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專題報道>>“全國基層改革創新案例”征集活動

濰坊市供銷合作社探索社村共建工程的實踐與啟示

2016年11月17日18: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濰坊市供銷社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要求,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線,堅持基層供銷社向農村延伸、經營服務向田間地頭延伸,按照“村級黨組織+基層供銷社+合作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在服務“三農”過程中與村“兩委”積極開展社村共建,讓利於民、讓利於村,有效實現了農民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壯大、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強、供銷社事業發展的“四贏”局面。為總結各縣市區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研究把握社村共建工作的基本規律,使供銷合作社成為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得力助手,形成社村共建、強村固基、富民興社的長效機制,市委黨校相關教師在市供銷合作社專題調研組協助下,對各縣市區開展社村共建情況進行調研,邀請當地黨委組織部門、鄉鎮黨委分管領導、村支部書記、“第一書記”等參加,召開座談會,了解各縣市區的具體做法和工作經驗,形成了這個案例調研報告。

一、案例背景

濰坊市供銷社合作社現轄12個縣級合作社,117個基層供銷社,92家社有企業,領辦或創辦農民合作社846個,經營服務流通網絡覆蓋全市。2013年,全市供銷社系統完成商品購進總值169.78億元,銷售總值177.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3%、25.33%,利潤總額1.12億元,同比增長29.99%。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山東等4省開展供銷社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濰坊市以及寒亭區、安丘市、高密市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市、縣。濰坊市立足改造自我、服務三農、發展現代農業,實施六項工程,突出經營性與公益性相結合的特點,努力將供銷社打造成為政府用經濟手段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

二、濰坊市各縣市區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的共建模式

濰坊市供銷合作社緊緊圍攻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省供銷合作社的部署要求,在多個縣市區探索開展社村共建的發展途徑,將基層供銷社建設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緊密結合,推動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向村級延伸、經營服務網絡向田間地頭延伸,在提高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的同時,在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建設和農村現代經營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社村共建源於基層實踐,是基層根據發展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的創新,通過基層供銷社與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構建基層供銷社、村級黨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的服務主體,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和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共建形式:

(一)“村社企共建、管理一體化”模式。供銷社或社屬公司、龍頭企業與村兩委聯合領辦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創建村社企管理一體化發展模式。2008年,高密市供銷社在夏庄鎮小寄庄等4個村通過與村“兩委”合作,聯合村干部、農民及社會能人,發起成立了惠榮菌菇專業合作社和資金互助社,通過幾年的發展,成為袋栽金針菇產量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的現代食用菌生產基地。2012年,高密市供銷社、夏庄供銷社聯合3個村庄發起成立了惠和香菇專業合作社,建設了19個高溫大棚、38個林下拱棚、2500平方米的菌棒車間,達到了年產香菇鮮品2100噸的生產能力,並拓展了對外出口業務。2014年8月,以惠德公司、夏庄供銷社為主體,聯合惠榮菌菇等5家農民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了“高密市惠德農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入股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更大范圍開展聯合與合作,統一生產標准,利潤65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增加收入3000多萬元。惠德公司黨組織還吸納4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農民黨員以及夏庄供銷社主任、惠榮菌菇及惠和香菇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共同組建了“聯合黨支部”,研究解決社村共建中遇到的問題,目前該黨支部已劃歸夏庄鎮黨委管理,為村社企共建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二)“三位一體”多種形式開展為農服務的“1+N”模式。安丘市供銷社基層供銷社、村“兩委”、農民以三方入股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安丘市景芝鎮供銷社與太平村“兩委”、16戶農民以三方入股的形式合作成立了繼龍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牛蒡生產基地150畝,與日本三通食品公司簽訂產銷協議,當年畝增收500元,種植戶增加了收入,村委和供銷社也都獲利。景芝鎮前屯村村“兩委”以設施入股,部分農民以土地入股,景芝供銷社以機械設備入股,三方聯合成立了景芝供銷社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組建服務隊,培訓農機操作員,建設農機具倉庫,購置服務機械,對15000畝小麥開展播種、管理、收割等環節的農業規模化服務,農民每畝地減少投入300-500元,村集體收入來源有所增加,供銷社的發展空間也得以拓展。臨浯基層供銷社與村“兩委”、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創建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年交易額近400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多元。在官庄鎮、石埠子等地,供銷社聯合村“兩委”、專業合作社,對調標准化果蔬生產示范基地,合作搞蔬菜代購、加工,村集體、社員和供銷社都增加了收益。

