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勤
2016年10月26日08:4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這次研討會聚焦新經濟發展這一主題,把握了時代脈搏和當前我國發展的關鍵,對於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結合深圳經濟特區近年來發展新經濟的探索實踐,談幾點認識和看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學判斷。新常態呼喚新動力,新需求催生新經濟。近年來,深圳經濟特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創新培育新動能,以轉型發展新經濟,有力促進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GDP三年累計增長35%,2015年達1.75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5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三年累計增長84%,2015年達2727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稅收對整體稅收增長貢獻率超過55%。今年上半年,初步預計GDP增長8.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4.4%,PM2.5平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6微克/立方米,處於內地特大城市最低水平,繼續保持了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在發展新經濟的實踐中,必須堅持以下重要原則。
一、發展新經濟要堅持創新驅動
創新是引領和支撐新經濟發展的核心。從國際經驗看,在人均GDP進入1萬美元左右的階段,創新是打破要素成本制約,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比如,以色列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長期保持在4%以上,是以創新發展新經濟的典型代表,在2005年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后,仍然保持了年均4%左右的增長。從深圳的實踐看,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指示要求,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圍繞前沿新興領域,提升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不斷打造發展新動能,開辟新經濟發展空間。2015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提高到4.05%﹔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達1.33萬件,佔全國的46.9%﹔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1283家,是2010年年底的3倍以上﹔4G及5G通信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沿。在創新驅動下,深圳新經濟保持了蓬勃發展的態勢,涌現出一批以新技術帶動新經濟發展的新機構、新企業,累計培育了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70余家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五年增長3.1倍,達5524家。比如,大疆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創造消費級無人機新市場,2008年產值不到100萬元,今年將突破100億元。
二、發展新經濟要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經濟強國的戰略選擇,核心是要解決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對稱的問題。新經濟的發展,應立足於創造新供給、擴大優質供給,推動供給結構不斷優化,使供給側跑贏需求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近年來,我們積極打造深圳質量,把質量第一作為新經濟發展的目標取向,瞄准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部署新產業,不斷擴大高品質、高附加值、多樣化產品的有效供給,使新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比如,優必選公司瞄准新需求,研發出面向普通家庭用戶的高性能機器人,開辟了全新的消費級機器人市場,2015年銷售額增長超過10倍,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4倍。
與此同時,新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制度供給、政策供給、技術供給、資金供給、人才供給等支撐保障,需要營造良好的供給環境,引導更多的資源向新經濟領域配置。今年以來,深圳認真按照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聚焦供給側的關鍵環節,制定出台了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等三大政策文件,同時還將出台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水平大學建設等政策措施,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精准化、組合型的政策供給,激發新經濟發展活力,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
三、發展新經濟要搶抓新機遇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這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窗口期。機遇稍縱即逝,隻有見勢早、動作快、發力准,才能搶佔新經濟發展的先機。從深圳的實踐看,我們著力把握轉型升級的時機、方向、節奏和力度,打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優勢傳統產業等轉型升級“四路縱隊”。特別是瞄准產業和技術的發展方向來培育新經濟,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就先后出台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2013年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入正軌的基礎上,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深圳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過去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4%,佔GDP比重提高到40%,產業總規模達2.3萬億元,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未來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發展新經濟要把握跨界融合的新趨勢
當前,新經濟發展呈現出交叉、滲透、融合的特征,傳統的行業、產業之間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跨界發展、融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我認為,信息經濟、生物經濟是最具滲透性、帶動力的兩大領域,將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比如,信息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新經濟形態,將加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引發生產生活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深刻變革,重構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改寫未來經濟發展的版圖和競爭格局。深圳作為全球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把信息經濟作為新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認真落實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國際一流信息港,著力以互聯網的思維和大數據、雲計算的架構,打造分布式、扁平化、分享型的產業生態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引領和帶動新經濟快速發展。比如,近年來深圳涌現出一大批“互聯網+外貿”的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其中一達通公司基於互聯網打造了外貿綜合服務平台,服務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去年出口總額突破80.5億美元,增長87.6%﹔創捷公司構建了“產業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生態圈”新模式,以不到300人管理著產業鏈3000多家供應商,去年出口總額增長60%。目前,深圳信息產業規模近2萬億元,佔全國1/8,電子商務交易額1.7萬億元,約佔全國1/12,電子信息產品出口1385億美元,佔全國比重超過1/6,其中華為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企業,騰訊是全球五大互聯網企業之一。在生物經濟方面,生物技術產業是繼信息技術產業之后發展空間最大的領域,近10年全球生物產業年均增長高達25%以上,特別是BT+IT交叉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基因+大數據、人工智能、精准醫療、大健康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風口”。目前,深圳已建成國家基因庫,正成為未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數據庫,華大基因公司基因測序能力佔全球50%。同時,深圳還在加快建設國際生物谷,著力在精准醫療、干細胞、基因組學等方面先行布局,努力搶佔生物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在發展新經濟的具體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是新經濟的發展對現有的法規政策、監管方式和統計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一些領域的法規政策跟不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步伐,需要及時調整完善。二是新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行業邊界,開辟了新的領域,需要創新監管方式,放寬准入,營造寬鬆的環境,同時加強信用監管和事中事后監管。三是現行的統計評價指標體系難以科學、全面、准確地反映新經濟發展成果,需要改革統計方式,完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更好地引導激勵各地大力發展新經濟。
下一步,深圳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不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努力打造新經濟發展的高地,為我國在新常態下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雙中高”目標探索新路。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