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人民期盼可持續和平與發展——“2016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綜述

2016年11月09日11:2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塞上明珠,璀璨銀川。2016年9月20—23日,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簡稱“和裁會”)、聯合國駐華系統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主題為“人民期盼可持續和平與發展”的“2016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簡稱“紀念活動”)在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銀川成功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讓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越走越寬廣》的主旨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和裁會副會長馬飚致開幕辭,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視頻賀辭。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咸輝,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齊同生,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主任委員、和裁會顧問毛如柏,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劉洪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崔波,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和山,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和裁會副會長陳經緯,中聯部原副部長、和裁會副會長於洪君,中聯部原部長助理、和裁會副會長賀鈞等中方嘉賓,蘇裡南國民議會議長珍妮弗•西蒙斯,湯加議長圖伊瓦卡諾,厄瓜多爾國會第一副主席羅薩娜•阿爾瓦拉多,聯合國駐華系統代理協調員花楠,日本前參議長江田五月,斯裡蘭卡總統代表、司法與佛教事務部長拉賈帕克舍等外方嘉賓,以及來自33個國家的政要、前政要、非政府組織、智庫代表和部分中方專家學者等兩百多位代表出席本次活動。

三十五年前,旨在“加強各國人民內部及相互之間和平理想”的國際和平日被聯合國正式通過決議確立為重要和平活動。此次紀念活動邀請來自蘇裡南、湯加、厄瓜多爾、斯裡蘭卡等亞洲、非洲、美洲發展中國家,以及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政要和專家參與討論和對話,並設立“當前國際安全形勢:混亂還是有序”,“共筑持久和平:觀念、對話與機制建設”,“可持續發展:構建和平之基”三個分議題。

沖突還是和平,我們站在了通向未來的十字路口

“欲免后世再遭戰禍”,七十一年前,聯合國在戰爭中誕生。七十一年后,盡管愛好和平的人們不斷踐行著這一使命,但和平與安寧對許多人來說仍是無法企及的夢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講話中指出,目前全球有近5000萬兒童因戰亂和暴力而流離失所。厄瓜多爾國會第一副主席羅薩娜•阿爾瓦拉多更是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形容仍在不斷發生的戰爭慘景。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書記伊拉克利斯•查烏達裡蒂斯、越南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佟輝剛指出,自2011年以來,西亞北非地區安全局勢持續惡化,催生出2700萬難民。難民潮正撕裂歐洲社會,並引發歐洲極右翼政治勢力的抬頭。日本“繼承與發展村山首相談話之會”共同代表進藤榮一認為,美國在東北亞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是亞太地區安全和穩定面臨的最大威脅。正如聯合國駐華系統代理協調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花楠所言,今天,世界多地正經歷二戰后混亂和暴力最頻繁的時期。

在紛亂復雜的沖突與對抗背后,是何種因素在阻礙人類和平進程?湯加議會議長圖伊瓦卡諾指出,貧窮、飢餓、社會不平等、腐敗、仇外、環境惡化和日益增長的移民危機,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緊張局勢、各類沖突和戰爭最終爆發的根本原因。國際關系學院副校長孫志明認為,大國冷戰思維、地區零和博弈、極端主義思想仍在不時沖擊人類共同的價值理念。

蘇裡南國民議會議長珍妮弗•西蒙斯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需要決定,未來的幾十年是生活在威脅、恐怖、混亂和戰爭中,還是走上另一條路,在各方面表現更為人性化,讓所有人過得更有尊嚴,也為子孫后代留下福祉。如何構建持久和平,成為國際和平日會場上最重要的議題。

觀念與對話,通往和平之路的必然選擇

盡管當今世界局部動蕩頻仍,但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而人民期盼和平與發展的心願始終不渝。國際和平日的設立,正是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和平與發展的普遍訴求。

一、構建持久和平,需要樹立新和平觀和新的安全思維

首先,和平不僅僅是沒有戰爭。“不打仗,也會有各種‘子彈’飛過,打在那些仍受飢餓、貧困、恐怖威脅,遭受社會不公和嚴重不平等的人民身上”,阿爾瓦拉多指出,和平不僅意味著放下武器,制止武裝沖突、軍備競賽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部署,和平的外延還應體現正義與公平的原則,包括消除貧困和不平等的狀態,以及使人民免受恐怖主義和疾病的威脅。

其次,和平不能成為犧牲人民安全與福祉的借口。和平不應以軍事或國家安全為優先導向,不能以武力或武力威脅而獲得,不能以犧牲人民的幸福生活為代價。印度全印和平與團結組織書記處成員貝拉等認為,美國在其本國領土以外,甚至在其邊境數千公裡外,以“捍衛”所謂國家利益的借口擁有一千多個軍事基地,這與建立持久和平是背道而馳的。

