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聞言: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奮力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

2017年06月09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做好經濟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高超的駕馭能力,沉著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嚴峻挑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引領中國經濟開始了一場意義重大的深刻變革。我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特別重要的是,在這個進程中,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升華,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性思想理論觀點和重大政策舉措,堅持、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為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學習,經黨中央批准,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了《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以下簡稱《摘編》)。從這本書的10個部分、近500條重要論述中可以看到,習近平同志是怎樣回答和解決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幾年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是怎樣取得的。

一、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在長期探索鑄就輝煌中得到的深刻道理,也是面向未來實現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摘編》開宗明義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一重要論斷,鮮明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黨的工作中心這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的堅定態度。

在以往取得的驕人發展成就基礎上,怎樣才能繼續保持好的發展勢頭,駕馭好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難度日益增大。曾經以兩位數高增長的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降到8%以內。“速度焦慮”、“轉型迷茫”、“悲觀心理”紛紛涌現,國際上唱衰中國的聲音也多了起來。我國經濟走到決定命運的關鍵節點上,對我國經濟形勢究竟應該怎麼看,到底應該怎麼干?這是擺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前最大的經濟命題,也是對我們黨執政的重大考驗。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在全面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和黨中央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個位數增長的階段。”以后,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明確指出,世界經濟已從上行期轉入下行期,我國發展已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目前的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我們要做打持久戰的准備,敢於經歷痛苦的磨難,適當提高換擋降速容忍度。

國內外發展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決定了我們的認識和做法也要改變。這一重要判斷,是我們認清和解決自身問題最基本的前提。

2013年,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他要求“理性對待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期間,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7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對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作出完整的表述。在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從九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顯然,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習近平同志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是重大理論創新。新常態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摘編》第四部分,也貫穿全書各個部分,是我們理解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建設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關鍵。

習近平同志精辟分析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4個主要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他特別強調,在看到這“四個變化”的同時,還要看到“四個沒有變”,增強新常態下發展的信心。即: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總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

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習近平同志作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使全黨在經濟發展怎麼看這個重大問題上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二、形成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

解決了怎麼看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怎麼干。破解中國經濟發展難題的路在哪裡呢?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管方向、管根本、管全局的東西。在新常態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理念首先要轉變。這方面的論述主要反映在《摘編》第二部分中。

進入2015年后,黨中央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十三五”規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充分考慮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按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總要求進行戰略謀劃。

2015年5月、6月、7月,習近平同志先后赴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扶貧攻堅任務繁重的中西部地區、加快振興發展的東北地區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並相繼在浙江、貴州、吉林召開座談會,聽取了18個省區市主要領導同志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發表了重要講話。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對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認識不斷深入。他認為,在新常態下,必須徹底摒棄簡單以GDP論英雄,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全會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提出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以人民為中心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和靈魂,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領導發展的根本目的。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按照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也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新常態表面看是速度問題,實際上暴露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問題,必須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進行重大調整。然而,主攻方向在哪裡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十幾天后,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回答。他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作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明確了經濟建設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既深化了怎麼看,又解決了怎麼干的問題。

這是一劑破解我國經濟發展難題的治本良方!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新常態的大邏輯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側和需求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國市場很大,需求旺盛,但一個主要問題是供需不對位。低端產品大量過剩,而需要的高端產品卻不能有效提供,很多消費者要到國外去購買。這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習近平同志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體說來,就是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他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

在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對新常態怎麼干的問題集中做了闡述,提出十個“更加注重”,要求“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在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套政策框架中,一系列大決策、大舉措、大手筆相繼推出,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了新引擎、構建了新支撐。包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等等。這些重大戰略和重點任務的部署實施,拓展了市場空間,提升了發展質量,擴大了有效需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新的增長點。實踐証明,我們黨從實際出發提出的這一套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框架,對指導經濟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落實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新發展理念要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有利於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改革,有效解決供需結構不合理問題,都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習近平同志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講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同時要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他特別強調了深化改革的緊迫性,指出:“這個事情是帶根本性的,我們要是遲遲不動,世界上人家都在動,到時候他們調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們憋在那兒不動,還是濤聲依舊,那我們又會落后。”“要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依靠改革。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和“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一套政策框架”,這一系列充滿著強烈改革創新精神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舉措的提出,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大方向、大思路。以此為基本遵循和工作著力點,開啟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征程。

三、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成功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取決於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高不高。《摘編》第十部分著重對這個問題做了論述。有這樣幾個觀點十分重要。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多特點和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我們政治制度的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制度日益完善,為推動各方面共同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証。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經常審議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研究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針和政策,研究提出處理重大財經問題、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建設項目的原則和措施。習近平同志還強調,各級黨委都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經濟工作的領導,強化重大事項的決策權、監督權,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加強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推動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學習和掌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科學化水平。關於加強學習,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問題,習近平同志講得很多,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緊要的方面”。他一再強調,現在我國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分工日趨復雜、形態更加高級、國際國內聯動更加緊密,對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做好經濟領導工作,必須有專業化能力支撐。領導干部要勝任工作,不說外行話、不干外行事,必須下大氣力完善知識結構、增長實踐才干,缺什麼補什麼,既要多學一些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知識,也要多學一點國際、戰略、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他說,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誠願望,也有干勁,但缺乏新形勢下做好工作的本領,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這種狀態在黨內相當一個范圍、相當一個時期都是存在的。因此,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努力增強本領,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他還指出,經濟工作有自身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要深入把握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使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更加自覺、更加有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的本質要求就是把握規律、尊重規律,要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面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我們必須擁有更多政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多、善於做經濟工作的領導人才。隻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掌握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為什麼確定這樣一個“總基調”?習近平同志講得很清楚。他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通過科學方法貫徹各項大政方針。總結幾年來的成功經驗,其要義有三:一是要保持戰略定力,穩中求進的根本點在於穩定大局、不斷進取。我國經濟經歷了長期繁榮,創造了發展奇跡,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必然帶來陣痛,甚至傷筋動骨。要認清大勢、從容不迫。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防患於未然、防患於萌發之時,制定政策的前提是針對問題、開准藥方,充分估計最壞的可能性,同時通過工作確保不出現最壞的情景,堅決守住金融風險、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底線。堅持實事求是、冷靜客觀是真正的自信,對最壞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數,就能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天塌不下來。三是要堅持功成不必在我,敢於擔當、銳意改革,既認識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長期存在的難題需要久久為功,又不能畏首畏尾,把問題留給后人,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習近平同志還指出,堅持這一工作“總基調”,“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造良好預期。“穩”和“進”是辯証統一、互為條件的。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我國經濟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波瀾壯闊。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歷史上任何一個創造奇跡的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都形成過自己的經濟理論,都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經濟建設的新的實踐中,我們黨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功實踐蘊藏著理論創造的巨大動力、活力、潛力。當前,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都面臨許多新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繼續作出科學的理論回答。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9日 06 版)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