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
2016年09月01日08: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長遠看,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離不開教育。要將發展教育擺在優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會,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扶貧戰略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重視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80年代,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寫下《擺脫貧困》一書,特別強調“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2013年12月,總書記到河北阜平考察時專門指出,“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2015年9月,總書記在給北師大貴州教師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15年11月下旬,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指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管長遠的,必須下大力氣抓好。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要用5年時間完成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教育作為脫貧的五大舉措之一,被賦予重大使命。做好“十三五”時期的教育脫貧工作,關鍵是認真學習總書記關於教育扶貧的戰略思想,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著力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教育脫貧工作要有優先意識
許多家庭之所以陷入貧困、難以擺脫貧困,一方面,是因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滯后,就業機會少,缺乏致富渠道。另一方面,是因為教育跟不上,觀念落后,不具備勞動致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擺脫貧困信心不足、能力不足、動力不足。長遠看,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離不開教育。要將發展教育擺在優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會,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二)做好教育脫貧工作要有“一盤棋”意識
中央對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了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教育脫貧是“五個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與其他“四個一批”相互銜接和支撐。為此,必須樹立“一盤棋”意識,立足脫貧工作全局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一方面,在推進其他“四個一批”時,要同步考慮教育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推進教育扶貧時,要格外重視教育為整個脫貧工作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同時,教育內部也要加強統籌,處理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加大政策、措施、項目的整合力度,形成整體效應。
(三)做好教育脫貧工作要有精准意識
實施精准扶貧是中央明確提出的要求,貧困地區教育規模大、需求多樣,教育脫貧更應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工作目標上要扶真貧,了解教育的真貧在哪些地區、哪些環節、哪些人群,表現形式是什麼。在政策制定上要科學分析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找准教育扶貧的路徑,把資金用到“刀刃上”。凡是給貧困地區的傾斜政策,既是他們迫切需要的,也是符合當地實際的。在資源投放上要重實惠,項目安排、師資配備、資金投入都要“對症”,能切實解決問題。在責任落實上要見實效,誰來干,什麼時候干,干到什麼程度,不干怎麼問責,都要有“說法”。
(四)做好教育脫貧工作要有創新意識
受客觀條件制約,貧困地區教育發展面臨許多特殊困難。在不到5年時間內,要讓貧困地區教育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是繁重而艱巨的任務,沒有超常規的舉措,是難以實現的。為此,需在教育扶貧的思路、舉措、方法等方面注重創新,走出一條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路。比如,在路徑選擇上,要堅持因地制宜、問題導向、聚集重點,由扶持重點地區向既扶持重點地區,又扶持重點學校、重點人群轉變。在支持方式上,需立足全局加強資源統籌,有效整合資金和項目,聚焦重點,避免平均用力。在扶貧對象上,在面向學齡人口提供教育服務的同時,更加注重向全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著力培養培訓當地急需、好用且用得上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
二、教育脫貧工作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一)惠民、富民政策措施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
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推進教育扶貧,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的部署,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惠民、富民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1.加大資源傾斜力度,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著力擴大貧困人群受教育機會。一是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央財政設立學前教育專項資金,5年累計投入600多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截至2015年年底,中西部幼兒園數量比2011年增長44.9%,是東部增速的1.5倍﹔在園幼兒數量比2011年增長29.6%,是東部增速的1.3倍。通過實施該計劃,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接近70%,超額實現65%的全國“十二五”規劃目標。二是全面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1190多億元,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重大項目,大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在中西部許多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農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環境在學校”得到公認。三是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針對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這一突出問題,按照每生每天4元標准,為貧困地區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覆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99個縣,全國超過1/3的縣實施了該計劃。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491億元,惠及3200多萬學生。四是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自2012年起,所有“211”高校和中央部屬高校專門安排招生計劃,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覆蓋832個貧困縣。累計錄取學生18.3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兩年增長10%以上。2016年將安排6萬個專項計劃。通過實施該計劃,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機會明顯增多,拓寬了貧寒子弟縱向流動的通道。比如,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羌族考生蘭易就通過定向招生計劃成為本地區第一位考上北大的學生。
