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偉
2017年05月25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最近,筆者的一位親人在體檢時發現甲狀腺長了結節,由於尚在早期,不好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恰在此時,她工作了20多年的公司提出和她解除勞動合同。在協商補償方案時,需要考慮是不是得了惡性腫瘤這個因素,這就需要確診。她跑了幾家醫院,看了幾位專家,有的說非常可能是惡性,有的說有80%的可能是惡性,但就是不能將是否為惡性寫到診斷報告上。最后,在一家腫瘤專科醫院,一位業界非常有名氣的醫生認認真真地做了兩遍B超檢查,作出明確結論:左側的結節為惡性,右側的為良性。
這位醫生的決斷和擔當,解除了患者的尷尬和困擾,可以說非常及時。其他幾位醫生隻能作出非常可能、有80%的可能等判斷,但都不能落實為白紙黑字的確切診斷。這固然有科學性的考慮,但在需要即時確診的情況下,僅僅有科學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這種場合,最需要的無疑是決斷力和擔當精神。
由此引申開來,領導干部在推動改革發展中是不是、能不能抓好落實,很多時候取決於是不是具有決斷力、能不能作出決斷。在必要時敢於拍板、敢於負責,就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有效推動工作,甚至可以辦成一些長期辦不成的事。反之,遇事猶疑不定,甚至因怕擔責任而推諉拖拉,則很可能貽誤時機、耽誤大事。
在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發展舉措。這些舉措大多針對的是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落實。這就需要領導干部有改革擔當、事業擔當、責任擔當,在關鍵問題上敢下決心、敢於拍板。應當看到,改革是奔著問題去的,要解決問題就要針鋒相對,提出的措施要有針對性。這就會觸及深層次矛盾,需要處理復雜利益關系。但是,隻要符合黨中央要求、符合基層實際、符合群眾需求,就要堅決改、大膽試。如果相關負責同志不敢承擔責任、缺乏決斷力,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知難而緩、因難而退,結果就隻能是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不可能讓好的改革發展舉措真正落地見效。
當然,敢於作決斷絕不是盲目決策、瞎指揮,而要建立在科學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醫生確診病情,靠的是高超的業務能力、講究的是科學准確,而不是為了照顧誰的需要。實際上,前面舉的例子中,那位名醫並不知道這次確診對病人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但她憑借精湛的醫術、豐富的經驗、負責的態度作出明確的診斷,為病人解了燃眉之急。對於領導干部來說,敢於作決斷、善於抓落實,至少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要吃透中央精神,把握正確方向,自覺從全局高度謀劃改革發展。二是要把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情況摸准摸透,通過深入調研、集思廣益,了解問題的症結,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隻有“吃透兩頭”,才能把中央決策部署同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帶領大家一起定好盤子、理清路子、開對方子,既搞清楚改革發展要解決什麼問題,又善於從基層和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拿出來的方案才會有底氣、接地氣。
還應看到,領導干部敢於作決斷,並非大包大攬,也不是凡事都要決斷,而是要因時因事制宜。在通常情況下,有些病變暫時難以確診,隻要定期復診、密切觀察就可以了。實際工作中,有些問題一時看不准,需要先行試驗、積累經驗﹔有些工作需要留出一定空間,由執行者根據實際相機處理、靈活把握。這些情況都不需要過早下結論、過多干預。但有些工作、有些部署有明確的方向、要求、底線,則要當機立斷、敢於決斷。這是對領導干部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的重要檢驗。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5日 07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