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廉潔拐點》分析中國反腐新趨勢

治理腐敗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打開了“一扇門”

高波

2017年04月25日08: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立八規”到“反四風”,從網上監督問責到海外追逃追贓,從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到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一系列反腐舉措帶來了治理腐敗的原創性貢獻與世界級表現。日前,中央紀委駐中國社科院紀檢組副組長、副研究員高波新作《廉潔拐點:世界難題與中國答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系統解讀了十八大后以腐敗治理和黨內治理為肯綮的“新治理革命”。人民網理論頻道將其中精彩篇章予以摘編,以饗讀者。

經濟學家默羅對 1960—1985 年世界上的94個國家和地區的橫斷面數據研究表明,腐敗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是巨大的:它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負效應,同樣反腐敗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效應。

商業國際組織BI指數表明,每改進一個標准差(2.38),將使一國投資率提高4個百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則可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商業活動中加強經濟競爭力是減少腐敗的激勵因素,提高透明度和公開化都是有利於反腐敗斗爭的。反之,根據魏尚進(Shang-Jin Wei)教授對1990—1991年間14個傳統的資本輸出國在45個資金輸入國的投資研究,以0—10分計,腐敗程度每增加1分,就會出現外國直接投資減少16%,其結果相當於邊際稅率提高3個百分點。這顯然足以徹底打消一個國家在吸引外資方面的任何期望。因反腐和腐敗所造成的“經濟差序”,從中可見一斑。

對比新、舊兩種“常態”可知:“那種認為賄賂和勒索是官僚機構運轉的‘潤滑油’,以及在世界某些地方是辦事需花的可容忍的間接成本的舊觀點,被一種對腐敗的更全面的理解所取代。這種觀點認為腐敗拖延發展,腐敗對財產和合法收入構成一種威脅。”對於中國反腐敗的經濟影響來說,實際上最大的挑戰是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如何建構效率與紀律的“動平衡”。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發力,政府激勵和公職人員激勵都在發生變化。顯然,反腐敗給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是長周期、全方位、大縱深、多切面的。其中,從所謂的“八項規定將導致經濟下行和消費下滑”的指指點點,到“為官不易,為官不為”的議論紛紛,它撩撥著社會的利益之弦,也翻攪著人們的心理之瀾。

“當前出現了一些可能引發經濟下行和風險增大的邊際變化,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以反腐為尋租經濟“降火”、給“注水”發展“減肥”,是一堂改革必修課,要回答好“為何改、為誰改、改什麼、怎麼改”。經濟改革的核心是效率與公平,廉政建設的關鍵是效率與紀律,這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節拍器”。但兼顧效率與公平之難,可從貧富差距窺斑見豹﹔兼顧效率與紀律之難,可由“能干能貪”現象反証。

從歷史上看,解決“貪政——怠政”的“蹺蹺板”悖論確非易事。可以說,盡管當前反腐高壓空前,但要求官員“既勤又廉”所遭遇的反彈也是空前的。隨著隱性福利大幅縮水和灰色收益大打折扣,“既不收禮,也不辦事”、“不做事不出事,隻過關不過硬”、“出工不出力,出力不給力”等官場眾生相,在當下的政治生態中很扎眼。然而,對“反貪生怠”的次生災害早防早治是考驗執政智慧的必答題。

“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換言之,既要效率,又要紀律﹔既要干事,又要干淨,這是為官做事的“底線”。中國的經濟改革以重塑公平為基調,國家廉政以重整紀律為主線,實現效率與公平、效率和紀律的“動平衡”,仍然在路上。“看多”反腐、“做多”中國,是中國沿著法治軌道“大打虎,打大虎”的預期收獲。

治理腐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簡化表述為:控制腐敗將控制“權力型經濟”,保障廉政將保障“權利型經濟”。前者往往制造的是依賴於公共權力“封閉交易”的不可持續增長或者說“泡沫式繁榮”,后者建構的是實現基本公民權利的現代財稅體系和市場調節機制。法國學者皮凱蒂在其《21 世紀資本論》中提出:“以 20 世紀發達國家所構建的‘社會國家’為代表的現代化財富再分配機制,基於一系列的基本社會權利:教育權、健康權以及退休權。無論這些財稅和社會支付體系在今天面臨多大的制約和挑戰,這些制度與過去相比無疑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人們對公共政策和社會治理的滿意度評價,在此意義上與對國家廉潔度的評價“合流”。實際上,21世紀的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

關於反腐與經濟,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克裡斯托弗·約翰遜表示,中國強勁的反腐力度可使經濟更富活力,改革也將變得更加可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1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且中國沒有外債,而美國擁有大量外債,2016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落后於中國。從這個角度看,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太低的觀點,就像是說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冠軍尼科·羅斯伯格開得太慢了。

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亦在其網站刊文稱,擔心中國反腐運動過火的說法不對且有誤導性,即使高級酒店、名酒和高檔食品生產商的營業額有所下降,中國經濟也不會受很大影響,因為被貪官用於公款消費的錢款能用於本該投資的項目,從而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就業率得到改善。美國學者魏德安在《雙重悖論》一書中提出,腐敗只是腐蝕了改革后經濟增長的部分,還未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危害。但必須看到的是,中國政府的反腐措施已發揮一定的效力,使腐敗得以控制而不至於對經濟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如果不能合理地抑制腐敗,中國經濟增長與腐敗並存的雙重悖論將不復存在。當然,中國政府的反腐決心和力度非紙上談兵,中國有能力並且正在努力消除腐敗。

美國學者德隆·阿西莫格魯等人,明確提出:“歷史和我們的理論表明,帶有創造性破壞和真正創新的增長不會到來,中國驚人的增長率會慢慢下降。但是,這個結果遠不是預先注定的:如果中國在經濟增長達到極限之前就轉向包容性政治制度,這就可以避免。”治理腐敗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打開了一扇門,而不是堵上了一扇窗。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高波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