2.建立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輟學。學前教育階段,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建立資助制度,地方政府對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補。義務教育階段,從2009年起全部免除城鄉學生學雜費,對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標准為小學每生每天4元、初中5元。“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400多億元。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設立國家助學金,資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前,約20%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享受資助。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對所有農村學生、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並給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資助。這一政策已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覆蓋。高等教育階段,建立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並舉的資助體系。目前,每年資助學生8500多萬人次、資助總額超過1400億元。“十二五”期間,累計減輕貧困學生家庭經濟負擔超過6000億元。
3.全面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努力破解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針對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待遇低、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等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著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水平。從2013年起,出台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目前,全國22個省份的699個連片特困縣中,已有604個縣實施該政策,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受益面分別達到94%和87%。二是推進邊遠艱苦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8億元,建設教師周轉宿舍25萬套,覆蓋中西部地區1485個縣,農村教師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三是建立貧困地區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率先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累計畢業4.5萬余名免費師范生,91.1%以上畢業生到中西部任教。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共投入190多億元,招聘特崗教師37.17萬名,覆蓋中西部22個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四是促進城鄉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出台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准,建立城鄉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在職稱評定、專業發展等方面對鄉村教師予以照顧傾斜,引導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
4.實施特殊支持政策,精准發力補足短板中的短板。一是支持西藏實施15年免費教育、新疆南疆四地州實施14年免費教育。西藏15年免費教育覆蓋了從學前至高中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年受益學生52.5萬人,資助金額達15億元。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費教育年受益人數達190萬人,資助金額超過50億元。二是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舉辦內地西藏班、新疆班,累計招生17萬多人。舉辦少數民族預科班,累計培養40萬余人。自2006年起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累計招收近3萬名學生,緩解了民族地區人才嚴重匱乏的矛盾。三是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從出生到義務教育階段結束的農村兒童作為實施范圍,在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大干預力度,著力編就一張保障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安全網。四是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和保障力度。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項目,首期投入78億元,在中西部地區新建、改擴建1182所特殊教育學校,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且殘疾兒童較多的縣都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
5.扎實開展教育對口支援,凝聚多方力量推進教育扶貧。一是大力推進教育援藏、援疆。組織17個省市實施教育援藏項目148個,投入6億元,用於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交流培訓、貧困生資助等。以雙語教育和中職教育為重點,著力加大教育援疆力度。截至2014年,19個援疆省市共實施教育項目386項,投入85億元,培訓教師14萬人次,派出支教教師3000余人次。二是實施職業教育團隊式對口支援。2012年,東部地區10個職業教育集團與滇西10市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口幫扶滇西職業學校發展。2014年,組織17個東中部職教集團,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17個地州職業教育發展。三是開展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組織44所科研實力強、以理工科院校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44個國貧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各高校發揮優勢,在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城鄉規劃、醫療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為定點扶貧縣提供幫扶。據不完全統計,各高校累計投入資金和物資折合5.3億多元。
(二)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通過不懈努力,我國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惠民、富民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一是促進了貧困家庭子女就業。通過接受教育,貧困人口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業能力明顯增強,職業教育對貧困家庭子女就業能力的提升作用尤為明顯。“十二五”期間,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基本實現“教育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人”。二是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全國近60%的高校布局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省份,近年來50%左右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貧困地區就業。通過發展教育,提高了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的質量,改善了勞動力的結構,為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三是促進了社會縱向流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近950萬個貧困家庭出現了第一個大學生。2015年,貧困地區每100個適齡青少年中近30個能上大學,更多貧困家庭學生有機會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為他們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創造了條件。四是促進了國家人力資本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發展教育,明顯提升了貧困地區人力資本的整體水平,加速了國家人力資本積累。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95%以上接受了初中階段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12.42年提高到2014年的13.2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15.83%,比2009年提高5.93個百分點。
