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奮力實現中國夢

閆志民

2017年10月18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深刻認識新的歷史起點,要求全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同時更准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不斷振奮精神、砥礪奮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總結我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逐步創立並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使我們黨對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有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真正做到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和立足點。他說:“強調總依據,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第一層含義是指我國的社會性質,在這個初級階段都是社會主義﹔第二層含義是指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水平處於初級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我們要努力實現現代化。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更准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比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尚在探索之中﹔而發展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日益完善。又如,雖然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都處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剛剛起步,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而發展到今天,我國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我們在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的時候,既要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要看到我國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征﹔不僅要看到基本國情不變的方面,也要看到具體國情變化的方面。隻有把變與不變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准確把握我國國情。

  在“7·26”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這事實上闡明了觀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方法論。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既要考慮我國社會原來的歷史和基礎,又要考慮現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既要考慮國內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時代變化和國際環境對我國的影響﹔既要把握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歷史方位,又要著力研究我國社會發展現階段的特征。隻有這樣,才能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

  牢牢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一系列階段性特征,這是新形勢下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把握的。其中,以下幾方面特征尤其需要深入認識和把握。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是一種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黨中央因勢而謀、因勢而動,主動適應這種變化,適時提出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是我國經濟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社會全面、多樣化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由總體小康轉向全面小康以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突出全面性要求,著力解決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國家治理走向現代化。經過長期以來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方面採取一系列創新舉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理論日益完善,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日益提升。

  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在,我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以上﹔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一,是許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我國對外投資也迅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作出了特殊貢獻。隨著國力增強,我國正在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給世界許多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國際事務中,我國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接著又要帶領全國人民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節點,也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要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同志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起來。他指出,中國已經確定了未來發展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形象地把這個目標概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同志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涵概括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需要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

  國家富強。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經濟仍然大而不強。回顧歷史,我國清代經濟總量曾經很大,卻被經濟總量比我國小得多的一些西方國家打敗。這一歷史教訓告誡人們,大並不等於強,關鍵在於要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隻有使我國由經濟大國變為現代化強國,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才談得上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中華文明長期處在世界前列,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是到了近代,中華文明逐漸落后了,中華民族遭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直到1949年才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走上持續快速發展之路,中華文明也日益走向復興,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同當年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再鑄中華文明新輝煌,我們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人民幸福。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必須落實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人民生活幸福問題。他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他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使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幸福。

  (作者為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8日 14 版)

(責編:李葉、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