(三)社區共建模式。安丘市景芝鎮紅旗社區村“兩委”以供銷社為依托建立紅旗社區為農服務中心,村委提供土地,供銷社充分發揮系統內資源優勢和流通網絡優勢,在社區內開設家樂園日用品超市、供銷農資超市,建立農產品標准化示范基地和農機服務合作社,設立農產品購銷中心,為社區農民提供大田作物系列化服務的同時,幫助農民銷售農副產品。同時在社區內以供銷社領辦的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開展內部信用合作,解決社區農民生產中的資金需求問題,建立社區餐廳和養老服務,方便社區居民的生活。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建立,讓村“兩委”獲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也為供銷社鋪設了新的經營服務網點。景芝鎮黨委政府對供銷社參與農村綜合服務社區建設非常認可,決定將規劃建設的彭旺等12個新型社區全部交由供銷社建設配套經營服務設施。

(四)大田托管模式。寒亭區固堤供銷社從2012年開始在李家營等村開展土地托管試驗,通過村委牽頭入股,統一整合土地,村民自願入股,供銷社提供種、肥、藥、膜、機械等服務,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有效資源,統一運作,根據不同需求,採取“保姆式”、“菜單式”托管模式,進行土地托管服務。通過新技術科學種田,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儲存、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條,以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取代了粗放的分散經營,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供銷社根據土地托管面積,從托管服務收入中提取10%-20%﹔從農資聯採直供收益中提取一定數額,確保幫助村集體增收不少於2-3萬元,確保村(居)與基層供銷社聯動發展,互促共贏。

(五)“供銷社+第一書記+服務項目”模式。臨朐縣九山鎮花龍潭村是市供銷社的幫扶村,該地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駐村第一書記通過調查研究,與村“兩委”協商決定,依托村裡種植中藥的傳統產業基礎,以九山供銷社為龍頭,組織村裡157個中藥種值戶,組建了臨朐縣洪武丹參專業合作社,在農資配送、農機服務、技術指導、收購加工等環節,將供銷社的社會化服務鏈條延伸至田間地頭,將花龍潭村納入整個供銷社的網絡建設體系,積極創建“社村共建、社農共興”的模式。村“兩委”既是合作社的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承擔部分管理職責,合作社生產經營過程中中間環節的減少和利潤空間的增加,使社員收入有所提高,村集體年內也能增加收入約5萬元,徹底摘掉“空殼村”的帽子。

(六)供銷社業務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結合的模式。臨朐縣供銷社結合縣委組織部開展的“兩托管,一代辦”工作,通過參與“農事托管”服務開展社村共建工作。在冶源鎮半截樓社區,聯合村“兩委”和葡萄種值專業合作社,開展農資化肥直供、技術指導、代購代銷、資金互助等服務,為農民節省費用的同時,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元以上﹔在寺頭鎮石佛社區,聯合村“兩委”,在其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農資、日用品等經營項目,實施合作共建﹔在九山鎮牛寨村,聯合村“兩委”,以光生果菜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高標准建立蘋果生產基地,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實現合作共建。

(七)交叉任職模式。安丘、高密等地積極探索實行供銷社基層社干部到村“兩委”任職、村“兩委”干部到基層供銷社或供銷社創辦、領辦的專業合作社任職,以社村共建引領農民致富。安丘在景芝、石埠子等4個鄉鎮試點村支部書記擔任供銷社創辦或領辦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臨浯黨委政府的安排下,也有基層供銷社主任到村裡兼任村支部書記,參與社村共建工作。高密市供銷社也積極開放辦社,吸納社會能人到供銷社任職,助力供銷社發展,柏城基層供銷社就積極吸納神泉山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擔任基層社主任,並兼任供銷社農資公司的董事長,共同帶領村民致富。

三、社村共建工程的成效

濰坊市供銷合作社在多個縣市區探索開展社村共建的發展途徑,將基層供銷社建設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緊密結合,推動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向村級延伸、經營服務網絡向田間地頭延伸,在提高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的同時,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通過社村共建實現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鞏固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目標。供銷合作社真正發揮了為黨委政府分憂、為農民群眾服務、助力城鎮化建設的作用。

(一)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成功實踐。昌邑北部沿海地區受鹽鹼地的特殊地質條件限制,當地農民隻能種棉花,勞動強度大且種植收益低。供銷社依托東方種業有限公司,聯合當地種棉大戶組建了棉花生產合作社,建設棉花良種繁育基地6000畝,開展機採棉試驗示范推廣工作。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棉花滴灌等先進科技,在解放勞動力、節約勞動成本的同時,實現每畝增收450元。目前,種植示范基地已輻射柳疃、龍池、都昌等北部棉區15個村庄、32個種棉大戶,年可增加棉農收入500多萬元。

