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文史哲教

讓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好服務社會 

席 恆

2016年08月2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讓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好服務社會(學苑論衡)

  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具有認知與解釋社會、探尋社會運行規律、提供決策咨詢、啟發與引導民眾等重要功能。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現象紛繁復雜、社會矛盾多發易發,既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材料,也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以人的行為為研究對象。盡管不同學科的研究范式有所差異,但都研究人的需求、動機、行為、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以及制度化等問題,因而具有研究共性。從這些研究共性中可以大致看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路徑與邏輯展開:在思維側,表現為現象研究、機理研究、規律研究的層層遞進﹔在應用側,分別以學理性研究、政策性研究、科普性研究滿足不同主體的應用需求。

  從現象研究到機理研究再到規律研究,構成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思維側邏輯。一般而言,哲學社會科學是從社會現象入手進行研究的,這是研究者認識社會的基礎工作。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切入點,現象研究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系統性梳理,歸納出社會現象的基本特征。但僅停留在現象研究的層次上是不夠的,要想深入了解現象,就要對社會現象產生的機理進行研究,即通過因素分析和因果分析研究社會現象的形成原因和發生過程,通過趨勢分析預測社會現象的發展趨勢。在這一研究階段,社會現象不再以孤立的形式而是以過去—產生原因、現在—現象表現、未來—發展趨勢的整體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再進一步,就可以在科學的解釋和預測基礎上提煉出規律性認識,提出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

  從應用側分析,按照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對象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服務於學界的學理性研究、服務於政府和企事業組織的政策性研究、服務於公眾的科普性研究。

  服務於學界的學理性研究旨在提出新的分析框架,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應用研究奠定學理基礎。學理性研究一般從問題診斷開始,即先確認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需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是什麼等﹔經由概念的科學界定,形成研究假設,並通過實証研究驗証假設,進而形成對特定社會現象的分析框架。以“漸進式退休年齡延遲”研究為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界定退休年齡,基本依據是充分考慮勞動者在職期間的勞動貢獻與退休之后所享受福利之間的均衡﹔進而提出研究假設——退休年齡應綜合考慮勞動者工齡、工作強度、勞動貢獻以及人口平均壽命等因素,退休年齡是這些變量的函數﹔然后通過社會調查和分析,驗証這一研究假設的可靠性,進而形成對退休年齡決定機制的分析框架。

  服務於政府和企事業組織的政策性研究,旨在分析社會現象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特定社會現象的演化過程與約束條件。政策性研究同樣從問題診斷開始,需要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解決問題的約束條件是什麼、約束條件下可能的選擇方案或優選方案是什麼等。仍以“漸進式退休年齡延遲”研究為例,首先應確定漸進式退休年齡延遲的政策目標是為了解決勞動力供給問題還是為了解決養老金供給問題,又或者是要兼顧這兩個目標。政策目標不同,政策方案就會大相徑庭。任何決策都是約束條件下的適應性選擇。為了尋求最優政策方案,還必須研究政策實施的約束條件,即在不同的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平均壽命、人口老齡化率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下,退休年齡延遲的程度(政策方案)是什麼,在什麼時間啟動什麼方案對社會經濟產生的正面影響最大、負面影響最小等。最后,結合學理性研究中得到驗証的分析框架,得出延遲退休年齡的優化方案。

  服務於公眾的科普性研究,旨在使社會公眾更好了解社會現象的真實情況、明白作出某項公共政策的緣由,促進形成有利於發展的社會氛圍。科普性研究首先要研究公眾對特定社會現象的心理和關注度、參與度,並對相關公共政策進行客觀、准確的解釋性研究,以增進公眾對公共政策的理解與支持。在“漸進式退休年齡延遲”的例子中,要讓公眾了解為什麼要延遲退休年齡,如果現在不實行退休年齡延遲政策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哪些不利影響以及如何延遲退休年齡等,以增進公眾對這一公共政策的理解。

  哲學社會科學的思維側和應用側研究是緊密關聯、相互促進的。應用側研究以思維側研究為基礎,思維側研究則受到應用側研究的引導和啟發。思維側的現象研究、機理研究、規律研究和應用側的學理性研究、政策性研究、科普性研究,構成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完整的研究邏輯,在不同范圍、不同階段、不同節點上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

推薦新聞: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百余次提及“人民” 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為何10次強調“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習近平再強調改革落地:地方力量打通“中間一公裡”

習近平歐亞之行體現絲路情懷: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大文章

從習近平在塞波兩國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藍圖如何繪就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