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光宗
2017年11月02日14:0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結構化研討是干部教育培訓的一種新途徑、新方式。這種起源於國家行政學院的研討方法,在培訓中起到了學學相長、教學相長、案例收集、推動創新的作用,使研討更加有趣、有效。但同時作為新生事物,也存在研討催化師培養不易、成果應用不夠、效率和權威性有待增強等不足。為推廣使用好這種方法,提升培訓效果,可在培訓者技能培訓、研討工具完善、研討成果應用等各方面再下功夫。
[關鍵詞] 結構化研討﹔研討﹔培訓﹔催化
結構化研討是指由催化師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採用相關的團隊學習工具,引導學員圍繞某一主題多角度、分層次開展討論的方法。近年來,結構化研討在國家行政學院的培訓課堂上大量推廣使用,成為探索干部教育培訓新途徑、新方式中的一項重要成果。本文將就結構化研討的由來、成效、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如何推廣應用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結構化研討的由來
結構化研討脫胎於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2007年承辦的澳門行動學習項目。為了配套行動學習,在時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陳偉蘭的帶領下,項目小組開發集成了一系列研討工具和方法,將學員研討的過程層次化、工具化、結構化,以保証行動學習各場研討會的順利開展。這成為結構化研討的前身。當時採用的研討工具主要有:用SWOT分析法分析組織戰略環境,用關鍵事件分析法明確問題方向,用團體列名法聚焦問題,用魚骨圖法分析原因,用頭腦風暴法集成對策,用“四副眼鏡”法審視對策,用SMART原則細化對策形成實施方案。在這些工具中,大多數都是現成的分析討論工具,我們把它借用過來,固化到研討的某一個環節中去,也有我們自己的發明,如“四副眼鏡”法,就是在“六頂思考帽子”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改良創新,使之在審視對策中更為有效。
國家行政學院的澳門行動學習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中央領導和澳門特區政府的高度好評。在圓滿完成培訓任務的同時,這次行動學習項目也造就了一支能夠熟練使用各種研討工具、組織引導學員有效研討的“催化師”隊伍。此后國家行政學院逐漸將這種研討方法在省部班、廳局班中進行了推廣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為這種研討有很強的規則設計,要求學員在不同的環節使用不用的研討工具進行研討,研討成果的模塊也是固定的,所以我們自己發明了一個名稱,時任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的主任、后來任學院教務長的陸林祥給這種研討起了個名字,叫結構化研討。
結構化研討的誕生,除了上面提到的歷史原因,還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原因。從理論上來講,研討是更符合成人學習習慣的一種方式。孩子在學校裡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識和信息的傳遞,教師在這過程中更多地起到主導作用。而成人的學習,更多的是基於“經驗—反思—理論—實踐”的循環模式,需要學習者本人進行更多的經驗分享、碰撞、交流。特別是在干部培訓院校,參加學習的領導干部無論是理論知識儲備還是實際工作經驗都非常豐富,干部培訓院校如果單純地做知識灌輸型的培訓,很難滿足學員的培訓需求。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的講話中指出:學員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和不同工作領域,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大家的知識積累、經驗積累和個人經歷、政治閱歷也都不同。這種學員構成,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良好環境。然而,從以往現實來看,傳統的學員研討,經常會出現“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亂象,干預多了,學員們一個個規規矩矩,挨個做匯報發言,干預少了,又容易出現聊天效應、領袖效應、明星學員等消極現象:一研討就跑題,一有級別高的領導發表了某個看法,其他人員就不再提不同意見,有的領導干部一開口,就佔用了大部分的研討時間……在傳統的小組研討中,很多領導干部經常會覺得研討不起來,研討結果往往是“事實很清楚,問題明擺著,解決很困難”。傳統的“垂直思維”模式下,每個人從自身角度出發,直接從問題的提出、分析、到解決方案提出個人的觀點。但每個人的認識是有局限的,認識問題不夠全面、分析問題不夠透徹、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受限於自身工作范圍。容易形成“一杠子插到底”的結論,對問題的判斷也容易簡單粗暴,研討效果不盡如人意。
正是基於干部培訓的研討需求和現實效果的差距,結構化研討應運而生。結構化研討,以“水平思維”替代“垂直思維”,先引導所有學員一起從不同角度查找問題,使每位學員吸收別人的觀點、克服自身認識問題的局限,全方位認識問題﹔問題澄清后,大家一起來分析原因﹔原因分析透徹后,集體探討對策。這種研討方法,使學員的思維慢下來,圍繞問題,層層深入,借助工具使每個人都能貢獻思想並尊重差異,使整個研討更加有序,也更容易看到成果。
二、結構化研討取得的成效
