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算法盛行如何突破“信息繭房”

2017年09月21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9月18至20日,人民網推出三評“算法推薦”系列評論,引來網友熱議。網友普遍表示,智能算法大大提升了用戶接收、選擇信息的速度,但也帶來不少弊端,智能平台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強化監管,杜絕惡俗信息傳播,還網絡一個清朗空間。我們摘編了一些網友留言,共同探討相關問題。

  網友“人民8S1ED”:剛開始使用智能算法推送新聞平台時,因為內容豐富,被我當做開拓視野、認知新事物的工具。但使用半年后,打開軟件推送的新聞,大多是之前常關注的內容,時間一長就很難再從中學到其他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但並不是說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在茫茫的信息洪流中有一條魚是你認識的,你會感到欣喜、幸運,但卻絕對不希望你所看到的都千篇一律。

  網友“帥德面包球”:算法推薦確實可能讓一個人的視野變窄。不過算法推薦的初衷是什麼?就是給你推送你關注的內容。喜歡軍事,就多給你推送軍事信息﹔關注教育,就多給你推送教育新聞。這種有針對性的推送初衷是好的,至於為什麼會讓人視野變得狹窄,應該好好反思,是不是技術還有發展空間、平台還有作為空間?

  網友“金剛王A”:個人建議平台可以調整推送權重的分配,系統算法佔70%,用戶選擇佔30%:即用戶可以自己定制/屏蔽關鍵詞、可以自己決定信息排序,當然也可以選擇系統默認。

  網友“tiiee”:算法平台影響很大,抓取的內容也很多。不過信息的“搬運工”也好、“分發商”也罷,都需要遵守規則,在法律與道德的范圍內行事。比如抓取和推送其他平台、機構、媒體的原創內容,如何獲得授權,如何給予報償,都是需要處理好的問題。否則就難免陷入一次次的版權糾紛,最終成為“創新的反面”了。

  網友“人民605684”: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算法推送,個性化定制是未來的趨勢,一方面可以實現需與求的精准對接,另一方面也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出現種種問題,我認為不是算法的原因,而是人的原因。比如共享單車帶來出行變革,卻也增加管理負擔,關鍵是站在哪個角度去看。人是活的,有分析能力的,會去判斷對與錯、分辨好與壞。技術可能帶來“信息繭房”,但人卻可以突破這樣的壁壘,讓技術更好地為自己服務。

  網友“福大人”:機器算法是冰冷的,沒有思維、情感和價值觀,但其可取之處是效率高。而人則是有思維能力、有情感溫度、有價值取向的掌舵者,能做出更平衡的判斷和決策。所以,在算法為王時代,“人”更為關鍵,今后資訊類新聞客戶端的發展方向必然還是“人工+智能”。

  網友“喵喵潔潔”:工具與生俱來就具有兩面性,無論是火藥、核能還是網絡,若使用不當,都容易帶來各種問題,最終決定權掌握在人類手裡。合理利用技術跟算法,讓信息技術服務社會、淨化心靈、啟迪智慧,創造和諧、健康、正能量的網絡環境和現實世界,才是我們真正該尋求的正確“算法”!

  網友“瓶蓋”:算法推送帶來種種不良現象的“鍋”,不應該都讓技術來背。相關法律規范的不健全,有關崗位工作人員對管控責任的認識不足,再加上大數據時代信息的迅猛浪潮,都容易使真正有用的高質量信息淹沒在繁雜的信息海洋中。希望各方面加強合作,創造天朗氣清的網絡世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1日 05 版)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