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鳳 鄧國勝
2016年09月01日08:2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應抓住契機,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為主要目的地,以救災、扶貧濟困等項目為起始。在具體策略上,應跳出傳統的捐錢模式,轉向以示范型項目為導向。通過與國家對外戰略相結合,重視受援國的社會需求調查、識別合作伙伴,設計和實施可持續的發展項目,逐步融入受援國社區,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背景與意義
2016年,《慈善法》的頒布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預示著中國慈善事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慈善沒有國界,中國慈善走向國際舞台,慈善組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則是中國未來慈善事業發展的歷史使命與新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慈善組織走出去逐步成為熱點,受到政府、從業者和學界的重視。政府層面,民政部、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先后開展相關理論課題研究並召開專題研討會﹔從業者層面,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愛德基金會等國際化先行者不僅積累了在國外開展項目、設立分支機構的經驗,而且以案例介紹、經驗總結、實操手冊等形式進行知識普及與推廣。在學術界,研究者多從對外援助、經濟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人道救援等領域闡述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必要性和意義。如黃梅波認為,中國對外援助存在援助主體單一、援助方式不靈活、大型基礎援助項目無法讓基層民眾受益、援助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建議應逐漸發揮NGO(非政府組織的英文縮寫)在對外援助中的作用,提升援助的真實性和效率。[1]吳敖祺通過對國際案例的觀察,提出NGO外交在環境、人權等議題上已經成功塑造出廣受政府和民眾認同的社會價值觀,NGO外交之於中國,可以幫助政府進行溝通和交流,澄清誤解,督促企業在投資所在國履行相關規則和標准。[2]鄧國勝等從樹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參與政府對外發展援助、協助海外中資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三個層面闡述了中國民間組織國際化的背景與意義。[3]
二、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新動向
自2005年以來,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全球環境研究所、愛德基金會、壹基金等為代表的中國慈善組織陸續在海外開展項目,涵蓋醫療、健康、教育、救災、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出現了一些新的動態。
(一)“走出去”的慈善組織數量不斷增長
據《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5)》的統計,[4]截至2014年8月31日,中國以各種形式“走出去”的基金會僅有37家,佔全部4005家基金會的0.92%﹔而在這37家基金會中,實現人員“走出去”的僅有5家。相比之下,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之后,中國慈善組織“走出去”的數量快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尼泊爾地震后僅在騰訊公益樂捐平台開展募捐活動的基金會就有9家﹔派出人員進入尼泊爾參與救災的公益慈善組織則有12家之多。除此之外,慈善組織“走出去”,還包括以中南屋為代表的直接在境外成立的社會企業等。
(二)“四無”狀態的終結
2013年1月,筆者在國外調研時,中國慈善組織仍然處於無常設機構、無常駐人員、無穩定經費、無長期項目的“四無”狀態,也是彼時制約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深度發展的最大困境。在“四無”狀態下,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計劃性和可持續性較差,以“短平快”的一次性捐贈為主,以緊急救災為主,缺乏長期性,難以在受援國建立深厚的友誼,產生較大的作用與影響。
為此,中國扶貧基金會於2014年10月份啟動了緬甸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注冊申請工作,2015年7月27日,緬甸內政部向中國扶貧基金會頒發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牌照,這標志著中國扶貧基金會首家海外辦公室在受援國登記注冊。[5]緊隨其后,2015年8月13日,其尼泊爾辦公室注冊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扶貧基金會將長期參與尼泊爾的災后重建之中。2015年7月1日,愛德基金會在埃塞俄比亞成立了愛德非洲辦公室,致力於長期援助項目的開展,這是中國第一家慈善組織在非洲正式設立辦公室,標志著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四無”狀態的結束。[6]
(三)國際援助聯合行動的出現
西方國家慈善組織的國際化程度較高。截至2010年,在美國注冊的國際NGO的數量為20069家之多,[7]這些國際NGO在參與全球治理,特別是國際緊急救災的過程中往往結成地域網絡聯盟,互通信息、協調行動,促進救災效率和影響力的提升。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中國NGO第一次聯合行動,參與國際救援。在基金會救災協調網絡的主導下成立“尼泊爾地震—中國社會組織信息協調平台”。信息協調平台在中國慈善組織尼泊爾救災的定位、與政府的溝通報備、統一行動大本營建立、西藏災區的響應行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標志著中國慈善組織在參與國際救援過程中,有了聯合行動的平台,促進了參與各方的信息共享,資源合理配置與專業化分工,保障了中國慈善組織國際救援行動的安全、有效與有序。
三、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策略選擇
雖然“走出去”的話題持續升溫,“走出去”的中國慈善組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對絕大多數中國慈善組織而言,“走出去”還處在起步階段,不僅缺乏國際化的人、財、物等資源,還缺乏國際化的能力和經驗。因此,中國慈善組織在國際化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先進經驗,與國家對外戰略相結合,注重受援國的社會需求調查、識別合作伙伴,設計並實施可持續的發展項目,逐步融入受援國社區,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為主要目的地
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發展,必須獲取廣泛的支持,尤其是來自政府、企業的支持。從國際經驗來看,各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無不與其母國的國際戰略相契合,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加拿大政府資助1.75億美元用於人道主義救助,這筆資金均通過23家加拿大的國際NGO實施。[8]因此,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也應當與我國對外發展援助戰略相結合,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為主要目的地,積極發揮中國慈善組織的優勢,幫助海外中資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國家對外交往過程中的軟實力。如此,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更易於獲取中國政府、企業乃至民眾的支持,建立政府、企業與公益慈善三方合作的基礎,解決資金短板。
