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綜合報道

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聚焦“絲路”地方成就

何蘇六

2016年09月12日10:1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大型新聞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是近年來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眾多紀錄片中少有的、以當代地方企業海外經驗與成就為內容的紀錄片,這也是該紀錄片的一大亮點。該片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拍攝制作,以深圳企業海外創業歷程為主題,制作團隊走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20余個國家,對深圳企業在海外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反映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議實施三年來的重要成果。

題材重大,緊扣時代背景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不但契合了中國發展需要,更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得到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呼應、熱情參與,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因此,宣傳“一帶一路”、弘揚“絲路精神”,是主流媒體必須擔當的責任。

在現有的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眾多紀錄片中,多以展現歷史、地理、文化、宗教、民俗等為主,立足於史料挖掘與人文探索。國內較早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闡釋對象的紀錄片是中外合拍片《對望——絲路新旅程》,該片講述發生在絲路經濟帶上的貿易、交通等領域合作為沿線人民帶來的生活變遷。央視紀錄片頻道制播的《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則用進行時態展現新絲綢之路的人物故事。這些紀錄片,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新舊絲路在各個方面的豐碩成果。面對各種宏大題材,是否隻有國家級單位或者媒體才能拍好,該片在這方面就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這部紀錄片由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團隊操刀制作,該欄目團隊在題材的體現上,秉承“小切口、大時代”的創作思路,立足地方、反映現實,以“深商”為樣本,生動記錄了一個個普通創業者如何通過實際行動響應宏大的國家戰略。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一直被視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企業創業打天下的輝煌歷史,以及事事敢為天下先的“深商精神”,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如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深圳企業海外創業的歷程能夠為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寶貴經驗。因此,選取“深商”這一特殊群體能夠恰當而又及時地為“一帶一路”提供地方成功案例與參考,又能夠深度展現深圳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帶來的變化,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這部紀錄片的調研工作扎實,既有對宏觀戰略的解讀,也有對具體案例的挖掘,還有對寶貴經驗的總結,更有對獨到觀點的分享。採訪調研足跡遍布德國、法國等地,挖掘了大量珍貴素材。紀錄片分為《生機》、《關系》、《根基》等八集,從互聯網、合作關系、制造業、創新科技、高端設計、生命經濟、競爭與合作、企業社會責任等不同方面,展現了“深商”走出去過程中一個個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選材巧妙,反駁西方偏見

長期以來,西方輿論對“中國制造”存在著一種偏見和敵意,西方媒體也大肆報道有關中國品牌的負面消息,卻很少報道中國品牌的正面新聞。而該片以獨到的選材,巧妙的反駁了西方輿論對“中國制造”的一些普遍的偏見。

偏見之一是“低端”。“Made in China”在西方輿論中,曾經代表著“檔次不高”、“價格低廉”、“質量不好”的標簽。紀錄片第三集《根基》以手機品牌為例,講述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新發展。而第四集《視野》則選擇了中國無人機打入歐美市場、中國企業並購以色列技術公司研發高科技產品等故事,展現了中國科技產品“出海”的情況。這些故事告訴觀眾:“中國制造”的品質已經大大提升,中國並不是把落后過剩產能輸送到海外。可以說,這部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中國制造”的標簽——以價廉物美為目標、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導向。

偏見之二是“抄襲”。中國工藝制造業開展的海外貿易多以貼牌、代工為主,因此,技術強、設計弱、知識產權意識不足,成為桎梏中國工藝制造向海外發展的重要原因。第五集《格調》專門聚焦中國藝術文化產品的原創問題,並探討了新時期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世界的發展境況。紀錄片以中國莨綢服飾設計、瓷器制造、高檔珠寶設計、高端藝術圖書印制服務、東方頂級藝術展覽交易平台為例,展現了中國原創設計“出海”過程中克服偏見、融入海外文化的歷程。中西方的價值觀存在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東方美學、東方文化如何才能真正“出海”,在異國他鄉找到應有的尊重與發展?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隻有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在原創設計中充分浸淫中國文化,傳達中國式的生活方式和高端的東方審美取向,中國設計品牌才能夠向順利“出海”,也是重現絲綢之路昔日輝煌的關鍵。

偏見之三是“新殖民主義”。近年來,面對中國經濟的崛起,一些西方媒體則給中國企業貼上“隻賺錢不付出”、“新殖民主義”等標簽,利用西方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優勢,企圖抹黑中國。本片選取了很多中國企業援助建設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故事,有力的反駁了這種抹黑論調。通過選取典型案例,作為對西方偏見輿論的最好的回擊——“新殖民主義”這種說法既是污蔑中國也是輕視當地,因為中國所參與的項目都是成功競標所得,自主權在當地,不存在所謂的“殖民”,但由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尚沒有掌握強有力的國際話語權,這才是問題所在。

內容獨到,彰顯大國形象

“一路一帶”倡議的用意在於構建“命運共同體”,倡議的終極目標,不只是促進地區合作發展、互利共贏,更要造福周圍國家和地區民眾的幸福。《共贏海上絲路》記錄的是“深商”在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歷程,其實更是探究了以“深商”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對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同時也展現了世界經濟繁榮離不開中國的大趨勢。一系列獨到的故事內容,為觀眾展示了“深商”如何“出海落地”改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生活,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如何實際行動改善中國的海外形象。這部紀錄片用鮮活的故事告訴觀眾:中國企業融入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在當地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展現了他們肩頭擔負的、樹立中國在海外良好形象的重任。

敘事新穎,觀點擲地有聲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不僅深耕選題和內容,在敘事的呈現、表達方面力求創新。和常規紀錄片節目不同,這部紀錄片採取了全新的“演講式”的敘事風格,為觀眾講道理、說故事。

優秀的紀錄片也應該是動聽的故事,講述者和講述方式在紀錄片敘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一環。該片演講式的風格,由主講嘉賓、主持人、現場觀眾與視頻構成一個有機的敘事整體。這種敘事形式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採訪或者專訪,有針對性的現場互動賦予節目應有的理性高度,這也成為該紀錄片的另一處亮點,讓這部紀錄片的觀點的傳播更有生氣,更有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對電視工作者和紀錄片人的要求就是要解決好講什麼和怎麼講的問題。好的故事內容,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展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風貌。好的講述方式,就是需要真實地、鮮活地、創新地講述國家戰略藍圖下普通人的復興之夢。該片的播出,讓我們看到了地方媒體在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時的獨具匠心。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