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行政管理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張玉香

2016年10月26日08:4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全面部署,強調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強調當前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推進新時期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加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一)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呈現一些新特征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增長,實現“十二連增”,既增強了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肉類、禽蛋、蔬菜和水產品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在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國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比21世紀初提高了三十多個百分點,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生產流通並重、數量質量效益生態並重的新時期。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52%,農田水利化、設施化、機械化、信息化等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面貌得到顯著改善,新經濟引領作用日益顯現。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糧食產量、庫存與進口“三高並存”。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經有關方面測算距總需求還有約500億斤的缺口,但實際上進口了2500億斤,其中大豆進口了1634億斤。同時,我國各類糧食企業庫存高企,尤其是玉米庫存偏多。這充分說明我國的糧食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有些產品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過於求,而有些產品供不應求,亟須改革調整。二是價格天花板與生產成本地板雙重擠壓。國內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已經超過了國際市場,糧、棉、油、糖、奶等幾個最重要的農產品,均出現國際進口局面,近年來糧食等幾大品種,價格總體上要比國際市場高30%到50%。與此同時,勞動力越來越貴,地租越來越高,農業生產中農機、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品越來越多,農業的成本處在快速上升通道。三是資源環境緊箍咒越繃越緊。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資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環境亮起紅燈,必須通過改革和創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發展新動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

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如何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開出的一劑良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1.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而言,農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驗証,城鄉二元結構是影響經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阻礙﹔從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看,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三農”工作關系著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供給端發力,破解農業發展難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度和靈活性,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激發新動能、釋放新活力,對催生、引領、發展新經濟,強化農業基礎支撐作用意義重大。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過去相當長的時期,我們主要是從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原有的供給結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經濟活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極大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其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由主要追求數量轉向更加追求質量,顯著提升質量效益競爭力。隨著生產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農產品需求逐漸向新型化、多樣化、高端化演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產品由無效和低端供給轉向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將顯著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五個著力點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厚植農業農村優勢,綜合施策、精准發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布局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產品適銷對路。一要調整品種結構。通過調減玉米、穩定生豬、提升牛奶,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發展循環農業,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堅持當前和長遠穩糧增收。二要調整品質結構。按照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發展優質特色農業,在不斷提高糧食產品高效優質的同時,要保障優質安全“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三要調整區域結構。重點發揮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帶動作用,推動不同區域統籌發展,協調互動。

(二)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多元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一要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快速發展。要繼續完善家庭農場支持政策,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二要大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對於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三要完善社會化服務,強化發展支撐。積極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為主的管理方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三)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要大力推進三產融合互動,引導產業集聚,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積極發展初加工,全面發展精深加工,讓農民不僅僅是賣農產品,而且通過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條,獲得更多收益。二是大力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流通體系﹔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導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企業和產品﹔加強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經銷商和經紀人隊伍,著力加強產銷對接,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讓農民獲取更多利益。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是繼鄉鎮企業、農民外出打工之后的第三次創業。要以各地探索的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為基礎,深入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使體驗農耕文化成為一種時尚,使產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實現農耕文明的再生、農業產業的再造。要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統籌發展,當前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仍孕育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必須因地制宜、創新形式、加快步伐、大力推進,著力打特色牌、生態牌、產業牌,促進發展綠色可持續。

(四)大力推進“五化”互動

以農業標准化促進“五化”互動,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途徑。

1.以標准化為基礎。農業標准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石,我國農業標准化工作經歷了由“無標准”到“有標准”,由“低標准”到“高標准”的發展歷程。一是加快建立農業標准體系。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已制定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8000多項,地方標准和技術規范18000多項,初步建立了以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為基礎、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相配套的農業標准體系,基本實現了有標可依。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示范創建。目前共創建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范縣(場)687個,支持建設蔬菜水果茶葉標准園、畜禽標准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場示范場(簡稱“三園兩場”)12548個。項目區標准覆蓋率達到90%以上,帶動標准化種養面積5億畝。三是監管、檢驗、認証、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我國農業標准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必須深入研究,大力推進。一要積極轉變理念,將農業標准化全面納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戰略布局統籌規劃。二要重點在健全體系、培育主體、深化創建、加強追溯、依法監管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標准制修訂和集成轉化,大力開展示范創建,積極培育優質優價的市場供求機制,加快建立追溯制度,促進“產管結合”,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2.以綠色化為核心。綠色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綠色發展,要堅持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大力推進綠色化生產,通過大面積推廣普及節肥節藥技術、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進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等,從源頭上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以規模化為途徑。“小生產、大市場”始終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規模化、組織化是破解發展難題、促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要大力創新流轉形式,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流轉,推動優勢特色區域形成。二要通過完善適應規模化經營的社會化服務等,提高生產集約化程度,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4.以品牌化為引領。農業品牌化有利於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我國已初步探索出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為主體的品牌建設路徑,大大提升了我國品牌農業的影響力,增強優質農產品競爭力。尤其是以“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代表,培育出一大批知名品牌。目前,“三品一標”總數達10.7萬個,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佔出口農產品的90%,品牌農產品已成為拉動消費和擴大出口的主導品種。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一要進一步優化政策法規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二要增強品牌意識,貫徹國辦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緊抓三大工程,打牢品牌發展基礎,擴大自主品牌產品消費,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要切實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堅持以品牌帶動品質,以優價激勵優質,著力解決制約品牌發展和供需結構升級的突出問題。

5.以法制化為保障。不斷健全農業法律法規制度,依法促進農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優質安全農產品產銷有法可依、執法必嚴。

(五)大力推進創新實踐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必須加大實踐探索和制度跟進。一是科技創新。要堅持創新引領,增強內生動力。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科技競爭先機。要在新品種新技術、機械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強研究,尤其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方面重點突破,提高科技對新時期農業和新型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力。二是政策制度創新。對定價制度、補貼制度、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尤其是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注入新的要素。同時,創新生產經營體系和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三是落實發展新理念,堅持以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指導,把握市場和政府兩隻手作用的發揮,把握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辯証關系,把握城鄉統籌、“四化同步”等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深入探索以農業推動新經濟,以新經濟促進引領農業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新經濟是新型生產力,改革為新經濟發展破除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涉及生產力的調整,又涉及生產關系的變革,對於新時期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意義重大。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有力拉長農業這條“四化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部原黨組成員、總經濟師)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