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把握黨建學科建設要點——理論提升、體系建構和途徑原則

姚桓

2017年07月12日09: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學科設立是一門科學成熟的標志,也是這門科學的延伸和繼續發展的基礎。成熟的學科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子學科,子學科既反映這門學科的普遍性的內容、原理,又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設立作為二級學科的黨建學科,提出了深化黨建研究和黨建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建理論研究的四次提升及其啟示

加強黨建學科建設,有必要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建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黨建理論研究經歷了四次大的提升。第一次發生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發端,十二大正式提出“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為根本標志,黨的建設研究從一般性的黨建研究轉為著重研究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問題,即研究執政黨建設。實際上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執政黨后,1956年黨的八大就正確提出了國內主要矛盾改變和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並相應提出“執政黨的地位使黨面臨著新的考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建研究轉為以執政黨建設為重點。十二大后黨建研究的重點是在執政條件下防止脫離群眾,加強黨風建設,反對腐朽思想腐蝕,解決思想、組織、作風不純的問題,更好地領導經濟建設。“黨風關系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的科學論斷,以及十三大提出的“執政和改革開放雙重考驗”的命題,是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的關鍵問題,也是黨建研究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第二次發生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之后,黨建研究深化為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市場經濟規則和黨性原則的關系,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對黨的建設的復雜影響,防止市場經濟原則侵入黨內,以及市場經濟環境下反腐敗斗爭的特點和艱巨性。此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蘇東劇變后,黨建研究也在探討執政的工人階級政黨面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注意從蘇東共產黨失敗中吸取教訓。

第三次發生在2000年前后,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動力和引領,黨建研究開始面向世界,不但研究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而且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從比較政黨的角度研究如何發揮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同時從外國政黨執政實踐中吸收有益營養。研究的對象從共產黨擴展到世界上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政黨,特別注意從長期執政的老黨喪失執政地位中吸取教訓﹔這一時期還極大地擴展了黨建研究范圍,把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和黨的自身建設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形成了“大黨建”這一概念和研究思路。再一個特征是研究方法的豐富和擴展,除堅持傳統的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調查研究方法外,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也運用到黨建研究中,所以這一時期黨建研究呈現視野開闊、空前繁榮的局面,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

第四次是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后。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黨面臨“執政、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考驗”,容易滋生“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由此,黨建研究著重如何在面臨四大考驗條件下防止四種危險,研究的重中之重是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盡管從嚴治黨是黨的一貫方針,改革開放以來也始終強調從嚴治黨,可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以廣度、深度和實效性衡量,從嚴治黨顯然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方面,全面從嚴治黨是作為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舉措提出來的,戰略定位使其意義更為突出﹔另一方面,十八大后的從嚴治黨力度空前加大,賦予“全”和“嚴”二字新的含義。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糾正不正之風的各項舉措、反腐倡廉建設尤其是反腐敗實踐的不斷進展,提供了豐富經驗,極大地促進了從嚴治黨的理論研究。

總結四次研究的提升,對黨建學科建設有很多啟示。

第一,黨建理論研究的提升是隨著環境、形勢、任務的變化實現的。黨的建設歷來與黨的環境和路線、任務密切相連,是為貫徹黨的路線服務的。這一毛澤東建黨學說的根本點對黨建研究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每當黨的環境、形勢、任務發生變化,都會對黨的建設提出新課題,都會促進黨建實踐的發展,也會提出理論概括的新要求。黨建研究必須對此作出回答,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反過來又以新的實踐來驗証和充實理論。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是推動黨建研究的強大動力。

第二,黨建理論研究提升的實質是創新。創新是一個先進政黨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源泉。在黨的事業發展和自身建設中都是如此。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就是我們不僅在思想上、政治上從來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束縛,而且從來不把黨的組織形式以至任何組織形式,看成是不可改變的死的公式,我們能夠根據中國革命斗爭發展的具體條件和新的政治任務以及我們在組織上積累起來的新的經驗,來經常改進我們的組織形式與工作方法。”[1]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中永不止步,勇於和善於自我完善、自我超越,黨建理論研究也不斷提升、促進創新。

