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於北溟

2017年12月22日13:1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應用於中國的實際,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學術界已經有豐富的論斷,而本文旨在探討為何中國的土壤裡能夠結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果。為什麼十月革命以后,在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和地區中,隻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呢?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証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在大學教科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這樣介紹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曾經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努力在實踐中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如此一來,在挽救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的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根基也不免隨其糟粕一起被拋棄而受到傷害。因此,想要解救中國人民的命運,仁人志士們或主動或被動的,或自覺的或不自覺的走向了向外尋求救國的道路。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些探求的道路大部分的失敗了。究其原因,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告訴我們的,“作為以共同的地區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學”。對於一個民族,尤其是向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來說,要對其文明徹底換血是不可能的。但是,“哲學的民族性並不排斥不同民族哲學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性”。 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的外來思想必定需要與中國本土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共鳴。這一點,與諸多其他思潮相比,馬克思主義做到了。其核心觀點,物質第一性、辯証法和三大規律與中華傳統文化本元相通,二者共通於對萬物的終極關懷: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是生命文化,立足於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在感通萬物同源,一氣同根的生命實踐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觀﹔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探求揭示宇宙真理。此種終極關懷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揭示下,更易被中國百姓接受和認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接納與認知方式的不排斥,其理論根源正是源於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向往及其思想的認同。

從三皇五帝到漢唐,天下觀或天下一統,不是以國家來劃分資源和財富的認知,而是認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種包融情懷,源於中華傳統文化萬物同源、一氣同根的思想、源於根的立場“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的和諧共存的思想,也就是原始大同思想的認知根基。故共產主義思想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和大同思想是相通的,使得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思想文化基礎。

因此,本文將以終極關懷為框架,從物質本元、辯証法和三大規律三方面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望其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能夠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一、 物質本元:從物質的起源和歸宿談終極關懷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指出:“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承認物質世界是在時間、空間中依次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是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基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而中華傳統文化在解讀世界的本元時做如下說:道之為物,為恍為惚……(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傳統文化認知的萬物本元“道”是物質的。

其次,關於物質的定義,列寧做如下解釋:“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感覺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的物質定義包含兩點,而這兩點都在道家思想中有所體現和相通:

1、物質是一種哲學范疇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在中華傳統經典《道德經》中做如下解讀:有物混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可見道的本體是一種恆常之理,自然而然,無需任何他方意志介入,不受任何他方力量所左右,是一種客觀實在﹔

2、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中華傳統文化揭示為“無欲觀妙,有欲觀竅”,以有無為道的本體,說明“有”,作為有形存在可以被以“觀竅”的方式感知,而“無”,作為一種無形存在,同樣可以被“觀妙”的方式感知。它們都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存在,卻現實存在著。

綜上,經過對比可以得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道家文化在解析物質的起源和歸宿,並以此為基點作為返歸本元的終極關懷上是共通的。

二、 辯証法:從萬物運行的規律角度談終極關懷

馬克思主義辯証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統一整體﹔辯証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証法或辯証的思維是“客觀辯証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驚嘆的是,在本質上,中華傳統主流文化認識物質世界運行的方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高度契合的。

道家在探尋萬物運行的本元時這樣解釋:“道可道,非常道”。短短六個字,三個同樣的“道”字,卻蘊含了三種不同的含義。如同易經的“易”字一樣,包含:不易、簡易和變易。第一個“道”是作為萬物本體的“道”,是恆常不變的﹔第二個“道”是可以“道”出(即物象表達)的“道”,是本體所分化出的多樣變化的個體。第三個“道”是“常道”,是萬物運行的普遍規律。因此,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証法一樣,存在普遍聯系和不斷變化。而對應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應,《道德經》中則以更多的篇章描述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第三十六章)……”《陰符經》也講“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等相應轉化的思想。

因此,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主流文化用辯証的思維來分析萬物運行的規律也是相通的。

三、 三大規律:從事物發展規律角度談終極關懷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從事物發展規律的角度談對人類世界發展的終極關懷,這三大規律的核心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相關的闡釋。

如下圖所示,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的對立統一規律和揭示事物變化的狀態量變質變規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非常多的相對闡述,但是,揭示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規律,直接的闡述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了。

那麼,中華傳統文化是如何表達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其產生發展和消亡這樣一個拋物線的過程,而中華文化是如何生生不息,延續千年的呢?如圖所示,從A點到B點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對事物發展過程認知的基礎上主動選擇的智慧。從A點到B點,不是重復性的建設,不是對原有A點的否認,而是在對事物發展規律認知的基礎上,主動的一種選擇,是一種揚棄。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主動選擇再次潛伏,以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上升階段,即否定之否定規律。

每個民族的傳統經典與先賢智慧,都有其歷史發展的血脈傳承及未來引導的價值。而形成當代核心價值觀支柱之一的中華傳統文化,其哲學思想就是用“有物混成”、“獨立而不改”的自生自在,以及“生育天地”、“長養萬物”的自性自行,來演化宇宙間最根本的道理和法則。在這樣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必然帶著中國特色,“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與此同時,隻有在這樣的土壤中,隻有在蘊含馬克思主義核心理論基因的土壤中,馬克思主義才可能結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絢麗的果實。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十月革命以后,在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和地區中,隻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其成功的經驗可以歸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下觀和大同思想以及深厚的民眾基礎。然而這方面的研究還只是個開始,深入的研究和解讀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宏大的任務。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曹淼、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