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民主政治被利益集團操縱

競選成為任人擺布的鬧劇

林宏宇

2017年02月05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競選成為任人擺布的鬧劇(適勢求是)

  美國一直自詡為民主政治的楷模。然而,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充斥的種種亂象,嚴重影響了美國這一形象。消極競選、選民分裂、選舉操縱、金錢政治等問題,讓這場選舉在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也再次暴露出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缺陷。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有幾百年歷史。國家元首兼政府行政首腦經一定程序實現更替,這一制度曾對美國政治體制的穩定作出過貢獻。然而,二戰后美國進入現代總統選舉階段,美國總統選舉制度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其中存在的缺陷引起人們的反思。

  比如,選舉人票制度就存在問題。這一制度有時會導致普選票少的一方卻能當選總統。該現象已在2000年大選中出現過,2016年大選又再次上演。特朗普的普選票比希拉裡少了近280多萬張,但憑著選舉人票的多數當選總統。大選結果出來后,許多支持民主黨的選民走上街頭,抗議選舉結果不公。再比如,初選階段黨內提名制度也有問題。該制度導致近些年來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很難推出真正有實力的總統候選人。2016年參選的特朗普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傳統的共和黨人,他曾多次更換黨派標簽,1987年以前和2001—2009年,他標榜自己是民主黨人﹔1987—1999年以及2009年以后他又成為共和黨人。因此,共和黨大佬杰布·布什在初選階段曾諷刺特朗普說,“他在民主黨的時間比在共和黨長”。

  選舉制度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選舉被利益集團操縱。2016年大選就是一場受到操縱的選舉。從美國媒體曝光的材料來看,操縱體現在多個方面。在初選階段,民主黨“社會主義者”桑德斯的落選幾乎就是希拉裡集團操縱的結果。在大選階段,多數美國傳統主流媒體倒向希拉裡,或者偏離特朗普,這在美國總統選舉史上非常少見,很難說其中沒有人為操縱的因素。在決定選情的第三場電視辯論中,奧巴馬政府更是頻頻給希拉裡輸送利好,先是曝出伊拉克政府軍在美軍的支持下,收復被“伊斯蘭國”佔領的摩蘇爾,然后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高調發布美國經濟狀況褐皮書,對美國經濟給予積極評價,這些新聞事件顯然都有利於希拉裡競選。當然,在臨投票前美國聯邦調查局突然宣布重啟對希拉裡的調查,也有濃重的幕后操縱痕跡。這些操縱無疑加劇了美國大選的亂象,撕裂著美國社會。

  其實,背后操縱是美國選舉政治中的老問題,從19世紀中葉美國兩黨制成熟以來就存在。兩黨政客們通過操控黨內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強化其政治影響力與特殊利益訴求。在1952年以前,將近80%的總統候選人提名都是黨內大佬們內定的。后來隨著兩黨初選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未能杜絕,如遇上資深政客親自上陣,黨內操縱現象又會重現。2016年大選中,希拉裡是民主黨的“數朝元老”,其黨內資歷與影響極深,桑德斯自然就成為民主黨內犧牲的對象。即將卸任的現職總統往往利用在位可控的政治資源與不對稱的影響力優勢,為本黨總統候選人助選。從1952年以來的美國總統選舉看,幾乎每個正常卸任的現職總統都會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拉偏架”,2016年的奧巴馬也不例外。國會中的兩黨代表通過操縱聯邦眾議員選區的劃界和兩黨國會候選人的提名,實現“政治分肥”。每隔10年左右,美國眾議員選區就會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作相應調整,如何劃界以利於本黨候選人,就成為國會兩黨爭奪和操縱的焦點。盡管操縱選舉現象在美國也備受批評,但由於選舉政治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這一現象始終無法根除。

  每次在大選中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入主白宮后,都會“論功行賞”,將一大批親信帶入聯邦政府內。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選擇內閣成員時,也表現出商人本性。比如國務卿人選居然是毫無從政與外交經驗的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執行官,政府其他部門如財政部、商務部的要員和重要的政府顧問,很多也是來自高盛、微軟、思科、特斯拉、IBM、英特爾等知名企業的高管。另外,國防部長與國家安全助理人選都是軍人出身,這顯然是特朗普對支持其當選的美國軍工復合體的投桃報李。可以看出,金錢對美國政治影響深刻,對美國社會肌體的侵蝕積重難返。

  (作者為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