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芳宇
2016年11月09日08:37 來源:人民論壇網
海外並購將保持較快發展
全球經濟復蘇形勢仍不明朗,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較快發展時期。本輪經濟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已經積累了不少跨國並購經驗,企業內部組織融合、品牌經營等領域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具備了一定的風險防控能力,特別是對一些全球知名企業成功並購和經營提升了在全球的聲譽和影響力。未來國內外在技術、市場和生產能力等方面對接的巨大發展空間將推動中國海外並購繼續快速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國家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和企業國際化能力顯著提升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行業領域將從能源資源、制造業向服務業等快速擴展﹔並購動機將逐步從以滿足國內發展需要為主向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轉變。
加強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合作將成為重要投資模式
近年來,國際投資競爭加劇,境外投資風險呈上升趨勢,企業單打獨斗的模式在很多情況下已經難以適應這種環境,合作將成為對外投資的主流。從國內企業的合作來看,產業鏈水平上的“抱團走出去”已經初具規模,給企業帶來了顯著利益,但是聚集程度仍較低﹔同質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仍是阻礙企業發展、降低投資收益的一大問題。從中外企業合作來看,與優秀跨國企業、東道國本土企業的合作能夠為中國企業帶來資本和技術支持、學習機會和更容易被接受的身份等優勢,還能幫助中國的國有企業應對海外質疑和安全審查。因此,通過產業鏈的抱團投資、同質企業的有序合作、中外企業的聯手投資等合作方式,實現互利共贏,將成為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投資模式。
民營企業將成為對外投資主體
中國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增勢迅猛,截至2014年底,已經佔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近一半。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紅利大幅惠及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著力打造更加公平、高效的營商環境,對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支持和保障越來越完善。例如,境外投資的審批等行政管理流程對各類企業大幅縮短,民營企業投資更加便利,成本更低。金融業擴大開放為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融資打開了新空間,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和解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將有更多制度紅利釋放,促使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快速增長和成為中國對外投資主體。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思路和重點
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要有全局思維,發展目標要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調整和完善頂層設計,使國際環境、國內政策支持和企業對外投資意願實現有效結合,抓住機遇,加快實現對外直接投資“質”的提升,提高國際競爭力。
總體思路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以全面提升對外投資國際競爭力為總目標,發展思路圍繞三條主線。
對外直接投資要服務於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消費升級需求。要抓住機遇,加快實現海外優質企業並購,吸納更多技術、管理、人才等高端要素,促進我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發揮我國產業優勢,拓展海外發展空間,緩解我國過剩產能壓力,促進優勢產能輸出,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提升資源整合和控制能力,保障國內能源、糧食、稀缺資源等戰略物資的供應。
形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全球化戰略布局。第一,圍繞“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等倡議和戰略,充分發揮我國的產業優勢和資本優勢,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增強利益綁定,營造良好外部發展環境,布局我國主導的區域生產體系和全球產業鏈。第二,加強在重點地區投資發展布局,加強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端要素和消費市場的資源配置,加強與對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和產能合作,與國內產業形成更完善的產業梯隊。
全面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投資便利化服務和保障,形成促進境外投資的制度環境,為企業提供便利的審批管理、金融、風險保障等支持和服務﹔加強對“走出去”的指導、規范和監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走出去”的指導、抱團和自律的作用,鼓勵企業與東道國建立互利共贏機制,建立良好的中國企業“走出去”行為規范,樹立中國品牌的良好聲譽和影響力﹔加快培育會計、法律、咨詢等中介行業發展,加強管理、語言、技術等各類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等。
戰略重點與建議
抓住機遇,加強對海外優質企業的並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不少優質企業受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影響正處於經營困難中,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起的跨國並購增長迅速,有資本實力的跨國公司加快收購價值被低估的優質企業。中國企業具備產業和資本優勢,應抓住全球經濟周期調整的機遇,加快並購海外優質資產,獲取先進技術、知名品牌、消費市場和高端人才,提升跨國並購的整合能力。政府應加強對海外並購的審批、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的支持,放開以國內上市公司股份為對價的海外並購支付方式,豐富上市公司海外並購支付手段,加快為企業海外並購鬆綁和提供便利﹔加強對等開放,提升國際協調能力,維護海外並購的合法權益。
實現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的全球化戰略布局。在全球重要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節點城市完成初步布局。建立全球重點地區國際產能合作框架,能顯著提升我國在區域生產體系和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對外投資匯聚我國未來發展所急需的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技術、人才等資源,提升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優勢產業對外投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動進行制造業、基礎設施和資源能源產業布局,推動我國鋼鐵、有色、建材、化工、輕紡、汽車、機械等富余產能向這些地區有計劃地釋放。提升我國對重要能源資源供應的保障。改善戰略通道安全、保障海外資產人員安全,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在世界基礎設施建設新一輪高潮中,推動基礎設施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
加快打造一大批世界先進水平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跨境投資的主導力量,體現了一個國家對外投資的實力和水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的跨國公司已經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際成熟的跨國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應加快提升跨國公司創新要素投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提升中國企業在技術、標准、行業規范、商業模式等領域的影響力,打造一大批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跨國公司和國際品牌。發揮全球領軍企業的帶頭作用,帶動產業鏈共同“走出去”。
建立適應全球化高效運作的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未來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適應全球化高效運作的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一要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市場干預措施,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明確大型國有跨國公司國際化發展的政策導向﹔二要加強對外投資支撐體系建設,搭建知識和信息分享平台,加快構建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風險預警和風險防控體系﹔三要加強對對外投資的指導和監管,加強對企業對外投資的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等領域的指導和規范,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的信用和行為監控制度的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國際化人才培育,加快發展對外投資的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體系,完善境外投資平台建設﹔五要大力推進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建設和國際投資協定談判,推動現有投資協定的升級,促進和保護企業對外投資。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