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17:4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是巴東縣從源頭上有效解決農民“辦事難”,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加農村社會發展活力,不斷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水平的一項創新工作。
一、實施背景
(一)工作困惑。一是山區山高路遠,農民辦事成本高。巴東地處湖北西部邊界,縣域面積3354平方公裡,南北最大縱距400公裡,號稱“八百裡巴東”,境內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盤踞,長江、清江“兩江分割”,山高坡陡路遠,最偏遠的金果坪鄉距縣城單程長達200公裡,農民到縣鄉辦事極為不便。二是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現象突出。行政審批項目多,程序復雜仍是一個現實問題,巴東山高路遠,按照行政審批事項的一般程序,享受一次行政審批服務的時間長、成本高。村民經常為辦一個証、蓋一個章、簽一個字而往返折騰數次,走數十裡上百裡路,花數百元錢,跑“冤枉路”,花“冤枉錢”,費“冤枉時”,聽“冤枉話”,受“冤枉氣”,辦事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三是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缺失。隨著時代發展,聯系服務群眾出現了服務沒抓手、工作沒載體、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如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成為全縣領導干部思考和議論最多的問題。
(二)面臨的機遇。一是現代信息化進農村。近年來,巴東縣委縣政府大力推動“寬帶鄉村”、免費WIFI、農村信息趕集、電子商務等工程,有效提升了農村信息化水平。二是國家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辦公室支持。2012年11月,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政府改革研究中心、全國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辦公室,在我縣進行充分調研后決定在開展信息化社會扶貧試點,從此,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正式落戶巴東。
二、主要作法
(一)構建服務平台,實現“一網式”辦公。利用縣政務服務中心、鄉鎮便民服務大廳和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借助全縣巴東電子政務網、政府門戶網、長江巴東網“三網”,建成統一的農民辦事不出村電子政務服務綜合平台,改變過去農民辦事“分層級奔跑,分部門報批”的繁瑣程序,實現“一網式”辦公。服務平台主要通過在線傳輸、同步審核、結果反饋、實時提醒、監察統計、流程跟蹤,變“面對面”為“鍵對鍵”,群眾辦事可直接在政務服務網上下載填寫相關表格和資料,提交給村便民服務室業務受理員,由業務受理員通過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統同步傳遞鄉鎮、縣直單位服務窗口進行審核辦理。
(二)規范辦理事項,打造“陽光型”政務。結合巴東實際,堅持“按需下放、能放則放”的原則,推行“部門審批職能向科室集中、部門審批科室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審批事項向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系統集中”,對全縣涉農部門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清理。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將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將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21個部門87項服務事項授權村級便民服務中心進行受理,實現黨務、政務、村務、事務、商務“五務合一”。
(三)建立服務體系,整合“規范化”窗口。建立以縣政務服務中心為龍頭,縣直相關部門服務窗口和鄉鎮便民服務大廳為主體,村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服務體系。建立規范化的業務受理員隊伍和操作規程,業務辦理情況統歸到縣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進行監管。
(四)完善辦事流程,實施“限時制”辦結。以村級便民服務室為平台,將工作分解到具體平台,科學合理優化辦事流程。按照輕重緩急,限時辦結。堅持“四個辦理”原則,即辦事項直接辦理、一般事項承諾辦理、上報事項負責辦理、退回事項答復辦理﹔規范五個步驟,即村民提交材料、村級業務受理員初審、資料掃描上傳、縣鄉逐級審批、辦理証件領取。
(五)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智慧化”作用。建立縣委辦公室統籌、縣委組織部主抓、縣紀委監察局督辦、縣政務負責中心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實行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動態督查制、責任追究制,將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建設納入全縣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內容,對審批服務事項、承諾時間、收費標准、業務受理員及聯系方式進行全方位公示﹔出台村便民服務室業務受理員的授權與控制制度,建立信息化環境下的授權與信任體系,確保辦事流程順利運行﹔嚴格績效考核和獎懲機制,設立投訴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強化網絡安全管理,不斷提升系統性能和系統的安全性與易用性,保証系統平穩高效運行。
