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展望2017中國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格局的思維

2016年12月29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格局的思維

時至年終,去產能年度大考的成績單陸續公布——

鋼鐵大省河北,2016年鋼鐵去產能規模居全國首位。按照該省部署,2017年將堅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全年將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煤炭大省山西,2016年煤炭退出產能規模全國第一。年內計劃退出的25座煤礦已全部關閉,退出產能2325萬噸,提前一個月收官……

走過“攻堅之年”,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來“深化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何新內涵?如何更重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運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宏闊視野,確立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路徑,具有深遠意義。

立意更高

——戰略思維定方向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對於2017年經濟發展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科學判斷。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富有深意。中央確定‘十三五’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極富長遠眼光和戰略遠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說。

從理論視角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給出的治本良方。

從實踐維度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中中國經濟問題的要害。從“攻堅之年”到“深化之年”,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政策支柱拓展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多領域、多維度重點改革,從戰略高度把握改革方位,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

視野更廣

——系統思維謀全局

在武漢、哈爾濱、長沙三大糧食交易中心,糧食去庫存的難題折射了結構調整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盡管多地宣布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三連增”,但糧食的庫存也達到了歷史最高峰。供需關系影響糧價,糧價走低又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如何穩定“三農”,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

“以資源投入驅動增長,以滿足‘量’的需求為主的農業生產供給體系已難以滿足新的以‘質’為主的需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重要位置,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2017年,我國將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等改革事項,這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看來,根據經濟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向更深層次、更廣泛的結構性矛盾開刀,不斷深化、拓展改革任務,顯示了黨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洞悉和廣闊視野。

既強調“完善跨部門的統籌機制”,又注重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統籌推進﹔既抓准重大改革頂層設計,又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推動改革的主動性,充分彰顯了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用系統方法謀全局的改革思想。

推薦閱讀:


習總書記關注六項具體民生問題:群眾所盼正是改革所向

回望深改三年:“四個有利於”引領中國改革行穩致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經濟部署凸顯兩大特點:“穩”“新”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呈現三大特點 為“三農”提供新動能

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抓手是推進改革的最優方法

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