結構化研討在國家行政學院推廣以來,很快變成了學院培訓的一大特色。學院幾乎所有班次,在課程設計中,都會安排結構化研討。學院全年300多個培訓班,每個班至少開展一次結構化研討,以每班分為4個小組計算,全年約開展結構化研討上千場。結構化研討成為上至省部班,下至普通的基層委托班,甚至港澳、涉外班次,共同的一種培訓學習方式。帶來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學學相長,學員變得更愛研討。研討對學員來講,不再是一次可有可無的課程安排。從學員一入學看到學員手冊,發現結構化研討的安排,學員就開始充滿好奇——什麼是結構化研討?隨著催化師研討前的導入,學員對結構化研討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使得學員對這種研討的“套路”充滿興趣。在實際研討過程中,由於各種研討工具的介入,研討更加有序、有效。以往傳統的研討,往往聚焦難、出成果難、時間不好把控。通過結構化研討,學員們發現,在規定的時間內,不但研討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果,而且還收獲了研討的工具和方法。學員們在親身感受了結構化研討的魅力后紛紛表示,這種研討方法很有意思,是一種分析討論問題的“利器”,要把這種工具和方法帶到實際工作中去,以后在工作中碰到復雜問題也可以用結構化研討的方法來進行討論。事實上,從我們接到的很多后期反饋來看,許多學員回到本單位后,在單位裡推廣使用了結構化研討,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學院的一些培訓班,我們甚至安排了多次結構化研討。經過了一次結構化研討后的學員,已初步掌握了方法,在下次研討中往往更加自覺、投入,有些學員甚至能主動承擔起催化師的職責,研討變得更加輕鬆、高效。
二是教學相長,師資隊伍得到鍛煉。黨校、行政學院的培訓對象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級別的領導干部,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素養也不低。這就對黨校行政學院的師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些年輕教師上講台的機會較少,結構化研討對催化師的大量需求,為這些年輕教師提供了平台。通過擔任結構化研討的催化師,年輕教師們提高了主持、總結、提煉的能力,鍛煉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面對學員更加自信。通過研討,老師們直接了解了學員們關心、關注的問題,知道了學員學習的興趣點,對老師有針對性地備課、授課幫助很大。
三是積累沉澱,收集了大量真實案例。結構化研討的總體邏輯是基於“問題—原因—對策”的“問題導向”式研討。由於研討設計得當,學員們都非常願意將問題拿出來探討。通過團體列名法聚焦問題后,全體組員又會圍繞這個問題詳細分解原因,列出對策。這些問題都是各級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碰到的熱點、難點問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研討中,由於是按照邏輯,層層深入,所有的學員在研討中都非常放鬆、投入,本著真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探討問題,不需要粉飾太平,不需要推脫責任,使得研討問題的呈現非常原始、真實。每年上千場的研討,使我們收集掌握到了大量真實材料。有些材料,經過我們的整理,就形成了報送國務院的送閱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四是創新發酵,研討方法不斷推陳出新。創新能夠形成一種習慣和慣性。在我們推廣使用結構化研討的方法中,催化師們在自覺不自覺地不斷開發使用新的研討工具和方法。比如說,一開始大家都使用“問題導向”來設計結構化研討,后來發現很多抽象的研討主題,如“單位如何做好‘兩學一做’”、“如何提升干部的黨性修養”、“單位如何貫徹落實好‘十二五’規劃”等題目,用“問題導向”的思路開展研討就比較勉強。但用“目標導向”來設計研討,即圍繞這個主題,我們應該達到哪些目標,離這些目標我們還存在哪些差距,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差距,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思路來設計,研討就會很順暢。再比如說,在涉外班、港澳班中,我們組織“分享式研討”,實際上也是結構化研討的一個變種。研討工具中,我們又引入了“團隊目標共創”、“目標多維分析圖”、“思維導圖”等多種工具和方法,使研討更加有趣、有效。
三、面臨的問題
結構化研討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在實際運行中,自然也還存在一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好的催化師培養不易。“催化”這個詞源自化學中的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由於催化劑的加入,可以加速或減緩化學反應,而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反應。在研討中,培訓的組織人員非常契合地扮演了這種角色,因此叫作催化師。催化師的作用,就是要將學員的智慧、知識、經驗等挖掘、激發出來,使研討更加順利、有成效。然而一位好的催化師培養並不易,研討的組織、研討工具的使用,上手容易精深難。研討中,催化師要能根據現場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研討方案。要能抓住學員研討的閃光點,不斷追問,總結提煉出精彩觀點。要能把控好學員情緒,使學員既能激情投入,又能理性客觀,不發散、不跑題、不斷深入,能夠啟發學員突破舊的固有的價值觀念,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些都是考驗催化師功力的地方。沒有上百場主持類似研討的經驗,很難做到游刃有余。根據筆者近年來主持結構化研討的經驗來看,催化師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討的效果。同樣一個主題,在有的催化師引導下,問題能夠找得很實在,原因很具體,對策的可操作性很強。有的研討出來的結果則問題不聚焦,原因都是出在別人身上,對策都是原則性的正確的廢話。這就是催化沒有到位,研討雖然結構化、工具化了,但結果不理想。
