難群眾同步實現小康,“不讓小康路上任何一個困難群眾掉隊”宏偉目標的有力保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特別是困難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創新工作機制,提高服務能力,提升救助效益,努力構建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范、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走進現代化。

二、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舉措,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部署“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從多個層面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提出了新任務。盡管有些任務在報告中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內涵十分豐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對號入座”,切實抓好這些新任務、新舉措的落實。

一是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要加大社會救助統籌力度,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統一部署,從全局上謀篇布局、思考安排社會救助工作。一是加強城鄉統籌。重點是進一步統籌城鄉低保制度,健全城鄉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在政策目標、資金籌集、對象范圍、救助標准、經辦服務等方面的城鄉統籌,確保城鄉居民在社會救助方面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最終實現待遇公平。二是加強信息統籌。加快建立縣級困難群眾基本信息數據庫,逐步做到“凡申請救助幫扶必入庫”“凡實施救助幫扶必用庫”,通過“申請救助信息一口入、實施救助信息一口出、救助結果信息一口歸”,避免遺漏救助和重復救助。三是加強資源統籌。強化部門協同,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的有效銜接,加快形成綜合救助格局,實現救助效益最大化。此外,要從加強法治和制度建設的角度,促進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目前,《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規定的8+1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但還不夠完善。要繼續推進社會救助法治化進程,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制度,使社會救助體系更加系統、更加完備。

二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黨和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社會關注度也很高,黨的十九大對做好這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認真抓好落實。一要適度調整低保制度定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客觀實際,推動低保制度從保障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逐步向適度滿足困難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轉變。二要完善低保標准制定調整辦法。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物價上漲、消費結構變化等因素,通過市場菜籃子法計算當地人均基本消費需求,科學測算低保標准。三要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財產認定辦法。以家庭收入、財產為主要指標,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適當考慮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剛性支出因素,綜合評估家庭困難程度。逐步完善社會救助家庭財產狀況認定標准,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提高對象認定的准確度。

三是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要按照“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各項救助制度,加強制度之間的銜接,使社會救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細化特困人員認定條件和認定程序,完善救助供養標准制定方式,優化救助供養服務,實現對特困人員的應救盡救、應養盡養。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措施,以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效能為主線,堅持托底、高效、銜接,細化明確對象范圍和類別,科學制定救助標准,優化審核審批程序,拓展完善救助方式,加快形成救助及時、標准科學、方式多樣、管理規范的臨時救助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療救助與大病保險的有效銜接,完善重特大疾病分類分檔梯度救助方案,研究完善低收入救助對象、因病致貧重病患者等救助對象認定辦法,努力提高醫療救助制度可及性。

三、准確把握黨的十九大對民生保障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斷創新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並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我們要遵循“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不斷創新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一是強化兜底保障理念,堅守基本民生保障底線。社會救助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必須強化兜底保障理念,既突出從困難群眾覆蓋面上兜住底,又注重在救助水平和個案救助方面兜住底。要提高制度可及性,從面上兜住底。針對困難群眾的救助需求,調整完善各項救助制度的政策目標,逐步拓展制度覆蓋范圍,做到不同類別、不同需求的困難群眾都有制度保障,當遭遇困難、陷入困境時,救助制度“公平可及”。要提高標准的科學性,從線上兜住底。准確把握相關制度的功能定位,科學合理確定救助標准,適時適度調整救助水平,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做到既能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又能激發困難群眾自身內在潛能。要突出重點精准施救,從點上兜住底。要在“精准”上下力氣,把有限的資金瞄准最困難的群眾。突出重點對象,實施差異化救助,為重點救助對象提供更多個性化、差別化服務。

二是加快形成梯度救助格局,進一步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優化調整現行社會救助制度,以基本生活、醫療、住房、教育、就業、急難等為主要內容,根據群眾的困難類型有針對性地提供類別化、個性化救助,進一步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基本生活救助重點保障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員,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從低保、特困逐步向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拓展,臨時救助覆蓋所有因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陷入生活困境的城鄉群眾。確保任何一個家庭或公民在遇到困難、生活難以為繼時,都能通過社會救助得到兜底保障。

三是積極構建綜合救助服務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效益。建立健全政府領導牽頭、民政部門負責、相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協調機制的主要職責、組成部門和工作規則,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本地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完善基層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台,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進一步探索建立“救急難”機制,綜合運用各項救助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各類救助資源統籌,及時救助遭遇各類急難問題的困難群眾,加快形成主動發現、快速回應、政社互補、急難有救的工作格局,防止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的發生。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2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