第三,黨建理論研究的提升不是轉向。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黨建研究始終是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從計劃體制、封閉環境轉為市場經濟和全面開放,黨的建設在許多方面有重大改變和改革,然而,黨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要素包括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嚴格的紀律是一以貫之的。與此相適應,隨著四次大的提升,黨建研究的領域擴展了,內容豐富了,成果多樣化了,新理念、新觀點層出不窮,但是黨建研究的基本價值取向沒有改變,即:研究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研究如何堅持黨的性質、宗旨和最終目標並賦予其新含義﹔研究如何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在研究進展過程中,一些方面確實出現過小的偏差,如照搬西方政治學、西方政黨理念而忽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和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寶貴經驗等等,總的看,偏差是局部的、暫時的,黨建研究的主流始終是在正確軌道上探索前進的。

二、構建黨建學科體系框架的設想

如同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於這個國家需要理論的程度。[2]時至今日,筆者認為,構建黨建學科體系框架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初步設想是,黨建學科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系統、全面地闡述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以執政黨建設為中心和重點內容,其框架大致包含三個部分,即:馬克思主義政黨基本理論,中國共產黨建設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建設實務。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政黨基本理論,這是黨建學科的基礎性理論。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階級斗爭理論和關於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是這部分內容的理論支撐。內容包括:(1)馬克思主義政黨觀,即政黨的概念、政黨的產生及特征,政黨的政治性、階級性﹔(2)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當代解讀,意在闡明,盡管當代世界情況發生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政黨基本理論就其精神實質講並未過時,同時也要充實新內容,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闡釋當代形形色色的政黨現象,剖析其本質。(3)工人階級政黨建設。闡述工人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征、階級性、先進性和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使命﹔闡述工人階級政黨建設的一般性原則,包括黨的性質、綱領、指導思想、組織原則和紀律、黨的團結統一和實現途徑等。(4)比較政黨研究。主要是對世界范圍內的四類政黨即西方資本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政黨和共產黨進行總體比較研究,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供借鑒。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對現代西方政黨制度、西方政黨的評介。說明西方政黨制度是資本主義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歸根結底反映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西方的多黨制、兩黨制、競選政治等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為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服務的本質。但是也要看到,由於新技術革命發展和社會進步引起的社會結構變化,西方社會中產階級日益壯大,加上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不斷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政黨和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群體的關系,政黨搜集和反映民意的方式、人們的參政方式,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對執政黨及其官員的監督更加嚴格有效﹔選舉政治也出現大量新情況,“適者生存”是許多西方政黨面臨的艱難處境。研究這些新特點,對於中國共產黨鞏固自己的群眾基礎,更好地聯系人民群眾,特別是加強對權力的制約監督,會起到寶貴的借鑒作用。這第一部分內容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基礎知識,是學習、研究中國共產黨建設基本問題的思想指南和向導。

第二部分,中國共產黨建設基本問題。這部分是黨建學科的核心和主要內容,體現學科的根本價值,解決的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包括下述內容:(1)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史,包括黨的建設思想、組織建設史。時間以黨成立為開端,下限是到改革開放之前,包括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和新中國成立后執政黨的建設。考慮到事物發展的階段性,黨在執政前與執政后地位、環境、 任務有很大不同,后者應是研究的重點,但歷史不能隔斷,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經驗同樣重要,所以有必要研究整個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史。(2)改革開放以來的執政黨建設,即通常所說“新時期黨的建設”。這又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黨政關系建設即黨的領導學,這裡的黨政關系是廣義的,即黨和國家政權的關系及黨和法的關系。前者主要研究執政黨如何領導而不是代替政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執政黨的領導和國家政權的運行不可能截然分開,但是畢竟政黨和國家政權是不同性質的兩類組織,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准確的提法是黨政分工而非黨政分開。后者研究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途徑——依法治國,要明確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第一,領導關系。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黨的領導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証。第二,二者相一致的關系。不能把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孤立起來、割裂開來。黨的領導通過法治才能更好地實現。第三,遵守的關系。執政黨的組織、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第四,執行關系。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都要執行法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第五,管理的關系。要明確黨組織和法律之間還有一個管理的關系。黨組織、黨員干部除了要遵守法律、執行法律,還要接受法律的管理、接受治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個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要研究如何通過國家法律和黨的制度處理好黨和法的關系,把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

