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判斷具有劃時代意義

李 新

2017年11月08日08:3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基於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又一次深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需要我們從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劃時代意義等方面深刻認識、深入領會。

准確把握和科學判斷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社會背景

唯物辯証法認為,在事物的矛盾體系中,總有一種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由於主要矛盾“管”著其他矛盾,因而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就至關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准確把握和科學判斷,找到坐標、盯住靶心,是攻克一道道難關、創造一個個奇跡的理論前提。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基於這一主要矛盾判斷,我們黨做出的主要戰略部署,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工業化,由此成為主導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性選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在不長的時間裡,我國社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於這一主要矛盾判斷,我們黨做出的主要戰略部署,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的主旋律,發展成為改變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的中國又一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判斷,體現了我們黨對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這既是對我國發展歷史邏輯的一貫堅持,也反映了我們黨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夢想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基於這一主要矛盾判斷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和基本方略,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必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礡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

厘清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唯物辯証法認為,事物發展過程往往表現為若干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種矛盾力量和相互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科學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准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必須厘清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從與30多年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對比的角度看,需著重分析三組對應關系。

一是物質文化生活與美好生活的關系。這是人民需要從“窄”到“寬”的轉變。過去人民需要主要是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集中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個領域。今天的人民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全方位的需求。實現美好生活,意味著在對物質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的同時,能有令人滿意的教育、更高質量的就業、更加合理的收入、更加公正的社保、更高水平的醫療、寬敞舒適的住房、優美宜人的環境、讓人放心的治安,全體人民都要獲得全方位的幸福感、滿足感。

二是落后與不平衡不充分的關系。這是社會發展從“低”到“高”的轉變。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由於我國處於“很初級”、欠發展、不發達階段,社會生產呈現出全面落后或大面積落后的狀態。今天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科技由過去總體上的追趕者變為諸多領域的領跑者,從產品不足到產能過剩,從“要吃飽”到“要減肥”,這種情況下還說“落后”就不實事求是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不平衡”是指協調發展形成的挑戰,包括區域、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等,要通過矯正發展模式積極應對﹔“不充分”是指發展不全面、待提高,例如群眾在教育、就業、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的不少難題等,要明確問題導向來加以應對。

三是社會生產與發展的關系。這是社會狀態由“量”到“質”的轉變。社會生產是創造財富的過程,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包括人的需要和生產本身的需要。社會生產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並不總能保持一致,突出的是產品質量、產品結構、供給時間、供給空間容易出現偏差、脫節甚至背離的情形。發展是進步的變化、上升的過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這種發展是人本惠民的發展,是能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的發展。

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判斷具有劃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因此,黨的十九大做出的對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重大判斷,具有劃時代意義,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擔當起歷史使命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形成了豐富的實踐內涵。

這一新判斷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善於抓住社會主要矛盾,是我們黨正確解決戰略策略問題的重要哲學依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社會主要矛盾聚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從初心和使命出發,就能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這一新判斷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科學界定社會主要矛盾,是我們黨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創造性回答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課題、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概括的重要成果之一。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這一判斷既反映過去五年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成就,也體現過去五年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變革。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重大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依據和組成部分。我們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程,來把握這一判斷所彰顯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要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來把握這一判斷所蘊含的人民立場和發展理念。我們要結合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的一系列重大工作,來把握這一判斷所反映的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我們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實施,來認識這一判斷,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這一新判斷具有重大實踐意義。集中力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是我們黨展示中國特色、發揮制度優勢的科學工作方法。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要矛盾,確立工作重心,明確主攻方向,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力量辦了一系列大事要事難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重大判斷,必然會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全面踐行,貫穿於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生動實踐中去,進而為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出實踐答案。而在此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也將進一步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