(二)成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以社村共建發展集體經濟,供銷社參與農村經濟離不開村黨支部。或者通過村支部組織農民接受供銷社的規模化服務,或者通過聯合村集體入股領辦農民合作社,都可以有效地增加村集體收入來源。如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供銷社聯合神泉農產品公司、張家庄村委以及多個農民合作社,共同成立“高密市晏子湖農產品合作社聯合社”,先后建成了2200畝的有機、綠色土豆基地和100畝的花生良種繁育基地,開辦了油料加工廠、建設了1萬噸恆溫庫,並與省內的家家悅、利群等超市集團公司以及國內多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業務關系,逐步形成了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基地建設中村集體負責土地流轉、社員組織等工作,2013年張家庄村委收入增加了10萬元。

(三)成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主要載體。通過領辦農民合作社,改變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生產應具備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標准化,也解決了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裡”的難題。特別是加入合作社的社員收入明顯增加,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壽光市王高五村黨支部領辦了田柳鎮凱瑞合作社,先后流轉王高五村、王高四村、薛家村的1500畝土地種值蔬菜、藥材。供銷社為該合作社配套建設了為農服務中心,提供農資、農機和大田托管服務,實現了播種、管理、收獲全程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同時,合作社每年拿出收益的5%作為分紅回饋村集體,發展村內公益事業。

(四)成為增強村級黨組織凝聚力的關鍵措施。依托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網絡,村級黨組織無論是發揮組織協調、合作服務,還是直接參與組建服務隊、領辦合作社,都處於參與經營服務的第一線,抓住了為農服務、發揮作用的“興奮點”。高密市供銷社聯合夏庄鎮4個自然村成立慧德農產品有限公司,聯合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和資金互社,發展食用菌產業,幾年下來,公司實現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利潤65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增加收入3000多萬元,村集體每年可獲得土地入股分紅和企業、合作社的補助資金共計25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后,對村路進行了整修、對困難村民進行了救濟,僅僅3年4個村就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村“兩委”在村民中的威信得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四、進一步推動社村共建工作的經驗啟示

供銷社與農村、農民有著特殊的情結,在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雖不是主導力量,但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骨干力量,這股力量需要組織部門的指導和整合,以進一步發揮其服務“三農”、服務基層組織部門的指導和整合,以進一步發揮其服務“三農”、服務基層組織建設的作用。

一是加強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從近年來的探索實踐看,社村共建離不開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的重視和推動,離不開村兩委在組織和協調農民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實踐証明,社村共建是目前解決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無力服務群眾等現狀的有益嘗試,亟需市委組織部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供銷社、村級黨組織、合作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作用,共同推進農業規模化服務,助農增收、壯大村集體實力、為農村基層組織工作開展提供可靠的載體和抓手。

二是加強供銷社自身能力建設,壯大供銷社自身實力。社村共建的基礎是合作經濟,隻有發揮供銷社的資源、網絡優勢,推進農業服務規模化,才能增強農業發展的規模效益,為農民、村集體、供銷社創造共同發展空間。濰坊市供銷社目前有117個基層供銷社,是唯一能將組織觸角延伸到村級,將經營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的為農服務經濟組織,供銷社在社村共建中的地位難以替代,供銷社自身能力的建設、自身實力的壯大尤顯重要。

三是加強供銷社組織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由於歷史原因,供銷社組織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較為薄弱,尤其是縣級及基層供銷社干部隊伍亟待加強,影響了供銷社自身的改革發展,也制約了服務“三農”水平的提升。建議各級黨委能以社村共建為抓手,加強供銷社人才隊伍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選派優秀干部充實到供銷社隊伍中來,鼓勵支持吸納農民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各類經營人才到基層供銷社工作。

四是制定推進計劃,充分發揮供銷社對社村共建工作的指導作用。將社村共建工作作為下一步即將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首先在領導重視、網絡健全、市場優勢明顯的縣市區展開,繼而逐步在其他縣市區推進。針對目前“社村共建”中內部管理不規范、有名無實等問題,市供銷社要充分發揮對社村共建工作的指導作用,進一步規范、完善、提升,制定詳細的管理運行制度,切實提高基層供銷社、農民合作社的自身發展活力和帶動農戶能力﹔加大社村共建試點示范力度,根據當地特色產業和不同產業發展情況,積極培育“社村共建”示范點,帶動全市社村共建向著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在鎮(街)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社區建設為農服務站,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建成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服務領域,進一步推動“社村共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