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長 張穎熙
2018年02月20日10: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方面一起努力。國內外經濟實踐經驗表明:現代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產業強則經濟強,隻有現代產業體系壯大了、協調了,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有堅實的基礎。這就不僅需要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自發力,更要順應產業邊界逐漸打破、產業間分工日益細化、產業融合日益普遍的大趨勢,加強產業融合互動。在當前,強調服務業與工業(主要是制造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尤為重要。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 產業融合 現代產業 全球價值鏈
一、現代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概念。這不是簡單拋出一個新概念的問題,而是順應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尋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途徑和戰略部署,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能的客觀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經濟建設實踐的具體運用。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了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方面一起努力。國內外經濟實踐經驗表明:現代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產業強則經濟強,隻有現代產業體系壯大了、協調了,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有堅實的基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三大產業如果存在明顯的短板,就不可能建成現代產業體系,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實力已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級較低、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於較低環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總體上大而不強,且三大產業間融合協調發展程度較弱等現實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走出這一困局,不僅需要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自發力,更要順應產業邊界逐漸打破、產業間分工日益細化、產業融合日益普遍的大趨勢,加強產業融合互動。產業融合互動有許多組合,比如農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以及產業內各子部門、各業態的融合互動,等等。在當前,強調服務業與工業(主要是制造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尤為重要。因為這樣做,既可以借力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石,又可以避免服務業自我循環,為服務業的發展尋找新動能、開辟新空間,從而實現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多贏格局,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通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雙向融合做大做強“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
過去30多年,我國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迅速滲透到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組裝和制造環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工廠”,穩居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但規模大、附加值低、品牌缺失的基本格局沒有實質性改變,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價值鏈的上游(如研發、設計)和下游(如市場營銷、品牌)的高端環節。這種格局如果繼續下去,我們可能在全球價值鏈上被“低端鎖定”。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來推動,要通過知識密集型服務要素對制造業的嵌入,而提高制造業的“附加值”含量,實現“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協同制造”,攀升價值鏈的中高端。在工業化發展較高階段,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界限日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需要彼此支撐、互助共贏,推進“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互促共進和雙贏發展。因此,選擇制造業和服務業雙向融合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雙贏”戰略,既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制造業強國找到了新動能新路徑,也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擴展了新空間新出路。這種雙向融合的模式,主要是通過制造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兩種方式來實現的。
1.制造服務化
制造業服務化的核心要義就是制造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價值增值以及獲取競爭優勢,將價值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的一種動態過程,這個轉變的實質就是向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務、支持系統、綜合方案等。推進制造服務化,當前要著力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鼓勵制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按照做強做專制造業的要求,推動生產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主要包括:分離發展科技研發服務,鼓勵生產制造企業將研發中心、技術中心、重大產業技術平台等,組建成專業化的具有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環保功能的服務型企業,形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社會化有償服務的體系,打造一批競爭能力較強、技術水平較高的科技研發企業,促進科技研發服務業加快發展﹔分離發展現代物流服務,鼓勵制造企業利用現有的倉儲能力和庫房、運輸車輛以及原材料等資產,投資組建獨立的物流配送公司,對企業生產資料和產品實行統一配送﹔分離發展貿易營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生產制造企業成立獨立核算的貿易和營銷企業,利用生產企業的品牌優勢,開展第三方貿易﹔分離發展融資租賃服務,依托知名制造企業的品牌優勢、渠道優勢、資金優勢,借助客戶資源和營銷網絡,聯合金融服務機構,共同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融資租賃等服務﹔分離發展設計策劃服務,鼓勵生產制造企業將設計、咨詢、策劃、廣告、工業創意等環節分離,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層次的設計策劃企業。重點對象是設計策劃等功能完備、具有較強對外服務能力的大企業集團。
二是推動制造業延伸產業鏈,在最終產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務元素,實現產業鏈服務化。不斷強化研發設計、工程設計、運營管理、客戶服務、維護維修、檢驗檢測、售后服務、金融租賃等高端服務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要善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裝備制造業為例,除為客戶提供自產主體設備外,還提供設備成套(包括系統設計、系統設備提供、系統安裝調試)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礎、廠房、外圍設施建設)等,同時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維修改造服務,由設備的制造廠商提供設備的維修、檢修、升級、改造,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遠程設備狀態管理服務,對客戶裝置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狀態管理。
2.服務型制造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服務型制造能力成為決定制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以及利潤的主要來源,許多傳統制造企業將業務重心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移,全球制造業發展正呈現出制造業服務化,即以生產過程為主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趨勢。《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將發展服務型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一項任務。服務型制造具有綠色、柔性、協同、智能等特點,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選擇,是服務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通過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助於實現中國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從高能耗向低能耗、從低效率向高效率、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也可以更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更有效地實現供需對接和市場出清。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權威解讀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