三、主要成效
(一)方便了群眾辦事,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巴東“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充分利用信息化彌補了山區交通條件落后的短板,將政務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村,建立了方便、快捷、安全的網絡服務平台,由“面對面”變“鍵對鍵”“點對點”,打通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綠色通道”,在家的農民辦事不用出村,外出務工的也不用回村,把方便讓給群眾,把麻煩留給干部,農民在家門口辦事,“隻認一個門,隻找一個人”,必然受到群眾普通歡迎。如金果坪鄉樂群藥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金階說:“借助村裡的網上服務中心,審批手續5天就辦好了,放在過去往縣裡跑,時間非得個把月,跑路費沒幾千元錢就拿不下來。”據統計,農民辦事不出村服務平台每年為農民辦理各類審批服務事項2.5萬余件,為農民節約辦事成本500余萬元。
(二)轉變了干部作風,提升了干部素質能力。在沒實施農民辦事不出村以前,群眾辦事政出多門,不僅需要上門找,還會碰釘子,往往是“跑了東頭跑西頭,上面批了下面批”,一個簡單的手續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令人苦不堪言。實施農村辦事不出村后,村級便民服務室實行周一、周四坐班制,特別緊急的事情還可以電話預約,農民需要辦理的事情都在規定的時間內限時辦理。信息化系統實行網上辦理、電子監察,業務受理陽光操作、公開透明,加之痕跡管理、限時辦理、系統在線查閱、在線投訴、紀委督查問責等一系列的制約監督措施,縣、鄉鎮、村三級既相互牽制,又互相提醒,時時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部門與群眾不需“面對面”接觸,機關少了行政成本,少了官僚習氣,從上到下杜絕了“看情面辦事、見好處辦事”等“卡、拿、吃、要”等不良現象,從源頭上鏟除了腐敗的溫床。群眾形象地說:“一個系統進了村,群眾受惠、機關受‘冷’,上級政府主動辦,辦事少了中轉站”。
(三)創新了社會管理,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巴東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服務平台按照“農村信息化、城鄉一體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集成服務事項搭建多功能服務平台,形成“一網式”服務體系。駐村干部和鄉鎮站所都到現場辦公,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鄉”,村級便民服務室成為了黨員服務群眾最有效的陣地,社會矛盾調處、科技咨詢服務以及重大事項重點項目的前期風險評估都在群眾門口進行,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探索出了一條社會管理創新的好路子。50多歲的大支坪鎮十二嶺村委會主任劉宇蘭兼任村業務受理員,他明顯感到“村干部與村民溝通機會多了,老百姓對村干部意見少了,村裡的矛盾糾紛也少了,現在當個村官‘有搞頭’”。
(四)增強了政府職能,樹立了黨政形象威信。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的實施,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政府的職能、作用置於農村基層最前沿,使過去黨政部門、干部與農民的關系由管理與被管理變成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政府自覺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能下放的審批權盡可能下沉前移,對各級政府部門和干部如何履行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更嚴、更實的要求。過去,多數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加之農村稅費改革之后,村干部與村民打交道的事少了,更多地隻能當個“傳聲筒”,接聽電話、上傳下達。現在,要使用智慧服務平台,很多村干部被逼著學業務、學政策、學電腦。耀英坪村業務受理員呂奎不僅學會了電腦操作,還開通了個人微信群,接受群眾政策咨詢和預約辦事。一批業務受理員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增長了技能和才干,為村級后備干部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
四、成功啟示
巴東縣利用信息技術打造“農民辦事不出村”平台,解決了長期以來權力邊界不清、運行不規范等問題,實現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恩施調研時,現場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你們通過網絡平台,讓農民辦事不出村,抓得很好,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發展服務型黨組織的具體體現,轉作風就要從實際問題改起,解決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服務好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一是從閉門辦事到開門辦事,理清了權力邊界﹔二是從一支筆辦事到一條網辦事,規范了權力運行﹔三是從見人辦事到見事辦事,避免了權力腐敗﹔四是從替民辦事到為民辦事,優化了權力使用。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