二是研討止於紙面,成果應用不夠。結構化研討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上予以實踐。研討時,學員雖然很認真投入,有很多研討確實也非常深入,有些學員分析問題一針見血,提出了很有創建性的主張,甚至有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更多的研討成果也止於研討本身,隨著研討安排的結束而結束。總的來講,研討成果應用不夠。從學員方面來講,很多學員缺乏將研討出來的對策付諸實踐的能力和動力。從教學組織者來講,要對每場研討成果進行整理,時間和精力上也顧不太過來,隻能對一些重點班次、重點專題進行整理,使教學和咨詢相結合。當前,國家行政學院在一些委托班次嘗試推廣行動學習法教學,要求學員帶著任務學,學完了還要回去實踐,在這樣的班次,結構化研討的成果就更加有意義。
三是研討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的結構化研討,研討的理念和研討工具都還是比較先進的,但借助現代化的手段還不太夠。因為需要隨時的記錄和整理,需要懸挂觀點、澄清問題、共同分析,所以在研討過程中,我們仍然離不開大白紙、白板筆等傳統工具,在上面寫、畫、記。催化師需要將學員們的觀點一一羅列、歸納、記錄。有時候會出現全體組員坐等催化師在白紙上把文字全部寫完的現象。非常期待一款研討軟件的誕生,大家對著手機語音輸入,軟件能根據關鍵詞自動歸類觀點,催化師隻需稍加整理,就能形成討論文案,這樣也有助於研討成果的整理與保存。
四是研討的權威性、系統性還有待增強。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每位學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但由於每人每次隻能表達一個觀點,大家的發言具有片段性,而缺乏條理性,學員在傾聽別人觀點后,往往也很難將研討觀點系統化。催化師和學員們知識、經驗、閱歷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大家都不是所討論具體問題的權威專家,很多學員有相關的實操經驗,但不見得懂太多的相關理論。這就使得結構化研討讓學員感覺欠缺專業性、權威性的指導。此外,結構化研討,畢竟是國家行政學院近些年才“研發”的一種方法。相關的理論論述並不多,更多的是在研討實踐中的方法歸納和總結。研討工具使用的系統性也不夠。還有待於培訓工作者們共同的開發、補充和完善。
四、如何推廣應用
如何在干部培訓中推廣應用好結構化研討呢?筆者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要廣泛開展培訓者技能培訓,培養合格的催化師隊伍。前文講到了催化師對結構化研討的重要性,催化師可以說是結構化研討的靈魂。一個成功的催化師,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出色的觀察能力、清晰簡明的語言表達能力、系統的思維能力,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公共管理學基礎。要使結構化研討發揮其應盡的作用,必須加強對專業催化師的培訓,實現培訓組織者從普通教員到培訓師、催化師的轉變,建立起一支專業的催化師隊伍。
二是要持續開發有效的研討工具。結構化研討目前來講,還是一種比較新的研討方式,隨著國家行政學院的推廣示范,很多地方干部培訓院校也在嘗試使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要使一種研討方法常用常新,就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模式,要持續研究開發新的研討工具,要不然現有的結構化研討很快就會淪為“老套路”。可以嘗試進行研討軟件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研討的效率。
三是要充分使用好研討成果。鼓勵學員把研討方法帶回去,把研討成果帶回去。在培訓機構學習期間,學員們在一起結構化研討出來的結論,往往比在工作崗位上考慮的一些問題會帶有更多的客觀性。有些對策,如果能結合工作中的實際,細化、分解、落實,或許真的對問題的解決有所助益。作為培訓機構,如果能將這些領導干部們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匯總、歸類、整理,無論是作為政府的決策參考,還是對理論研究都是大有益處的。
四是要明確激勵機制。結構化研討方法在培訓班的推廣使用、催化師隊伍的培養、研討成果的應用等,都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激勵措施。如研討室的及時保障、催化師課酬、工作量的保障、研討成果整理算不算科研成果等。隻有給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結構化研討這種新生事物才能扎根干教平台,自我演化,進一步豐富發展。
結構化研討只是近年來誕生的眾多培訓新途徑、新方式中的一種,目前來看非常適合當前的干部培訓需求。一種好的培訓方法,需要干部教育組織機構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對待,鼓勵嘗試,鼓勵創新,唯有如此,我們的干部教育培訓事業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9期)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