——黨群關系建設即黨的群眾工作學,主要是研究執政條件下導致黨群關系變化的各種因素,研究脫離群眾的危險、危害,重點是如何密切黨群關系、防止脫離群眾,鞏固執政基礎,打造“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命運共同體”。特別是研究如何以執政黨的群眾工作機制為載體,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包括群眾利益的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為群眾服務機制、群眾對黨組織、黨員干部的監督評價機制、教育動員人民群眾機制。還要研究在執政黨的群眾路線如何與國家治理體系相結合,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中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黨內關系即黨的自身建設重大問題,主要研究現階段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內容、舉措和落實。

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是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堅強核心。內容有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五個板塊。思想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對全體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教育。組織建設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作風建設包括黨的優良作風的繼承、發揚和不正之風的防止、克服。反腐倡廉建設包括防止、克服腐敗和落實廉政要求,這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反腐倡廉建設最重要的是,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教育、監督、制度並重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制度建設包括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黨的各方面制度的建立和貫徹執行。需要指出,反腐倡廉建設是黨始終強調的,但是在以往相當長一個時期裡,在實際工作中,反腐倡廉工作是作為作風建設的一部分加以部署的,實踐使人們認識到,不僅反腐倡廉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而且涉及到執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廉政的內容超出了黨風的范圍,僅僅從作風建設角度講反腐倡廉遠遠不夠,需要從作風建設中抽出來,單獨加以布置。由此,黨的建設形成“五位一體”的布局。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3]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建設各方面都需要以制度做保証,或者說,制度建設貫穿於上述四個方面的建設之中。因此,把制度建設放在最后是合乎邏輯的。

落實“五位一體”、實現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目標的根本舉措是從嚴治黨,即按照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和黨規黨法要求去管黨治黨,做到標准高、要求嚴。要使從嚴治黨貫穿在黨的建設一切方面。

黨的建設偉大工程要落實到提高“兩個能力上”,即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這部分內容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要求,而是著重論述黨的建設規律,既包括宏觀方面的根本規律,也包括微觀方面的具體規律。在闡述規律基礎上,說明每個板塊的原則性要求,但是不涉及操作性內容。

第三部分,黨建實務。黨建實務是以黨章、黨規為依據,闡述黨的建設各方面具體工作的知識。主要有:黨的各級組織設置和工作。包括各級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代表的產生和工作、各級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等﹔黨員隊伍建設。包括黨員標准、黨員發展和管理等﹔干部隊伍建設。包括干部標准和干部工作方針、選拔干部程序、干部任免和監督﹔黨的紀檢工作。包括黨的紀律的內容、紀律檢查機關的設立、職權、執行紀律的程序、紀委的領導體制特別是與同級黨委關系等﹔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包括基層組織的設置、職責、基層組織與同級組織的關系、不同基層組織工作的普遍性要求和每一類型基層組織的差異性要求等﹔黨的組織生活。包括“三會一課”制度等﹔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包括統一戰線的性質任務、工作對象和工作范圍、統一戰線的組織領導、部門職責等。黨建實務部分內容是黨建基本問題部分的落實,如果說黨建基本問題部分是解決“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這部分則是在這個基礎上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內容側重具體的知識性、操作性、程序性。

三、深化黨建研究,構建學科體系的途徑、原則

目前黨建學科建設的任務是,一方面,把既有研究成果及時吸收到這個框架中來,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果的體系化﹔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繼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內容充實的學科體系。應該說,執政黨建設宏觀方面的規律在基本方面已經被揭示,但是解釋和論証不足﹔更重要的是,許多具體規律尚待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五個途徑深化研究。

第一,對既有成果的進一步梳理、精細化。既要對現有概念做進一步解讀,明確區分基本概念、重要概念和一般性概念,又要圍繞這些概念做深度闡釋,特別是把握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在邏輯上能夠達到“自洽”的要求。

第二,文件解讀。歷史上黨的建設許多文件至今有指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又出台了大量黨建文件,這些文件是以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為指導,結合新情況制定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每個文件都有大量理論分析和調研成果做支撐。文件一般都是用論斷性語言規定“做什麼”“怎樣做”,不能展開說明“為什麼”。對文件做進一步解讀,不是用文件解釋文件,而是要分析支撐文件的理論觀點和實際情況,這對豐富學科內容十分必要。

