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摘》>>每期精選

陳先達:文化自信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2017年02月06日09: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們對傳統文化自信,與我們對歷史上文化經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不可分的。文化需要創造,創造文化並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是我們最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載體是作品,尤其是傳誦不衰的不朽名篇。在當代,我們同樣需要培養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都發出這種號召,號召產生無愧於我們時代的名篇巨作。

我們有些學者喜愛談論士的精神。中國傳統的士,主要是儒家講的君子,應該是在道德上有標准,在文化上有貢獻,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無論是論語中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還是呂氏春秋中的“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這都是對士的要求。這種要求表現在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名言中。一篇《岳陽樓記》,文以人傳,人以文傳,無論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至於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士人即讀書人的責任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應該繼承的是這種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今人所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之可貴,正在於它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依附資本和權貴,不曲學阿世,通過學術自由和獨立思考,創造出足以與我們時代要求相符合的作品,而不是以所謂獨立人格和思想自由為標榜,俯視人民,與歷史潮流相背而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精神應該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們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社會主義需要的是既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名人。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許多重要論述。這些是我們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原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問題。這是我們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開關,是對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代提出的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

創造性,是人類活動的本質特征,但不同領域各有特點。技術領域,創造性表現為發明,新工具取代舊工具,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科學領域,表現為發現,發現新的規律,提出新的原理。它的進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領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規律的發現。人文文化的創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規律的發現,而是原有傳統文化的不斷積累和創造性轉化。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傳承的這個特點,他曾經說過,“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發現以后的所有觀點的胚胎、萌芽。”當然胚胎、萌芽終究是胚胎、萌芽,還必須不斷地積累新的思想和進行創造性轉化。在當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階段,重復希臘哲學的命題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當代中國完全停留在我們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來主義”,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有的學者倡導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原汁原味”。這很有道理,對於治療任意解讀經典的主觀詮釋是一劑良藥。但“原汁原味”不能絕對化,絕對化就不存在創造性轉化問題。完全的“原汁”很難,因為經典也會存在各種版本,很難說哪個就是絕對的“原汁”,古代沒有著作權、沒有知識保護法,各種本子的差異性會存在。原味更難,因為每個時代、不同學者會對同一論斷做出不同的解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儒家經典的注家眾多,不乏歧解。可以說,對中國著名經典中不少論斷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中國文化經典的凝練的語言,簡單的句式,留有不同解釋的多種空間。如果都要單純追求“原汁原味”往往會爭論不休。某句話、某個命題“原汁原味”的問題留給學者們去研究吧,對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來說,最重要的是適應該時代、立足現實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就是經過自己口腔的咀嚼,腸胃的消化,吸收營養,排除消化后的廢物。這種研究方法,重點在於認真學習經典,體會和吸取其中深刻的智慧,而不是尋章摘句、斷文釋義。這有利於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其合理思想來創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的道德規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則。不能認為傳統文化都是精華,不存在糟粕,凡是能傳下來的都是精華,糟粕都被歷史淘汰掉了。這種看法說對了一半。留下來的是精華,但也會留下糟粕。因為傳統文化的流傳和繼承並非隻決定於文化自身,而存在人的選擇,尤其是處於統治地位的統治者,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標准來進行文化傳承和選擇的。因而文化傳統的演變並非與社會無關的文化自身的演變,必然同時會經歷一個過濾和篩選過程。雖然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不像蘋果,爛在哪裡一目了然,可以切去爛的,保留好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機體,精華與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繼承傳統文化不可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必須經過自己的嘴咀嚼,經過腸胃的消化,這就是閱讀和理解。按照創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精華與糟粕是可以區分的。傳統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學性、人民性因素的都屬於精華,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東西都是糟粕。

有人懷疑,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傳統文化還算中國傳統文化嗎?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無需在實踐中被激活、無需轉化、無需發展,表面上是尊重傳統文化,實際上是貶低傳統文化。一種既不能轉化又不具有當代價值的傳統文化是僵死的文化,是沒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永遠與當代現實無關,而隻與它產生的原來社會相關,它已在歷史中死亡。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正在於它是源頭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當然,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嚴肅的科學研究工作,不是亂批三國式的插科打諢,也不是削足適履,而是在尊重原典讀懂原典的基礎上,真正從中吸取智慧。在這裡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中國傳統文化轉化和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應該相攜而行。既不是歪曲中國傳統文化,把今人的東西挂在古人頭上,又能從傳統文化蘊藏的智慧中生發出與時代適應的新的詮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傳統文化創新和轉化的一個范例。我們不是以與中國傳統文化范疇一一簡單對照的方式來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是立足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實踐,通過理解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的基本精神和家國一體的原則,形成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血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作者: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

(摘自2016年11月23日《光明日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