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意義重大

胡長栓

2017年12月06日08: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重大判斷,這一重大歷史判斷是我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等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重要理論根據,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理論體現。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理論是現實的反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客觀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變化,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現實,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剝削制度消滅以后,社會主義的本質就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共同富裕,發展生產力作為手段,共同富裕作為目的,二者最終統一為人民的美好生活。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尺度,更加具體更加全面突出了發展的重要性,豐富了發展的具體內涵,從而在以往堅持發展的基礎上,突出了堅持什麼樣的發展的問題。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的現實,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進一步明確了在堅持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以已有的發展為基礎,大力推動充分發展和平衡發展,更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堅持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要達到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為根本尺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本要求,突出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既包括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問題,也包括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貧富兩極分化還較為嚴重等問題。“讓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實現全體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於以往一切社會制度的根本原則,脫離了這一點就脫離了社會主義。面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區域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等兩極分化現實,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進一步明確了消除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堅持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

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堅定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充分自信。矛盾的發展變化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也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深化,既是以往重要歷史任務的終結和順利完成,也是對以往社會實踐的充分肯定。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建國初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反映著近代中國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重要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反映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科學性。建國初期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建設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則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及其成功實踐。經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一方面成功解決了生產落后的問題,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另一方面,極大滿足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基本的物質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要水平也不斷提升。由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在發展社會生產,解決人民物質文化需要方面具有的獨特優越性,從而在世界范圍內証明了科學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充分自信。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教授)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胡長栓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