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光
2016年12月29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對各種不同意見都必須聽取,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於直言。事實証明,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隻有領導干部從諫如流、為說真話者撐腰,才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直言,進而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為什麼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對各種不同意見都必須聽取?從根本上說,這是實施正確領導和決策的需要。任何領導者要實現領導目的,都必須保証決策正確。正確的決策來自對各方面信息的綜合分析、對形勢的正確判斷,而這些一般不是領導者個人所能做到的。正如古人所說,一人之耳目有限、思慮難周,非集思廣益,難以求治。這就要求領導者全面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特別是正直之言。正直之言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夠幫助領導者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防止由於“報喜不報憂”而造成的情況不明、信息失真等問題,進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兼聽則明”是實施正確領導的基礎。如果隻聽少數人之言、順耳之言,而聽不到或不願聽正直之言、逆耳之言,做不到“兼聽”,領導者就不可能“明”,就難以作出正確決策。
怎樣才能聽到真話和正直之言呢?應當看到,從諫如流與敢於直言、聽真話與說真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說真話的“指揮棒”握在聽真話者手中。唐官裴矩,舊為隋臣。隋煬帝喜歡恭維,他就溜須拍馬。唐太宗愛聽真話,他就面折廷爭。司馬光評價說,裴矩“非其性之有變也”,而是“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者有聽逆耳忠言的胸襟與肚量,聞過則喜、聞頌則憂,人們就會越來越習慣於說真話。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同志下基層調研農民對公社食堂的看法。當時“浮夸風”盛行,地方搞“安排”,農民有顧慮,調研最初並不成功。為了聽到真話,周恩來同志擠出4天時間走家串戶,與群眾同吃同住,終於讓群眾說出了掏心窩兒的話。對於領導干部來說,堅持以聽真話、聽心裡話為目標,積極創造聽真話的條件,為說真話者撐腰,就一定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也一定能夠扭轉不說真話的風氣。縱覽中國古代盛衰興替的歷史,廣開言路、從諫如流,往往是良政善治的開端﹔壅蔽言路、閉目塞聽,常常是政治衰敗的前兆。下級對上級的批評是為了糾正上級的缺點和錯誤,對領導干部改進工作、完善自身是有益無害的。英國哲人培根也說過,能夠聽到別人給自己講實話,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這實在是福氣和造化。
雖然各種意見未必都有道理,但作為領導干部,必須善待批評意見,從積極的方面理解群眾心情,從中聽到問題、讀懂民意。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以自己的示范行動引導黨員、干部打消自我批評怕丟面子、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的思想顧慮,對於各種批評意見應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營造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氛圍。隻有這樣,人們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見,領導干部隻有從諫如流、為說真話者撐腰,才能做到“兼聽則明”、作出科學決策﹔隻有樂於和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