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摘》>>每期精選

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

喬清舉

2017年01月17日16:3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生態理念和以綠色為導向的生態發展觀。

習近平同志指出:“以人為本,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如果人口資源環境出了嚴重的偏差,還有誰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又從何談起?”要“讓人民群眾喝上干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發展與環保沖突時,他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於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習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綠色為導向的生態發展觀,包括綠色發展觀、綠色政績觀、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等內涵。他指出發展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社會發展指標,特別是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要做到“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他提出了“綠色GDP”概念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論斷。生產力有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個要素。近代工業文明把生產力作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勞動對象——自然——作為用之不竭、毀之無害、棄無不容的被動的倉庫,沒有認識到自然的生態承載力限度,導致生態危機。環境生產力論斷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思想。

綠色生產方式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浙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可持續發展綱領,有綠色產業、綠色制造、循環經濟、清潔能源、低碳經濟等具體措施。綠色產業指高效生態農業。習近平同志主張“把農村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綠色制造指生產全程控制,“形成資源節約型、生態環保型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循環經濟是形成“企業間生產代謝和共生關系的生態產業鏈”,物質能量多層次循環使用,使生產成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零排放過程。綠色生活方式是習近平同志鑒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對治措施,他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為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養”、生態功能區劃分和“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措施。他也要求“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他指出:“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生態性質的。儒家對於動物、植物、土地、山脈、河流都有系統的生態性認識,提出了“仁,愛人以及物”、“德至禽獸”、“澤及草木”、“恩至於土”、“恩至於水”、“德及深泉”、仁為“天地生物之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命題﹔大同社會也包含生態維度。這些都是生態文化建設的有益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推動和領導著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黨的執政方針。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思想又有新發展,他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明確地把生態文明作為繼農業、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新階段,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政治,關乎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共產黨執政基礎的鞏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把以人為本的生態觀進一步發展為政治意涵豐富的生態民生政治觀。中華文明能否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再鑄輝煌?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他強調,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他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產品,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老百姓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后代。”

作為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思想。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他提倡在城市規劃時建設能夠實現水循環的“海綿城市”。自然的循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依據,維持健康的自然循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國哲學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為天地之心”﹔人的貴就在於能夠體會和服從天地生生之德,把天地生養萬物的職能作為自己的職責,“延天佑人”、參贊化育,這是天人合一作為生態理念的積極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豐富了天人合一理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強調環境生產力理念,把“自然休養”發展為更為積極主動的“生態修復”,強調“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他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6年1月5日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他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馬克思在描繪共產主義時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生態文明作為文明新階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辯証統一,是恢復自然的活力,肯定自然的價值,從而真正地實現人的價值,達到自然史和人類史相統一的有效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我們應認真領會,推動我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摘自2016年7月28日《學習時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