最后,和平需要新的安全思維。李源潮在講話中強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即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劉江永、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等指出,西方傳統的民主和平論、冷戰思維、霸權穩定論、地緣政治論調等舊觀念是實現和平的主要障礙,使世界離持久和平越來越遠。我們要堅持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來開展國際交往,以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原則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可持續和平離不開新的和平觀與新安全觀。

二、構建持久和平,需要開展多維度的對話與協商

國與國之間就像人與人之間一樣,由於不同的觀念和價值判斷,難免產生矛盾和爭端,關鍵是要用對話而不是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李源潮指出,武力沒有出路,沖突沒有贏家。身處中東亂局泥潭的埃及和平委員會書記穆哈默德認為,解決任何爭端和沖突,不受干預的對話才是唯一的途徑,因為“五年的對話成本遠遠小於五分鐘的戰爭”。

日本前參議長江田五月為中日友好交流奔走往來,做了諸多工作。在會場上,江田五月講述了自己曾到訪“第二故鄉”天津時,中國安保人員當面提出,“日本人是侵略者”。江田五月並不意外,並回答“的確如此,但我當時隻有四歲。我父親也是反戰主義者,當時也逃到了中國”。江田五月說,他的態度馬上變了,我們也握手了。江田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人們,隻有交流與對話才能夠實現相互理解,而這是實現和平的重要前提。

合作與發展,鍛造持久和平的堅強基石

和平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實現可持續的和平,必須有可持續的發展作為堅強基石。李源潮強調,發展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構建命運共同體首先是構建發展共同體。潘基文在大會視頻賀辭中指出,和平不僅是關乎放下武器,而是構建可以共享繁榮成果的社會。

一、堅持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

湯加議長圖伊瓦卡諾表示,沒有發展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不尊重人權和法治,就沒有持久的和平和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加強安全建設,改善民生,解決社會不公問題,從而建立和平的國家和社會,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和持久和平。蘇裡南國民議會議長西蒙斯認為,隻有國際社會成功地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向更關注民生發展時,人類在各個領域追求和平與安全的努力才會成功。聯合國駐華系統代理協調員花楠表示,可持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發展是可持續和平的基礎,聯合國駐華系統高度評價中國政府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關於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推進落實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承諾,為實現可持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共同發展、合作發展是實現地區和平的重要保障。土耳其馬爾馬拉戰略與社會研究基金會主席蘇威爾高度贊揚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沿線六十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聯系,帶來了歐亞非大陸的共同穩定、發展與繁榮,體現了共同發展、合作發展的精神與理念,是一項實現共同繁榮和可持續和平的項目。與會代表一致呼吁,各國應做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隻有堅持走和平發展、共同發展、合作發展的道路,才能有效保障地區安全與持久和平。

二、不斷創新全球治理機制

當前,人類面臨的增長乏力、恐怖威脅、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亟待創新機制。阿爾瓦拉多、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穆斯塔法指出,21世紀沖突的根源在於全球發展失衡,加強地區間務實合作,即在區域、次區域和全球層面都建立解決爭議的平台,並提供政治、經濟和法律方面的協助,才能有效管控危機。劉江永建議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平台積極倡導“和平多邊主義”,在確保安全與和平的框架下,尋求朝核問題、中日領土爭端和南海爭議等問題的妥善解決之策,為世界在混亂中找到新方向,在失序中建立新秩序。

與會代表在發言中一致指出,努力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各國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發展,才是人間正道﹔減少貧困、縮小南北差距,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民期盼的可持續和平與發展。

三、積極發揮更多民間社會力量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加強民間交往有利於增強國家間政治互信、促進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倡導和平、渴望諒解有時候更像一場朝聖之旅”,進藤榮一認為,有必要通過民間力量“把戰爭的悲慘告訴年輕一代,以便不再重犯過去的錯誤”。

佟輝剛、柬埔寨皇家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洪•瓦尼亞克指出,人文交流是實現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不同文明各有優勢,應加強交流互鑒,特別是要加強青年人之間的交往,傳播和平理念,推動實現世界的可持續和平與發展。與會代表一致呼吁,民間力量要做持久和平的建設者、共同發展的貢獻者、友好交流的傳播者,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在紀念活動的最后一天,與會嘉賓來到銀川森淼生態園,共同種植和平樹。日本前參議長江田五月及一百多位非政府組織、智庫代表和部分中方專家學者一起揮鍬鏟土、扶苗澆水,共同種下了象征各國人民友誼的鬆柏樹,為“國際和平林”增添新綠。

“賀蘭巋然,長河不息”,此次和平日紀念活動選址銀川,不僅因為它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更是由於其作為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融點,用包容豁達、開放開明的精神將曾經的沙漠城市滋養成“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麗名城。願此次栽種的國際和平林茁壯成長,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天長地久,人類和平發展之樹常青。

(記者 蘇童)

(來源:當代世界)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