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品學兼優  精益求精

學者也需弘揚工匠精神

謝兵良

2017年06月12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段時間以來,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工匠精神的主體當然是機械制造、工藝品創作等行業和領域的從業者,但其范圍又不限於此。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學者要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同樣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身處這樣的時代,很多學者潛心研究、精益求精,創造了優秀的精神產品。但也有一些學者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應倡導廣大學者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淨化品格、保持本色。物如其人,美如其心。能夠制造出優質產品的工匠,一定具備向上向善的品格。這種人品是工匠精神的本色,也應成為我國學者的本色。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學者創作的精神產品和工匠制作的物質產品一樣,其中的精品一定是產品和人品的有機統一。我國學者擔負著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重任,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才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一定要多花心思“淨心”、多下功夫提升覺悟,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顏值”。隻有思想上境界、思維上層次,作品才能上檔次。

  好學苦學、厚積薄發。工匠學手藝,既需好學,又需苦學。隻有在“長”“常”二字上下足功夫,才能練就精湛的手藝。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能自錢孔瀝油而錢孔不濕,“無他,但手熟爾”。“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學者的研究要想出色、宣講要想出彩,就必須多出力出汗,要吃得苦,把時間花在“充值”上,努力為兩張卡充好值:一是知識的“儲存卡”。隻有多讀書、善讀書,聚沙成塔、集腋為裘,才能厚積薄發。二是實踐的“加油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經常深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感受鮮活的實踐,獲取原汁原味的素材,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接地氣、管用解渴。

  專心專注、專業專一。“專”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這裡所謂的“專”,就是專心專注、專業專一。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學不到好手藝,成不了行家。同樣,學者要成為本領域、本專業的行家裡手,也需在“專”字上狠下功夫。我國學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既然選擇了學術研究這個行業、選擇了特定的專業和研究領域,就要初心不改、忠心不變、重心不移,熱愛本行、忠於本職﹔既然承包了“責任田”、簽下了“責任狀”,就要心無旁騖、深入鑽研,不能“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這樣才有可能出精品、成名家。

  安分守己、注重聲譽。這是優秀工匠必備的品質。工匠傳授手藝,要求徒弟要有悟性、安本分,同時還設有學徒期,經過一年甚至幾年德才的檢驗,合格后才正式收為徒弟、傳授真功夫。學者要有所成就,同樣要過德才關。一方面要追求“高線”,秉持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自覺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立志做真學問、大學問,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另一方面要守住“底線”,講究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如果沒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怎麼可能寫出傳世之作?

  (作者為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校委委員、湖南省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2日 16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