第三,黨的建設史的研究。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連,總結歷史經驗對解決現實問題不可缺少。需要明確,總結經驗當然以成功經驗為主,也不能忽視反面教訓。毛澤東曾經說過,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4]隻有成功經驗而無反面教訓就不能說是完全的經驗。當然,經驗本身不是科學,需要上升到理論高度才能成為科學。

第四,對現實基層黨建的調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基層黨建面臨大量新情況新問題,如農村的“兩委關系”問題、“兩新組織”中的黨建問題等,許多基層黨組織都在積極探索。在今后調研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各種基層組織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要對不同類型基層組織的情況做比較,明確哪些是普遍性的問題和經驗,哪些是特殊性的問題和經驗,吸收普遍性的經驗並進行理論概括。例如,“區域化黨建”就是對普遍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產生的寶貴成果。這個工作要繼續下去。

第五,以問題為導向的理論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進行多年,目前成果頗豐,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提出“理想的時代特征”,在政治忠誠和考察干部方面提出警惕“兩面人”現象,在黨性教育方面提出引導干部“職業生涯的自我管理”,在貫徹群眾路線方面提出“機制是載體、防止‘拋物線現象’,”從在從嚴治黨方面提出“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創新活力”,在整治不正之風方面提出“調動基層干部積極性”,在嚴格紀律方面提出防止“破窗效應”等。現在的要求是除提高研究質量外,還要擴大研究范圍、提出新問題,對問題要“去偽存真”,確保研究的是“真問題”而非偽問題。所謂“真問題”是客觀存在而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對真問題做深度思考,可以產生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

為正確開展黨建研究和學科建設,把握以下原則十分重要。

堅持科學與價值的統一。黨建理論既是科學真理也是價值取向,即一種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既有對客觀規律的清醒認識,又有對實現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的自覺擔當,有著鮮明的政治意識和價值目標,即指導工人階級政黨的實際斗爭和自身建設。不講科學,會忽視客觀規律,無視情況變化,導致思想僵化和教條主義﹔放棄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危險的,將使共產黨拋棄初心,難以安身立命。由此,黨建學科建設要堅持科學基礎上的價值,即站在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認識問題,把握規律; 把握共產黨人的價值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追求共產主義,這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隻有這樣,才能防止在紛繁復雜的現象面前迷失方向,使黨建學科建設真正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業。

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現實中黨的建設許多重要問題,深刻反映了黨建在一些方面不適應新情況的矛盾,如果對問題“顧左右而言它”,單純闡釋原理原則,黨建學科必然脫離現實、顯得蒼白無力。然而,正視問題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正確地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正確的目標導向,牢記“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切不可離開黨的根本性質、根本宗旨和加強黨的領導基本原則來解決具體問題,否則會出現偏差。例如,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既定的基層黨建的重要方針,如何落實服務功能呢?當然要解決許多現實問題,為此總結基層具體經驗非常必要。只是在強調服務功能時,不可忘記黨是政治組織,以服務凝聚人心,寓引導、教育於服務之中,把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這才是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根本目的,舍此,就可能模糊黨的先鋒隊性質,甚至削弱黨的領導。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在目標引領下研究解決問題,黨建學科就會保持正確方向,呈現強大的生命力。

以我為主、面向世界,借鑒他人、防止照搬。歷史上資產階級政黨是先於工人階級政黨產生的,其政黨理念和實際政黨運作都比較成熟,特別是在如何治國理政方面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思想和經驗,但要看到,中國國情、基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都與西方不同,執政黨取得政權的路徑也與西方政黨根本不同,擔負的使命不同。因此,既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又要注意抵制照搬西方政黨模式和理念的做法,更要防止以西方政治學的分析框架來構建中國執政黨建設理論體系的做法,那樣做,無異於棄己所長、自毀優勢。要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指導下,以總結中國共產黨自身經驗為主,有鑒別地吸收西方政治學和政黨運作的一些具體做法和經驗,以更好地體現黨建學科的開放性。

參考文獻:

[1]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78-07-01.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來源:《理論探索》2017年4期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姚桓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