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劉余莉專欄>>相關報道

劉余莉做客大有讀書茶座分享《群書治要》

劉偉

2016年08月23日15: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4月19日晚,由中央黨校培訓部主辦的第九期“大有讀書茶座”在大有書局舉行,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余莉以“《群書治要》與中國式管理”為題,對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進行了深刻闡釋、生動解讀。校委委員、培訓部主任羅宗毅出席。

《群書治要》是唐貞觀初年,魏征、虞世南等奉命編纂的治世要典。該書應唐太宗理政之需,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等66種經典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匯編而成,共計50余萬字,被稱為一部難得的“次經之書”。劉余莉長期致力於《群書治要》的研究和弘揚,編寫出版了《群書治要考譯》《品讀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十講》等專著,並對《群書治要》中的360段經典語句,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幫助讀者掌握《群書治要》主旨精髓。

劉余莉認為《群書治要》對於解決我國當今社會弊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劉余莉表示,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理念可概括為君仁臣忠,君就是領導者,臣就是被領導者。領導者仁愛,關心屬下,屬下就會竭盡全力完成領導者交給的任務,從而實現“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理想。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員工的態度應該是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處理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要實現三層境界,即不敢欺、不忍欺、不能欺,最高境界是不能欺。她認為我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修身錘煉,因此多讀聖賢書,修身養性,會大大降低發生心理失衡的概率。

劉余莉把中國式管理概括為五個方面:治國之道、管理之道、致富之道、理財之道和道中之道。第一,治國之道即是“富之教之”。儒家思想從來沒有拋掉物質基礎,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反對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財富。當下的現實社會重視“富之”,而忽視“教之”。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濫用於利己主義、邪門歪道和罪惡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險。

第二,管理之道即是“禮主刑輔”。劉余莉認為忽視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設容易導致三個問題:一是難以防患於未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后”,中國式管理就是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二是免而無恥,現在西方社會出現很多反社會問題,比如一些青少年犯了錯誤但達不到法律處罰的程度,《群書治要·鹽鐵論》認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三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群書治要·漢書》認為“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

第三,致富之道即“德本財末”。《大學》認為“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太上感應篇》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劉余莉認為福田是由恩田、敬田、悲田組成。所謂恩田就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所謂敬田即“敬而無失,恭而有禮”;所謂悲田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第四,理財之道即“財散人聚”。經典傳統文化認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有財此有用”的意思是:德日進,過日少,告誡經商之人要懂得回饋員工、回饋消費者、回饋社會的道理。《大學》說“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三聚財,三散財”的范蠡生動地詮釋“千金散去還復來”的經商之道,被后世尊為財神。

第五,道中之道即“正己化人”。劉余莉主張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三個方面的“道”,一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二是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三是“德未修,感未至”。《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她認為,堅持“正已化人”,最后達到“仁者無敵、協和萬邦”的境界。

學員們認為,劉余莉教授的演講娓娓道來、旁征博引、如數家珍,聽后感到如飲甘泉、如沐春風,所講授的傳統文化精髓無論對修身進德,還是對黨性鍛煉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學員們表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源頭之一,我們應更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習、敬畏、繼承和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特別要注重傳承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聖賢文化”,努力做一個讀“聖賢書”、做“聖賢人”的領導干部。

本期讀書茶座由培訓部中青二班二支部承辦,中青二班二支部學員、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單向前主持。中央黨校培訓部副主任王炳、出版社副社長史世鵬出席。(來源:理論網)(文章由被採訪者提供)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