(三)在教育扶貧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總體上看,我國在教育扶貧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下一步打贏脫貧攻堅戰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堅持政府主導。消除貧困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許多地方克服困難,將教育扶貧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保障力度,這是做好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前提。比如,甘肅省委省政府出台推進精准扶貧的意見,把教育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明確目標和措施,各項免費和資助政策精准到人。陝西省安康市把教育扶貧作為政府首要任務,確定了以勞動力技術培訓為重點,通過延長義務教育階段的“9+2”模式,確保“義務教育學生不掉隊,職業教育學生可致富”,初步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教育脫貧的路子。二是持續加大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優先落實教育脫貧資金,是推動教育脫貧的重要保障。21世紀以來,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傾斜,所有教育惠民政策都先讓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孩子享受,所有大的教育工程、項目均率先覆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學校。“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90%用於中西部,重點向農村、貧困、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各省(區、市)把貧困、邊境、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作為教育投入重點,力度不斷加大。比如,貴州自2011年以來,地方各級財政共投入37.3億元,加上中央投入的32億元,全部用於幼兒園建設,新建成4940所公辦幼兒園,可解決47萬幼兒的就讀問題,推動貴州這個財政小省的學前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三是堅持因地制宜。我國貧困地區地域遼闊,經濟社會情況千差萬別,致貧原因也不盡一致。結合本地實際,找准貧困地區短板,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是推動教育脫貧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許多地方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四川結合藏區實際,實施了“9+3”免費教育計劃,組織藏區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到本省其他地區職業學校免費接受教育,在幫助藏區群眾脫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寧夏在銀川市建設六盤山高中和育才中學,專門面向區內貧困地區招生,所有學生異地免費入學,農村學生還可享受每年1500元的資助,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惠及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四是動員社會參與。在落實政府責任同時,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協同多方力量共同推進教育扶貧。比如,海南省自2008年以來,與香港言愛基金會共同投入14億元,建成24所思源學校,專門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孩子,實行免學費、免住宿費、補助生活費等系列政策,全面保障孩子在校期間就學和生活需求。思源學校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升入普通高中、職業學校,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基礎。
三、未來幾年做好教育脫貧工作的主要考慮
(一)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仍面臨困難
雖然教育脫貧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仍比較滯后,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客觀條件差,教育基礎薄弱。貧困地區大都地處山區、牧區和高寒高海拔地區,資源稟賦差,教育欠賬多,辦學條件不足。比如,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尚有1020多萬平方米中小學危房,義務教育學校近40%體育運動場不達標、近40%的理科實驗室缺儀器設備、超過22%的校園未接入互聯網﹔全國有1346所學校沒有水源、2976所學校沒有廁所,這些都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從小學五年保留率、初中三年保留率、小學招生中受過學前教育的比例、初中畢業升學率等指標來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小學五年保留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十多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低二十多個百分點。二是城鎮化進程迅速,合理布局教育資源難度大。城鎮化、工業化引發了大規模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動頻繁,出現了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2015年全國共有2019萬農村留守兒童、1367萬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保障這一龐大群體就讀,避免讓他們在教育的起跑線上就種下貧困的“種子”,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村學校空心化和城鎮學校“大班額”矛盾疊加的現象。如何面對這一新情況,科學合理地布局城鄉教育資源,是一個重大挑戰。三是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人才培養水平亟待提升。連片特困地區縣普遍是農業大縣、工業弱縣,產業結構單一,職業教育發展滯后。全國有253個縣沒有中等職業學校,基本都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地區的職業學校,普遍缺乏實習實訓條件,難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部分學生因對職業學校教學條件不滿意而選擇輟學,有的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難以在當地順利就業。四是農村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成為制約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瓶頸。近年來,雖然貧困地區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仍是教育最薄弱的環節,主要是待遇偏低,性別、年齡、學科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缺編突出,教師發展機會較少,“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依然突出。五是經費保障不足,財政投入難以滿足教育持續發展的需要。貧困地區普遍經濟發展滯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95%以上的縣財政不能自給,財政能力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對教育的支撐能力不足。“十三五”期間,貧困地區在擴大鄉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全面完成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完善普通高中經費保障機制、化解普通高中債務、推進職業院校發展等方面,仍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需進一步激發。多年來,一些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發展教育、擺脫貧困的主觀能動性需進一步調動。另外,受宗教因素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部分地區的群眾不願送子女上學,青少年輟學外出打工的現象時有發生。
