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用新媒體聚合國民向心力

楊祖平

2017年03月23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用新媒體聚合國民向心力

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背景之下,不同國家之間的對抗與競爭已經不再單純地局限於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影響力、軍事實力等方面的對比,而是延伸到精神文化、國民向心力等軟實力層面的較量。國民向心力的聚合關乎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穩固、社會發展穩定性的提升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近年來,以電子報刊、數字化傳媒、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開始逐漸發展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體,拓寬了民眾的認知視野,激發了民眾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成為影響國民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我國也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利用新媒體提高國民向心力的措施,加大了對新媒體宣傳、推廣的政策支持力度。

當前,由於社會各界對於新媒體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公益性的文化引導、推廣機制依然有待完善,加之分散化的訴求表達難以產生群體帶動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媒體效能的發揮。因此,優化對於新媒體的利用策略、改進國民向心力的打造模式,在當下顯得十分必要。

新媒體對於國民向心力的凝聚有著顯著的增益作用

提高信息傳播的實效性,激發民眾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長期以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信息傳輸機制建設、資源分布存在不合理之處,容易影響到國家政策、法律等重要制度的傳播和落實。從傳媒學的社會傳播原理來看,信息傳播效率越高、內容越豐富、獲取難度越低,民眾越傾向於主動了解、探索並傳播目標信息。信息傳輸效率的低下,無疑會削弱我國民眾關注、探討國家發展態勢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國民向心力的形成。借助數字化媒體、電子報刊等新興媒體,則能夠有效消除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限制,實時查找、獲取自身所需的各類時政信息,促使民眾主動去關注當前的國家發展形勢,增強公民的責任感,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拓寬民眾的認知視野,形成自由、開放、互助的文化氛圍。對於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國來說,民眾對於外來文化的甄別、篩選能力尚有待提高,很容易在所謂“普世價值觀”的影響下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的發展產生質疑和否定的態度,盲目崇尚外來文化,以致形成厚此薄彼的錯誤觀念。而借助新媒體,民眾則可以通過對大量時政信息的收集和對比,客觀評價我國的發展現狀,理性看待中外文明的優缺點,深化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這在擴大民眾認知眼界的同時,有助於形成一種自由、開放、互助的文化氛圍,更有利於國民向心力的鞏固。

利用新媒體平台彰顯民眾的利益訴求,拓展信息獲取渠道。隨著社會文明和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公民表達自身合法訴求的意識也有所增強。新媒體的逐漸普及,讓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得到了拓展,削弱了話語權壟斷的可能性,使得公民能夠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聯網信息傳播工具充分發表自身對於熱點事件的意見,且可以合法行使監督、舉報、建言等權利,這就充分體現了民情,反映了民意,集中了民智。新媒體不僅有助於推動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而且也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多元化拓展,這對於社會的發展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增益。

商業化的宣傳模式、負面與虛假網絡信息的存在、訴求表達的分散化,不利於民眾向心力的形成

商業化宣傳模式佔據主導地位,公益性的文化引導、推廣機制還有待完善。毋庸置疑,近年來,以電子化傳媒、數字化報刊與雜志以及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受到了社會大眾的追捧,其商業價值也被民眾所普遍認可。一些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中從事文化、教育的相關機構,都將挖掘新媒體的商業潛力和獲取經濟效益作為優先考慮項,而沒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向心力等方面的價值。當前,我國對新媒體的開發與推廣,主要還是以商業化運作為主,由此也出現了不少主打娛樂、休閑、社交等元素的產品與服務。而在公益性的國民向心力文化推介、志願者服務等方面,則相對薄弱,多數局限於提出產品與服務的概念,真正付諸實施的尚屬少數,這自然不易激發民眾的向心力。

負面、虛假網絡信息的存在,影響了民眾對輿情的甄別與判斷。互聯網在我國的迅猛發展,使得自由、開放、分享等網絡文化深入人心,參與各類熱點話題的討論、傳播,也成為了我國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常態。而管理機制的不健全、民眾文明素養的有待提高,則在很大程度上對網絡虛假信息、負面信息的形成與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虛擬的互聯網平台,容易使民眾產生一種“免責”的心理,以為可以隨意發表意見、憑借個人的喜好非理性地評價各類事件,乃至在語言上肆意攻擊對方,傳播不實信息。這不僅會對社會輿論的健康發展產生干擾,也會對民眾產生誤導,不利於國民向心力的凝聚。

缺乏長效性的文化交流、互動平台,分散化的訴求表達難以產生群體帶動效應。近年來,依托互聯網以及數字化傳媒、電子報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國家不少部門、機構都適時跟進了官方網站、論壇、新聞客戶端等傳播載體的建設,以保障民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然而,一些部門或機構卻較為被動地設立監督、舉報模塊,缺乏主動調研和自覺反饋,加之行政處理效率偏低,使得民眾不得不轉而通過在一些非官方的、民間影響力較大的論壇社區發表意見,另尋表達訴求的渠道。這種相對分散的訴求表達,往往無法真正引發社會關注,反而會降低民眾的積極性,減弱國民向心力。

合理利用新媒體平台,聽民聲、會民意,增強國民向心力

建設民生問題解答、政府公信力評價的雙向機制。設立專項化的新媒體發展、引導機制,合理統籌各類社會公共資源,逐步建立以政府機構公信力考核為主的信息公示制度,發布最新的國家政策、時政要聞等信息,確保民眾能夠及時通過各類新媒體獲取相應的資訊。同時,我們也要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推動新媒體社會化的關鍵,培養民眾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使其主動關心社會、民族以及國家的發展。

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管力度,鼓勵民眾正確使用新媒體。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查處各種蓄意破壞互聯網正常秩序的行為,增強與民眾的多方溝通、協調,完善實時監測、即時上報等交互結合的方式,引導民眾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秩序,合理利用新媒體引導輿情,傳播正確的發展理念,形成和諧、多元的社會文化氛圍。

細化基於新媒體的多平台交流、互動機制,豐富公民表達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加快對多功能、高效率的官方互動平台的建設,增設在線客服,及時回應、解答民眾的咨詢。合理導入微博、微信等客戶端工具,及時推送最新的發展政策、法律規章等信息,開放互動評論、對話以及討論等,同時引入客座嘉賓在線點評、優秀評論推薦以及解決方案公示等機制。此外,還可通過提供網絡舉報、報備登記等便捷方式,降低民眾請求獲取權利保障的難度,提高其表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成功率,深化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作者為南京林業大學南方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參考文獻】

①陳培永:《多元一體格局下的中華民族向心力》,《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②楊英法、聶雅:《社會思想引導、社會輿論調控與社會情緒管理》,《光明日報》,2014年9月28日。

③汪文甫:《中華民族向心力質的飛躍及其歷史經驗》,《探求》,2011年第6期。

④趙娟:《淺析新媒體的發展及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新聞傳播》,2015年第20期。

推薦閱讀


習近平可持續安全觀是照亮世界和平的一盞明燈

學者解讀習總書記談“三農”創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政府工作報告是一面“鏡子” 展現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

顏曉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怎樣聚焦解決突出問題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永恆課題

把“互聯網+”思維內化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驅動力

把脈轉型升級: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真金白銀”

新發展理念的哲學智慧

熱點辨析:深刻認識黨紀嚴於國法的必然性

把脈轉型升級: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怎樣抓住“根”和“魂”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