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08:4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經濟的發展。5月30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明確指出,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的步伐加快。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當前中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經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一、什麼是新經濟
新經濟是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生的經濟形態。具體說來,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所催生的新產品、新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五新”的綜合。新經濟的核心技術基礎包含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能化、傳感感應技術等,新經濟當前已經從技術變革層面拓展到企業運行、產業融合、社會生活、人類交往的各個維度,正在展現它推動產業融合、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變遷進步的巨大能量。
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革命。新經濟的基本形態是互聯網+,如出租車行業不是新經濟,互聯網+出租車產生了約車行業,產生了滴滴、快的、優步,這就是新經濟。正是由於新經濟的這一特質和巨大能量,發展新經濟意義重大而深遠。
發展新經濟是正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發展新經濟可以有效推動和催生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快速成長,創造新的供給和新的消費,助推消費結構升級,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新需求,提升經濟的內生性增長動力,進而突破“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發展新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發展新經濟的過程,就是通過 “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新平台發展分享經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資源會得到更好利用,人民群眾的潛能會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進而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展新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供給側改革是針對經濟結構的制度性矛盾而推進的改革,通過消除資源有效配置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障礙,使資源和生產要素更好地配置到“五新”,從而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發展新經濟是實現“雙中高”目標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民智民力,才能托舉增長“中高速”﹔通過發展新經濟才能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二、當前中國新經濟發展的態勢
當前中國新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新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頂住下行的壓力,實現6.7%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經濟的異軍突起。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3.1%,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1.8%,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約車、在線教育、移動醫療等各種商業模式蓬勃發展。二是新經濟顯著改變著中國經濟的總體構成。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改變著我國的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消費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繼續提高。與此同時,新經濟自身佔比也佔到1/3。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新經濟指數顯示,2016年1月至4月,新經濟佔比分別為29.4%、32.3%、32.1%、30.0%。三是新經濟已經成為就業的主體。當前,新經濟新業態支撐就業的能力超出預期,“互聯網+”和電商等平台服務型企業對就業拉動作用明顯。如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的“卓朗科技公司”,已為近20萬名軟件工程師搭建了就業平台﹔阿裡巴巴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創造就業崗位1500萬個,並帶動了3000萬左右的間接就業﹔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的“網約車”已成為分享經濟的最佳樣板,其出行平台已為1330萬名司機提供了就業崗位。新經濟是一個巨大的就業蓄水池,而且新經濟和靈活就業結合在一起,和分時就業結合在一起。所以,新經濟推動就業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新態勢。
三、如何發展新經濟
(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
向全面深化改革要發展新經濟的動力,應重點推進以下三方面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的改革,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各項要求,破除智力創造—技術創新—產品孵化等一道道體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為新經濟發展創造寬鬆高效的體制機制環境。同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為新經濟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二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金融業供給側體制改革,創新銀企合作模式,實現由銀行主導的信貸模式向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股權投資模式轉型,增加金融供給主體,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普惠性金融組織﹔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點完善天使基金、風險資本、新三板、中小板等股權交易市場和証券交易市場(IPO、資產証券化、並購重組、股票增發和優先股)﹔增加企業直接融資比重,重點培育債券市場。加強債券產品創新、健全債券市場結構,培育多層次的新經濟發債主體,滿足不同企業主體的融資需求。三是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運行體制。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是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充分釋放科研潛力。創建靈活寬鬆的科研管理體制,引導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智庫和“國家實驗室”。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著力點:一是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雙創”、“眾創”、“眾籌”、“眾扶”等新型創業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搭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技術平台,為眾創空間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和專業化服務,充分調動千萬科技人員創新的智力活力。二是著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應著力加強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平台載體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知識和創新驅動轉型。三是著力創造寬鬆高效的創新體制和政策環境。應構建有效激勵人力資本投資和知識創新的產權制度,通過現代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創新者的合法權益。構建把知識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和產業化的商事制度,提高成果的轉化率。破除高素質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動力,使具有創意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專利的專家學者擺脫一切束縛潛心科學研究。四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型企業是新經濟的主體,必須深化改革,健全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促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發展主體。也要充分尊重企業家創新精神,發揮企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促進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向新經濟流動。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常務副院長)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