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勤”字為何少一筆

周成岐

2017年10月09日09: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參觀徽州府衙,發現內堂懸挂的一個匾額,上書 “清慎勤”三個大字。仔細看來,其中“勤”字,左下卻少了一橫。當地人解釋說,這是因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麼勤勉也是不夠。這樣的解釋固然不一定對,卻也讓人思考“勤”的道理。

古往今來,從官員之“勤”,可察政治生態,可知時代氣運。官員把責任扛在肩,把百姓的期望放在心,忙於公事,“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國家才會繁榮﹔反之,如果勤於任事的官員成了“另類”,而那些整天詩酒游宴的官員,反被冠之以“風流嫻雅”,就會導致低效。

勤政,是為官應有之義、必盡之責,是衡量官員的試金石之一。《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古代典籍暢言為官為政之“勤”道,頗多警世之言。概括起來,勤政之要不外三點:一曰不懈怠。為官者不僅要勤勉努力,而且要盡職盡責,恪盡職守,不能有絲毫懈怠,“凡事,勤則成,怠則廢……故善持其志者不為昏怠所乘,是以業日廣,德日進。” 二曰不道苦。為官從政不畏辛苦,並樂於嘗苦味、出苦力,享受苦中之樂,正所謂,“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三曰不作秀。誠實做事、取信於民,知行合一,把“知行不一以至亡身”引為“吾屬之師”。

而少了一筆的“勤”字,更啟人思考,勤政還需“不止步”,要有永遠在路上的狀態,要有沒有完成時的覺悟。勤政不是一時興起、心血來潮,而應該是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我們常說,運動貴在堅持,否則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可能帶來損傷。同樣的道理,如果只是勤政一陣子,往往不僅干不成事,還可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更不利於長遠。

勤政,難也難在這少了的一筆。要長期在狀態,非有強大的毅力、堅定的信仰不可。看看廖俊波,不是在基層,就是在去基層的路上,正是因為心中有民,要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想想谷文昌,人生一粒種,漫山木麻黃,正是因為心中有責,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有追求、有信仰、有理想,才有勤的動力,也才能補足勤字少了的那一筆。

在黨員干部的字典裡,“勤”字或許也可以少寫一筆,時時警誡自己:有沒有盡為政之責,有沒有窮為民之力?始終保持對黨和人民的感恩之心,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進取之心,始終保持個人名利的平常之心,才能摒棄懶政、怠政,把勤政作為責任來踐行,作為本分來固守,作為官德來修煉。兢兢業業、夙夜在公,就會在履職盡責中享受快樂,收獲一個“為民奉獻”的飽滿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9日 05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