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摘》>>每期精選

走向現代:中華文明的偉大轉型

姜義華

2017年01月18日07:5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是面對19世紀中葉的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巨大沖擊而倉促開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何謂現代、怎樣轉型這些根本性問題,我們一直沒弄清楚。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奮斗,但現代化成效依然有限。中華文明走向現代的偉大轉型,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經過67年的奮斗,我們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不斷推進的成功經驗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外有強敵、內有紛爭,缺乏心理准備的一些人開始覺得中國事事不如人,喪失了自信、陷入了迷茫。在師法別國時,這些人時常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因此而屈服於西方文化,對西方人所倡導、鼓吹的東西常常飢不擇食、囫圇吞棗,喪失了主體性。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成功推進,當歸因於我們堅持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主體地位,重新樹立了中華文明的自信心。以此為根基,我們在積極消化和吸收世界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制度生產的各種優秀成果以充實和提升自己時,就能始終不渝地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既不自我封閉,又不隨意盲從﹔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就能既排除對待本國歷史與文化的種種虛無主義,又避免盲目排外的民粹主義,對於先輩留給我們的各種文明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重新加以審視,經過深刻的反思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使歷史的中國一步步發展演變為現今的中國,使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步步發展演變為現代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是世界文明史上罕有比匹的浩大工程。這是一個實現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傳統農民在短短數十年中轉型的宏大工程,它需要將傳統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需要將文盲、半文盲眾多轉變為人們普遍接受現代教育,需要讓幾億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城市,需要讓仍然留在農村的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民。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麼巨大的資本?需要動用多麼巨大的資源?眾多先行實現了現代轉型的國家,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當然,規模要小得多。它們的資本原始積累,一是通過對本國農民進行無情剝奪﹔二是通過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包括奴隸買賣和奴隸制勞動的恢復。中華文明原本就是農業文明,它不容許對農民進行無情剝奪,因為剝奪農民就挖掉了它的根基﹔中華文明也不可能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因為既無那樣的條件,也違背中華文明信守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准則。為了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國共產黨成功地促使中國農民利用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自覺投身於現代化進程,不當阻力而當動力,沒有成為受損害者而成為現代化的受益者﹔同時,我們打開國門、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引進外國資本,以彌補國內資本的不足。孫中山1918年在《實業計劃》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用世界之資本主義成就中國之社會主義。今天,我們看到他的這一構想終於成為現實。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成功推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共產黨能夠使現代與歷史彼此貫通、將中國與世界彼此連接,能夠對中國同時並存的各種矛盾進行有效化解。中華文明在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因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呈現農耕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並存的格局,東部、中部、西部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平衡,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在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中國共產黨對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努力處理好現代轉型中資本、土地、勞動力、權力等的相互關系,處理好各產業、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的相互關系,通過統一籌劃使各要素與各方面相互協調、彼此適應,形成優勢互補,使社會轉型與發展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充沛的活力。中國共產黨還能集聚中國各種積極因素,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應對信息、資本、技術、物資、人才全球范圍的流動,應對國際分工與國際協作向縱深不斷拓展,應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關系、民族關系的新演變。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持續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帶領中國人民勇於面對一切新的挑戰,激發了中國人民旺盛的創造力,有效地防止和瓦解了各種破壞力。這無疑是中華文明向現代轉型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正是中國共產黨使中華民族既堅守主體性又勇於和善於吸收人類文明的精華,既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又實行積極的對外開放,為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開辟了一條新路。

實現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仍需鍥而不舍

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面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幾億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城市,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事的是比較簡單低端的勞動﹔繼續留在農村的農民中有不少人和現代農業存在隔閡,他們隻能算是正在跨入而不是已經跨進現代文明的大門。實現中國農民的現代轉型,可謂任重而道遠。又如,中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依賴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較大,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科技與知識密集型產業仍顯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這就是大而不優、大而不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中國經濟推進到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需要繼續艱苦奮斗。再如,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今時代,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擴張,導致“民多欲而上下交征”,一些人的物質欲望被釋放、被縱容,信奉資本至上、財富至上,崇尚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縱欲主義、拜金主義。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需要努力克服這些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與主導地位。

還有一大挑戰來自中國與世界日益密切的聯系。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密切,世界經濟的停滯、衰退、蕭條和危機,恐怖主義對政治穩定、國家安全的巨大威脅等,都有可能阻滯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全面完成。面對這一全新挑戰,如何有效促使互利共贏取代先前盛行的零和博弈,交流互鑒取代曾經橫行無忌的干涉主義,使經濟全球化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益契機,為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營造良好外部環境,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

近代以來,眾多國家在類似挑戰面前曾經張皇失措,中國則有信心也有能力全面完成各項轉型任務,解決好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新問題。這首先是因為我們的發展是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國有13億多人口,先前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口紅利。現在,我們有了一個龐大的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知識群體,這筑牢了將整個發展轉變為依靠現代科技和文化的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有8800多萬黨員,具有從中央到基層統一行動的極強動員能力,這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無法比擬的一支具有超強組織性的力量。面對各種新挑戰,我們黨正努力進一步純潔黨的隊伍、改進黨的作風,切實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有效解決權力尋租、利益固化等問題,並能舉全國之力應對各種新情況、新挑戰。

(作者為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

(摘自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