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學苑論衡)

避開經濟學研究的思維陷阱

井 琪

2016年10月10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可能存在邏輯錯誤。在觀察和思考經濟學問題時,有些人經常會落入思維陷阱,如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前因后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合成與分解謬誤的思維陷阱、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謬誤的思維陷阱。這些思維陷阱使人們無法科學把握經濟規律、無法正確運用經濟學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實世界,需要著力避免。

  避免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謬誤:相關關系不一定能推導出因果關系

  在一個變量發生變化的同時,另一個變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當這兩個變量傾向於以一種可預見的方式一起變化時,它們之間就可以說是存在相關關系。但必須指出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僅僅是在它們實際觀測值之間表現出的一種統計上的關系,我們無法據此判斷它們之間一定存在因果關系。

  具有因果關系的變量之間一定存在統計上的相關關系,但具有統計上的相關關系的變量之間卻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而且,即使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我們也無法僅僅依靠一條曲線去確認這種因果關系及其方向。這是因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也許純屬巧合,也許在它們之外存在另一個被忽略的變量,正是這個被忽略的變量同時引起了兩個變量的變動。例如,冰激凌的銷量和溺水死亡人數之間就存在統計上的正相關關系,但二者的變動其實都是由氣溫這個被忽略的變量引起的,吃冰激凌本身並不會導致人溺水。

  偶然的巧合、可能存在被忽略的變量及存在反向因果關系的事實提醒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去確認因果關系。而這種思維誤區正是許多得出聳人聽聞結論的研究報告最常犯的錯誤或最常運用的“技巧”。至於那些立足於單個樣本建立起來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就更加不具有科學上的意義了。

  避免前因后果謬誤:發生在前不一定是原因

  對於兩個存在相關關系的變量,我們時常會下意識地通過觀察是哪一個變量首先發生變化來確認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想當然地把先發生的事情當作原因、后發生的事情當作結果。簡單用這種方法來判斷因果關系,容易產生前因后果謬誤(也稱后此謬誤)。例如,公雞打鳴在前、太陽升起在后,太陽是因為公雞的啼叫而升起的嗎?顯然不是﹔購物熱潮發生在前、春節在后,是瘋狂購物導致了過春節嗎?事實恰恰相反。

  進一步說,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很多時候並不是機械地根據某個事件過去的變化情況來決定現在應採取什麼樣的行為,而是懂得未雨綢繆,能夠根據自己對某一事件變動趨勢的預期進行決策並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如果預期住房價格水平未來會持續上漲,人們常常會選擇先買房后結婚。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是購買住房導致了結婚,而是因為考慮到婚姻需要才決定購買住房。反之,如果人們預期住房價格已經攀頂,就會選擇租房結婚,等房價調整結束后再購買住房。在這種情況下,租房顯然也不是結婚的原因。

  判斷存在相關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並不存在通行的、可靠的規則使人們能直接發現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種因果關系。因此,不斷提醒自己注意是否存在被忽略的第三個變量和反向因果關系,在許多情況下能使我們避免落入一些荒謬推論的陷阱之中。

  避免合成與分解謬誤:適用於整體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個體,反之亦然

  合成謬誤與分解謬誤是一對有聯系但又相反的思維錯誤。合成謬誤是認為對局部成立的結論對整體也成立,分解謬誤是認為對整體成立的結論對局部也成立。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對局部或個人來說正確的結論並不必然適用於整體,反之亦然。這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構成整體的個體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種影響通常會導致集體行為的結果與個體單獨行動的結果大相徑庭。例如,在球場觀看比賽時,如果一名觀眾站起來,這樣的舉動能使他看得更清楚(盡管這樣做並不禮貌)﹔但當所有的觀眾都站起來時,每位觀眾就和坐著觀看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了。

  因此,當研究者的視角在微觀和宏觀之間轉換時,一定要警惕這兩類思維錯誤。不能草率地用適用於個體的結論解釋整體,同樣也不能草率地用適用於整體的結論分析個體。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不行。這就犯了用個體解釋整體的錯誤。對於正在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個體來說,在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競爭力強的人一般能夠先得到工作機會。但如果把勞動力市場中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個整體考察,那麼,無論他們的職業素質和工作能力如何提高,也不能夠創造出新的就業需求。也存在相反的例子。在消費者眾多、充分競爭的袋裝奶市場中,單個消費者顯然並不能影響牛奶的市場價格,但所有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體就能影響牛奶的市場價格了。同樣,為了避開早晨上班高峰時段的道路擁堵,許多人選擇早出發半個小時。但如果所有開車上班的人都這麼做,結果隻能導致道路擁堵的時段提前。

  避免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謬誤:需要仔細考察因果關系成立的前提

  在應用某些結論解釋新的事件或者現象時,需要特別注意這些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否則就會陷入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的邏輯謬誤。

  訴諸個別的邏輯謬誤是在人們使用某些一般性結論分析和解釋新現象時,僅僅使用有利於該結論的個別証據卻忽視其他相關信息而產生的。例如,主張採取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人,會反復拿出西方國家在私有化基礎上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帶來過經濟繁榮的例証,卻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基礎和環境與西方國家不同,也沒有考慮眾多發展中國家採用了西方模式卻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事實。

  類比推理的邏輯謬誤是指簡單認為如果A和B相似,那麼,對A真實的事件對B也一定是真實的。例如,因為量化寬鬆對刺激衰退的美國經濟是有效的,就機械地認為中國在面對經濟增長減速時採取同美國一樣的貨幣政策也是有效的,而不去考慮貨幣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這些條件在中國是否具備等問題。同樣的邏輯錯誤還有,因為中國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實現了經濟的長期增長和繁榮,所以其他國家隻要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也一定能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繁榮。事實上,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只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並非充分條件。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編審)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0日 12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