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要論)

姚洋:確立有利於社會公正的分配正義原則

2016年08月26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一定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採取有力措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這也使社會公正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分配正義是社會公正的基礎性內容。確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正的分配正義原則,是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促進社會公正需要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分配正義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各個方面加大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在促進社會公正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黨倡導的公正,不僅強調機會公平和程序正義,而且兼顧結果正義,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尤其是通過相關制度安排,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但也應看到,目前我國在社會公正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城鎮化快速推進讓千百萬農村居民變成了城裡人,但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一流高校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比例偏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一些壟斷性行業收入過高問題仍然存在﹔經濟增長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大拆大建,在征地補償方面損害群眾利益﹔腐敗現象引起群眾強烈不滿。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這些問題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一大批腐敗分子被繩之以法,人民群眾歡欣鼓舞,我國的政治生態得到明顯淨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由壟斷所產生的社會不公現象將大大減少。隨著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和法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的行為將受到有效約束,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發展地方經濟的情況將大大減少。

然而,實現社會公正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努力。反腐敗、市場化改革和加強法治有利於治理社會不公現象,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但很多方面的社會公正並不是由簡單的因果關系決定的。例如,平等的社會環境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對它們的追求可能會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收入相對平等,但經濟沒有活力﹔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效率不斷提高,但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在生態環境方面,這種沖突更為明顯。在不少場合,保護生態環境和追求經濟增長甚至成為二選一的考題。比如,霧霾的形成與一些地區發展高污染項目有關,要根治霧霾就必須關停高污染企業。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這樣,至少在短期和一定范圍內,我們會面臨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如何取舍的問題。

這些情況表明,當前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在不同價值目標之間進行取舍。這就涉及政治哲學的核心——分配正義問題。這裡的分配不是僅僅指經濟方面的狹義分配,而是包括社會發展成果、社會資源、社會價值在內的廣義分配。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分配正義原則,是當前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需要解決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確立分配正義原則提供理論基礎

談到社會公正和分配正義,一些人往往會到西方理論中去找依據。但事實上,西方現有的分配正義理論大都僅僅強調人類價值的一個方面,而且缺乏可操作性,因而無法為現實中各種價值的平衡提供有效指導。比如,功利主義將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定義為全體民眾福利總和的最大化,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分配不平等問題。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試圖推翻功利主義原則,提出了社會分配的差異原則,即除非一個不平等分配能夠同時改善受益最少者的境況,否則平等分配便更為可取。但這在邏輯上存在不自洽的地方。本來差異原則是要在為社會提供激勵和照顧窮人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在分配有差異的條件下實現社會公正,但理論推演的結果是:這將導致平均主義。德沃金的機會平等理論比羅爾斯走得更遠,他認為一切不通過個人努力而得到的東西都是不道德的,結論是需要消除一切和個人努力無關的稟賦(包括智力)差異。這一想法顯然不切實際。西方政治哲學道出了人類社會所認可的某些價值,其中不乏一些美好願景,但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換言之,無論這些理論看起來多麼有誘惑力、多麼美好,但都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缺乏切實可行的實現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促進社會公正的科學原則與現實路徑。這恰恰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國既能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又能不斷提高社會公正水平。我國改革開放大幕是在1978年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中開啟的。這次大討論的結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則,可以看作是實現社會公正的第一個原則。美好社會的願景隨人類社會的變化而改變,而人的預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知曉未來會發生什麼,也不可能精確構造美好社會的終極圖景。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好社會在公正上的合意性也隻有通過實踐才能知曉。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社會公正總是歷史的、具體的,因而社會公正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並需要接受實踐檢驗。因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原則是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包含實現社會公正的第二個原則。這是一條關於行動的原則,源自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不管“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哲學思想。這一原則的具體含義是:實現合乎人類價值取向的目的以及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手段可能有很多種,具體採取哪種手段,取決於一個社會所處的歷史環境﹔如果通過審慎的思考和實踐發現社會必須採取某種手段,則可以推斷這種手段可以通過正義的檢驗。在這裡,用“審慎的思考和實踐”來檢驗手段的合意性非常重要,否則手段就可能被濫用。

以促進社會公正的這兩個原則為基礎,我們就能對現階段促進社會公正的分配正義原則形成新認識。迄今為止形成的人類美好價值都是值得追求的,但在社會資源有限的約束條件下,一個社會不可能同時在所有價值上平均用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有選擇地提高某些價值的地位。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應損害其他美好價值,因為價值和價值之間是不可通約的,因而也是不可替代的。在價值之間設立不可通約的壁壘,對於避免權力濫用非常必要,否則少數人就可能借伸張某種價值之名壓制其他多數人。在這些認識下,我們就可以把現階段適用於我國的分配正義原則表述為:如果提高一種或多種社會價值的地位不會損害其他社會價值,則這種提高就是正義的。

我國目前比較突出的社會公正問題,有很多同過去幾十年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其他社會價值有關。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必須摒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做法,特別是不能由於追求GDP而損害其他社會價值,而應尋求各種社會價值的帕累托改進。比如,在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上,應努力實現公平和效率共同提高。經濟學研究表明,不公平會抑制大多數人發揮和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因而會阻礙經濟增長。提高公平程度有利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普惠金融,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又如,在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問題上,應尋找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雖然開發和應用環保生產技術需要大量投資,但從長期看是可以提高效率的。例如,新型建筑材料的成本較高,但其節能效果顯著,隻要被大量採用,社會整體成本就會下降﹔採用更加清潔的生產方式涉及產業結構調整,但通過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對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在這方面,關鍵是要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

改革開放的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它引領中國在短時間內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高收入國家,並且切實保障了人們的各項權益。今天,公正明確寫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國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的促進社會公正的科學原則,我們就能更加扎實有效地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6日 07 版)

推薦閱讀:


習近平再談綠色發展:“循環利用”之路該如何走?

習總書記對軍隊改革再動員 為強軍賦予精神動力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問責”與“擔當”《問責條例》把制度籠子扎得更緊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為何10次強調“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習近平提四個“沒有變”客觀判斷經濟趨勢 對供給側改革提出新要求

(責編:姜萍萍、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