(二)以人道救援、扶危濟困等項目為起始
相比其他中長期的發展項目,人道救援、扶危濟困等項目更容易獲得受援國的認可,也符合我國慈善組織“走出去”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的現實。一方面,我國慈善組織“走出去”的時間還不長,在國際上的品牌知名度還不高,而緊急人道援助和扶危濟困項目有助於幫助我國慈善組織在短期內提高受援國政府和民眾的認可度與熟識度﹔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起步階段,以人道救援、扶危濟困等項目為起始,有助於我國慈善組織經驗的發揮。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中國慈善組織從本土救災中積累了豐富的救災經驗。而中國扶貧開發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慈善組織在中國的扶貧開發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毫無疑問,與西方的國際NGO相比,中國慈善組織的扶貧模式、救災經驗更適合發展中國家。
另外,人道救援、扶危濟困等項目也更容易獲得我國民眾認同和支持。據公益時報的調查,2015年尼泊爾地震之后,69.43%的網友認同“地震人道救援無國界”,並且有41.5%的網友願意將錢捐給公益基金會等社會組織。[9]在我國目前尚未全部完成國內扶貧,社會缺乏對慈善國際化輿論支持的情況下,救災與扶危濟困類項目無疑更容易獲得民眾支持。
(三)識別合作伙伴,建立合作網絡
國際化之后,特別是在他國設立辦公室之后,如何開展日常運營和管理?開展什麼樣的項目,既能夠與自身特長及當地需求相匹配,又能產生切實、長期的社會影響力?怎樣擴大資金渠道才能保証長遠和良性發展?除進行深入的需求調研之外,還要識別不同層次的合作伙伴,逐步建立合作網絡,以獲得必要的信息、知識和經驗。
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起步較晚,一般而言,當其進入受援國時,已經有其他國家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國際NGO在開展工作,因此,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不僅要處理好與所在國政府、社區、本土NGO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好與其他國家國際NGO的關系。識別不同層次的合作伙伴便成為首要任務。除尋求國際合作伙伴之外,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還應加強與國內合作伙伴之間的溝通聯系機制。一是慈善組織之間的行動聯盟或協調機制,如尼泊爾地震中的信息協調平台,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中國非政府組織組成的“政策倡議聯盟”,可以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國際化的效率和影響力﹔二是慈善組織與中國政府、企業之間制度化的合作機制也有待建立與完善。通過建立對話交流與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中國慈善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優勢作用。
(四)設計並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示范項目
在具體的項目設計方面,首先,中國的慈善組織應該借鑒國際NGO的經驗,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自身的品牌項目作為國際化的切入口。如中國扶貧基金會在海外的項目主要關注扶貧開發、救災等方面的工作,就是將其國內長期扶貧開發和救災實踐的經驗,運用到國際援助之中。其次,要考慮項目的整體效果,注重項目之間的關聯性。社會問題的形成往往是跨領域的因素連鎖反應的結果,若想從根本上消除貧窮、不平等,就需要關注相關因素的協同反應。因此,在確定了運作領域之后,慈善組織應制定項目運作的長期目標,整體化思維,注重項目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實施分散的、支離破碎的項目。例如,世界宣明會在幫助農民解決貧窮和生計問題時,結合災害風險管理和氣候改變適應項目的方法,提高他們應對災害和氣候變化的能力,並鼓勵女性參與到項目的決策和領導之中。再次,要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中國慈善組織在異國他鄉實施項目,不可能永久陪伴。因此,最重要的是通過設計可持續的項目,提升受援國社區或當地NGO自身的能力,從輸血項目轉向造血項目。在援助項目能夠實現自我造血之后,中國的慈善組織就需要考慮退出戰略。最后,要設計示范性的項目。慈善組織的資源非常有限,也不可能包辦受援國的社會問題。因此,中國慈善組織在設計項目時,更應該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實際,探索創新性的示范項目,在試點成功后,由受援國政府或NGO推廣。
簡言之,中國慈善組織國際化的過程中,要注重策略,提升對外援助的效率、效果與社會影響,樹立國際品牌,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在國際化的起步階段,要立足自身優勢,首選在國內有豐富經驗與成效的救災、扶危濟困類項目,同時借鑒西方國家國際NGO的經驗,構建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逐步在受援國設計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參考文獻
[1]黃梅波.中國對外援助機制:現狀和趨勢[J].國際經濟合作,2007(6).
[2]吳敖祺.“NGO外交”的中國使命[J].文化縱橫,2011(2).
[3]鄧國勝等.中國NGO國際化的戰略與路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2-26.
[4]楊團主編.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首家海外辦公室在緬注冊成立[EB/OL].中國扶貧基金會網,http://www.cfpa.org.cn/newList.cn.2016-3-7.
[6]愛德基金會走進非洲 [EB/OL].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2256200-1.htm.2015-8-25.
[7]Schmitz H P etc., Accountability of Transnational NGOs Aspirations vs. Practice, 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12, 41(6):1175-1194.
[8]John T, John C.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System and the 2004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s. Disasters, 2007, 31(1):1-28.
[9]閆冰.近七成網友認同地震人道救援無國界[N]公益時報,2015-5-12.
(楊義鳳,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講師﹔鄧國勝,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