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翻開行政法學新篇章

姜明安

2018年01月22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需要各領域改革持續深化,補齊制度短板,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行政法學應與時俱進,深入進行理論研究,為促進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供法學理論上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行政法學的體系、內容和研究范式也應隨之發生變化。行政法學研究者應增強問題意識,拓展研究視野,讓研究成果更具宏觀性、全局性和實用性,在國家強起來的時代背景下為行政法學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體系內容逐步轉型

傳統行政法學的體系和內容主要是基於舊的行政管理模式構建起來的,其特點大致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管制性。法治的主要目的是對行政相對人實施管理,管制重於服務。二是強制性。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不是規勸、說服、指導,而是命令、強制、制裁,強制重於指導。三是單方性。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相互關系的主要方式不是協商、參與、互動,而是賦予行政主體執法權力,行政相對人更多的是服從。四是封閉性。政府不主動公開行政信息,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無以保障。

隨著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目標的提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舊的行政管理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家治理創新步伐不斷加快。行政管理的目的、功能由管制為主轉向公共服務為主﹔行政管理的手段由行政強制為主轉向行政指導為主﹔行政管理的方式由單方命令為主轉向參與協商﹔政府信息由以保密為常態、以公開為例外轉向以公開為常態、以保密為例外。

行政法治模式轉化也讓行政法學的體系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行政法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正在並將不斷適應行政法治模式轉型,跟隨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的步伐進行調整。隨著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行政法治目標方向、模式框架的認識日益深刻、清晰。中國特色行政法學體系和內容的創新也應關注和研究中國自己的行政法治模式,進而取得獨創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的問題。行政法學應重點對中國行政法治實踐的新鮮經驗作出理論概括。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的新問題和新經驗是大量的、多方面的。例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証、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等。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能夠形成行政法學新的研究成果。

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的結合納入行政法學研究范疇。傳統行政法學很少研究行政管理的技術手段。但在當今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大量運用於政府治理。在行政法學研究中,這些不再僅僅是行政管理技術問題,也影響行政法治模式的轉型。例如,“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反映的是行政法治的為民、便民理念和宗旨,而不只是管理技術和行政效率問題。許多方面的治理創新是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實現的。中國行政法學將之納入研究范疇,是適應時代需求、保持行政法學活力和生命力的需要。

吸收借鑒傳統行政法學和國外行政法學的有益成果。無論是國家治理和政府治理創新,還是以國家治理、政府治理作為重要研究對象的行政法學學科創新,都不意味著與傳統割裂,而是批判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今天的行政法學,雖然與傳統行政法學在體系和內容上有重大區別,但仍繼承了傳統行政法學的許多基本概念、范疇和原理,如行政主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律關系等。只是我們在繼承這些基本概念、范疇和原理時,應賦予它們一定的新內涵。另外,堅持中國行政法學的中國特色並不意味著要拋棄國外行政法學的一切理念、知識,而是摒棄國外行政法學中與我國法治建設不相適應的原理、原則,比如三權分立、過分放鬆規制等。對於有助於推進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理念,如正當法律程序、公眾參與、政府信息公開、隱私保護等,應持開放、揚棄的態度予以借鑒。

基礎理論不斷發展

行政法學是聚焦政府治理法治化研究的學科。因此,總結我國國家治理的經驗特別是政府治理法治化的經驗,是今天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中國行政法學的基礎理論、基本原則和基礎知識,也在總結這些經驗的過程中獲得創新發展。

在行政立法領域,行政法學總結以往聽証會、論証會、座談會和網上征求意見等公眾參與立法的經驗,探索地方行政立法權由原“較大的市”擴大到“設區的市”的方式,提出一系列中國特色行政立法權與行政立法程序理論。

在行政執法領域,行政法學總結減少層級、整合隊伍、合理配置執法力量等改革經驗,總結明確操作流程、完善行政執法程序,推廣行政指導、說服教育、勸導示范,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等創新行政執法方式的經驗,提出關於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的理論。

在行政法制監督領域,行政法學總結公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等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經驗,研究健全人大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研究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等以強化內部流程控制,完善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等糾錯問責機制,提出行政權運行監督制約理論。

在行政爭議解決領域,行政法學總結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救濟救助機制等依法解決糾紛制度的經驗,研究推進增強行政復議專業性、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的經驗,研究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和實行訴訪分離、網上信訪,提出構建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理論。

適應治理創新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法學主動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要,不斷創新學術理論和知識體系,又以理論創新來推動治理實踐創新。在這一進程中,行政法學研究者勇於擔當、積極探索,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法治化作出了重要思想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行政法學者思想上不能停留在舊的行政法學框架中,而要把研究重心轉移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上來。中國行政法學應與時俱進,直面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創新對行政法治理論的需求,認真展開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讓行政法學不斷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和旺盛生命力。

黨內法規與行政法治關系研究。黨內法規與行政法治關系密切。在我國,多數政府公職人員是中共黨員,許多行業和部門的領導干部也是中共黨員。因此,全面從嚴治黨既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黨內法規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規范依據,我們黨把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確立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把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相統一,把依規治黨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內法規無疑應成為未來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行政決策法治研究。行政決策是重要的行政行為,絕大多數行政權的運用最終都體現為行政決策。行政決策失誤可能導致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要保証行政決策科學、減少失誤,必須實現決策法治化。因此,如何通過行政法治規范行政決策,是當下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行政執法程序研究。行政執法程序是保証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的關鍵。當前一些地方出現野蠻執法、暴力執法和執法不作為等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執法程序規則來引導和制約公職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執法與廣大公民、法人和各種社會組織的權益實現息息相關,廣大人民群眾與政府打交道的途徑通常就是行政執法行為。因此,行政法學應將行政程序法治作為重要研究課題。

生態環境法治研究。生態環境法治是行政法學與環境法學共同的研究領域。行政法學主要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主體、權限、責任、手段,以及行政主體行使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權力、職責的程序規定。傳統行政法學對生態環境領域法治的研究不夠重視,但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而政府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又承擔著重要使命,行政法學理應將此列為重要研究課題。

廉政和反腐敗機制研究。當前,鑒於反腐敗斗爭的嚴峻復雜形勢和反腐敗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均將廉政和反腐敗作為法學特別是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開展反腐敗斗爭。我國也將成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反腐敗國家機構——國家監察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雖然不是行政機關,但它可以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有效解決行政監察范圍過窄、反腐敗力量分散等問題,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所以,對國家監察機關及我國整個反腐敗體制機制的研究必然成為我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2日 16 版)

(責編:孫爽、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