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深入理解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時和興

2017年12月01日10: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歷史方位一般意義上指時間進程和空間分布結合而構成的特定方向和位置,它是時空交匯的坐標系。在國家戰略意義上,歷史方位主要體現為一個國家發展所處的當下形勢和歷史走向。

一、充分認識歷史方位的戰略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堅持科學把握歷史方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毛澤東同志早在《新民主主義論》《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光輝篇章中,都對當時革命的歷史方位進行了准確把握。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講話中,對改革開放以后歷史方位的變化進行了准確判斷。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的形勢變化,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對“新世紀新階段”“戰略機遇期”“新的歷史起點”都進行了描繪。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和深刻變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成就和深刻變革,讓中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及時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征,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定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歷史方位是戰略判斷的前提,也是戰略選擇的前提,還是戰略謀劃的前提。正如習近平同志在“7•26”講話中指出的,“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准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黨的十九大報告正是基於對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謀劃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

確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智慧的集中體現。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戰略定位的哲學基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是戰略定位的思想基礎。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的戰略思維,是戰略定位的前提。早在《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同志就指出,“用戰略思維去觀察當今時代,洞悉當代中國”,“站在戰略的高度,善於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觀察和處理問題,善於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站在戰略思維的高度,回答了形勢變化和事業發展提出的重大時代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初心和使命,是戰略定位的根本。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才能真正把握戰略機遇。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二、完整把握歷史方位的深刻含義

其一,新的歷史方位表明民族復興新飛躍,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新方位。正如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這裡,“站起來”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國家主權和政治秩序的確立,標志著民族建構的裡程碑。“富起來”的飛躍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和國家構建的歷史性變革。從發展上看,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從國家建構來看,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強起來”的飛躍展現了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國家發展新的境界確定了明確的目標要求。

其二,新的歷史方位表明社會主義的新境界,這是當代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方位。報告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的成就。社會主義500年的歷史,從空想社會主義的生發,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到100年前一國社會主義的勝利及其以后的實踐,都處在不斷探索之中。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探索,開始賦予社會主義在東方發展的新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完善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地位。曾幾何時,“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有些人在對社會主義產生疑慮的同時,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心生竇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響亮地回答:“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事實勝於雄辯。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上高高舉起,體現出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起點。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過近40年的發展,當代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黨的面貌、國家面貌、人民面貌、軍隊面貌、民族面貌發生巨大改變,全方位、開創性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變革,讓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其三,新的歷史方位表明了中國在全球地位的新階段,這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正處於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正在向世界展現出嶄新的形象。首先,中國提供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與時俱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道路,在贏得世界高度贊譽的同時,引發了發展中國家濃厚的興趣。其次,中國開啟了全球治理新的篇章。如今的中國,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聯動,讓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與金磚國家一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的機遇。中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日益成為全球治理多極發展的源泉。最后,中國為當今世界應對新的全球性問題貢獻了獨到的智慧和方案。習近平同志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展現了中國的時代擔當。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提出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主張,為全球治理注入中國正能量。

三、正確理解新時代國家治理關系的變遷

中國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重要標志,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

正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是問題導向的戰略分析。從問題導向出發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家治理關系也在變遷。把握新時代國家治理關系的變遷,必須認識國家治理發展進程中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証關系,這主要體現在:

第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總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概括了三者之間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對進一步處理好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之間的關系,報告明確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三者有機統一的重要載體。而在三統一的體系當中,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第二,政黨、階層和群體。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增強民族凝聚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抓住了政治關系背后的利益問題,明確了解決政治關系的根本途徑,通過黨的方針政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報告還明確了調節國家政治關系的重要載體,即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提出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各種協商形式,並特別指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在新時代國家政治關系當中,“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第三,政府、市場和社會。政府職能轉變開辟了市場與社會的活動空間,帶來了政府、市場、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也呼喚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轉變政府職能“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重點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與市場關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不僅意味著政府與社會關系發生重要變化,而且意味著市場和社會關系的新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在肯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了進一步的界定,如全面實施市場准入清單制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市場監管體制等。對於政府與社會關系,報告在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第四,中央、地方和基層。早在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光輝篇章中,中央與地方關系就是重要的國家治理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不斷發展的同時,基層在國家治理關系維度日益凸顯出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基於新的歷史方位,賦予了三者之間關系許多新的含義,比如“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地方財政關系”,“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等等。

第五,改革、發展和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充分認識新時代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的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提出“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賦予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以新的內涵。

第六,公平、效率和包容。長期以來,公平與效率關系是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治國理政方略的分水嶺。然而,僅僅就公平與效率自身進行簡單的零和思維,那既談不上公平,也談不上效率。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在發展第一要務的前提下不斷改進二者之間關系。但“做大蛋糕”並不意味著二者之間張力的自然緩解。針對此類難題,習近平同志敏銳地指出,“要善於尋求最大公約數。”公平與效率關系是一個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凝聚共識的問題。這就離不開共享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都是對包容性共享發展的新的表述,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正確處理公平效率和包容發展之間關系的指南。

第七,人口、資源和環境。應當承認,我們在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關系上是有過教訓的。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人口資源環境關系問題開始得到重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三者關系拓展了新的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人口政策、人才政策發生重大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國家資源環境政策為之一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友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關系的良性循環必將帶來一個美麗中國。

第八,國內、國際和全球。如果說“站起來”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關,“富起來”與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相關,那麼“強起來”就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密切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正確處理國內和國際關系上不斷邁出重要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斷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更加強調了全球治理的方位和意義。報告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明確表達了新時代國內、國際和全球關系的基本原則,把開放戰略置於新的歷史起點上,意味著中國必將為人類的繁榮與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責編:曹淼、劉圓圓)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