需要在下一步教育扶貧工作中積極應對。做好“十三五”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首先要明確目標任務。根據中央要求,結合教育實際,我們認為教育脫貧的目標任務主要包括6個方面:一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學前三年毛入學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二是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擴大資助范圍,提高資助標准,覆蓋各學段所有貧困學生,從制度上消除因貧失學輟學。三是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發展,所有未能在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就讀的貧困家庭子女,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職業教育的富民作用有效發揮。四是加大對貧困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引導貧困地區高等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五是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提供更多上重點大學的機會,進一步拓寬貧困人群縱向流動的通道。六是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優勢,為發展生產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等提供支撐。
(二)採用常規舉措精確對准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
關於未來幾年的教育脫貧工作,總的考慮是:以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基本方略,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重點,採取超常規舉措,精確對准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促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著力從源頭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1.做好教育脫貧的頂層設計。一是摸清貧困地區教育人口底數。會同扶貧部門,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庫與中小學學籍管理信息系統、學生資助管理系統等教育數據庫的對接工作,進一步摸清貧困人口中學齡人口的底數,為開展教育扶貧提供依據。二是編制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按照中央領導同志要求,教育部正研究制定“十三五”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將進一步明確教育扶貧的目標任務、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對教育脫貧攻堅做出系統部署。三是各地也應結合實際,系統謀劃有關教育脫貧的政策措施,加強與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通過編制規劃,進一步找准差距,鎖定重點,明確措施,細化時間表、路線圖,扎實推進。希望各有關部門在制定部門和行業規劃時,從脫貧攻堅大局出發,對教育扶貧做出相應安排,在資金、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盡可能提供支持。
2.針對不同教育群體分類施策。對學齡前兒童,主要是保障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學前三年教育。繼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逐步建成以公辦園為主體的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解決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對義務教育階段兒童,主要是保障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適應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全面完成薄弱學校改造,基本實現標准化辦學,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殘疾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的教育問題。對高中階段孩子,主要是保障每個人都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重點解決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資源不足問題,使沒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進入中職學校,掌握一技之長,促進家庭脫貧。對高等教育階段的群體,主要是繼續拓寬縱向流動通道。繼續實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進一步擴大東西部職業學校聯合招生規模,使貧困家庭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學齡后貧困人口,主要是為每個人提供職業培訓機會。特別是針對職業農民、進城農民工等群體,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3.全面保障教育扶貧政策落實。一是強化責任。中央明確要求,脫貧攻堅實行中央統籌,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具體到教育扶貧,責任主體也在地方。目前,中央與各省區市簽署了脫貧攻堅責任狀,專門出台了考核評價辦法,各地也層層分解了責任,建立了考核評價機制。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出台后,我們也將專門制定分工方案,將責任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希望各地在檢查督促脫貧攻堅任務時,對教育脫貧一並考慮。教育部將按照中央要求,採取適當方式對各地各部門教育脫貧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評價。二是加強保障。落實教育脫貧攻堅任務,需大量經費投入。新修訂的《教育法》重申了關於財政教育投入“兩個提高、三個增長”的要求。過去幾年,各級財政在增加教育投入上做了不懈努力,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貧困地區教育投入持續增加。但近年來,受經濟下行的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下降趨勢。借此機會,請同志們多為教育呼吁,依法繼續保証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財政資金投入要向貧困地區教育傾斜,確保教育脫貧的每一項任務,都有相應的經費保障。三是完善工作機制。根據中央安排,教育脫貧工作由教育部牽頭,但具體謀劃和實施,離不開各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建立工作協調和推進機制,定期研究討論教育脫貧涉及的重大問題,檢查督促各項任務的落實。
4.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一是繼續組織好教育對口幫扶。發揮教育系統優勢,面向貧困地區的實際需求,找准貧困領域,創新幫扶舉措,在產業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幫扶、決策咨詢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務求實效。二是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利用《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的契機,進一步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教育的渠道,完善激勵引導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資捐資教育。廣泛動員企業、基金、社會各界人士,利用資源、資金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三是加強輿論宣傳。及時總結推廣教育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典型案例、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加強正面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教育部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主動履責,切實加強與各地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廣泛爭取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全力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任務,為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長)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