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劉余莉專欄>>論文精選

官德修養始於戒貪

劉慧敏 劉余莉

2016年08月23日15: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而《群書治要》被譽為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精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唐太宗之所以能夠開創“貞觀之治”,和他熟讀《群書治要》密不可分。《貞觀政要》上記載著唐太宗對臣子的談話,從中可見,太宗確實把《群書治要》中修身是治國之基礎、而修身始於戒貪的教誨運用於治國之中。

在《貞觀政要·論貪鄙》中記載,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侍臣子們說:“如果人有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那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但是如果拿著寶珠去射鳥雀,豈不是很可惜嗎?而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得多,但一看到金銀錢帛而不畏懼法律的懲罰,立即就收受,這就是不懂得愛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鳥雀,怎能用比明珠更寶貴的生命換取財物呢?群臣如果能夠盡忠職守、正直公道,做事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那麼官爵立即就可得到,一律不必採取受賄的手段求取榮華富貴。贓物、賄賂暴露以后,必將身敗名裂,確實是很可笑的行為。”在這裡,太宗用了一個“明珠射鳥雀”的形象比喻,說明一個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結果是得不償失。

貞觀二年,唐太宗又對侍臣說:“我曾經說過,貪婪的人不懂得愛財的道理。例如,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優厚,一年所得的收入本來就很多了。如果接受別人的財物賄賂,不過幾萬錢而已。然而,一旦丑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這哪裡是懂得愛財的道理?他們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過去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但從不接受別人送的魚。”

這裡太宗引用了《群書治要》中的一個典故:魯國的宰相公儀休,為官清廉,對屬下要求也很嚴格,從來不與民爭利。他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吃魚,結果有人投其所好,送給他很多魚。但是他卻拒不接受,派人把魚送了回去。送魚的人就問:“我知道您愛吃魚,所以特意選了一些上好的魚送給您,您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儀休說:“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魚。我愛吃魚,我是宰相,自己去買不就好了嗎?但是如果我今天接受了您的魚,卻因為受賄被關進監獄,請問我還能再吃到魚嗎?還有誰再送給我魚呢?”這就是公儀休的明智之處。

可見,唐太宗確實博覽群書,在這裡就引用了這個典故,並且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從不接受別人送的魚,他就得以長久吃得上魚。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如果國君很貪婪,必定亡國;做臣子的很貪婪,必定喪命。太宗還列舉了歷史上的一些故事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提醒臣子不要做這樣得不償失的事。他時時警告身邊的侍臣以及朝廷百官,讓他們都引以為戒。

貞觀四年,太宗對大臣們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天高地厚,朕長久以來小心謹慎以敬畏天地。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不但百姓安樂,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雖然原本是賢德之人,但是財富一多,可能就會驕奢淫逸,過上放縱的生活,不思進取,志願也不像以前那麼堅定了。所以“自古公卿出白屋”,很多有成就的人,年輕時生活都很貧苦,為的是讓自己長守這種清白的志向,能夠磨煉自己的意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沒有智慧的人雖然擁有很多的錢財,但卻不知道利用錢財去做利國利民、弘揚傳統文化的事,為自己累積更大的福報,反而拿著錢財去驕奢淫逸,結果是富不過三代,甚至是富不過當代,這一生還沒有過完,就已經敗落、甚至鋃鐺入獄了,這都是不讀聖賢書的過錯。所以太宗說:“這話可以引以為戒。如果徇私貪污,不但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實踐証明,貪官心裡都是戰戰兢兢,長期的壓力、緊張,讓自己的身心都不得安定。

“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不僅僅害了自己,一旦鋃鐺入獄,自己的家人、兒孫都跟著蒙羞。從這些對話中可見,唐太宗是一個真正明理的人。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己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貞觀七年,唐太宗到蒲州考察。蒲州刺史趙元楷是隋朝的舊臣。在隋大業十二年,隋煬帝游江都(即今天的揚州)時,就是趙元楷負責供應美酒、飲食。煬帝與蕭后以及寵幸的美女酒杯不離口,所以趙元楷也因“獻異味”被提升為江都郡丞,初嘗“媚主”的甜頭。現在唐太宗又來蒲州巡視,他就故伎重演,令老年人穿著黃紗單衣,准備在路旁迎接拜見皇帝,並且大肆修飾官署的房屋,裝飾城樓城牆以討好太宗。除此之外,他還暗地飼養了幾百頭羊、幾千條魚,准備送給皇親貴戚。

唐太宗知道這件事后,就把趙元楷招來斥責說:“我巡察黃河、洛水之間的地區,經過了幾個州,凡是用度所需,都是由官府的物資提供。你給我們飼養羊、魚,雕飾庭院屋宇,這種行為無疑是已滅亡的隋朝的壞風氣,現在不能再實行了,你應該理解我的心意,改變舊習。”因為趙元楷已經習慣於阿諛奉承,為人很不正派,所以太宗就說這樣的話來警誡他。結果趙元楷聽后又慚愧、又害怕,幾天不吃東西就默默死去了。由此可知,為什麼隋朝很快就滅亡,而太宗能在短短的時間就恢復安定,創下了貞觀之治?就是因為他自己能夠真正從古籍之中汲取經驗教訓,明白修身是治國之本的道理。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宣州、饒州的大山有很多銀坑,如果開採出來,利潤很大,每年可收入銀錢幾百萬貫。”一般的領導者聽到這樣的建議可能非常高興,馬上去開採。但是唐太宗確實熟讀經書,他說:“我貴為天子,這些東西一點兒也不缺乏。我隻需要好的建議,來推行善事,以有益於百姓。更何況國家增加幾百萬貫的錢,怎麼比得上得到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呢?”這全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古人不以金銀財寶為寶,而是以人才為寶。他接著說:“你不推舉賢能,建議善事,也不揭發奸邪之人,使權貴豪強震驚敬肅,隻會說出出租、出售銀坑以獲取利益的事。過去堯舜把璧玉扔進山林,把寶珠沉沒於深淵,因而美名被稱頌千古。后漢的桓帝、靈帝卻重利輕義,是近代有名的昏庸之君。你這樣做,是要把我當作桓帝、靈帝嗎?”從這一段對話中,就能夠看出明君的風范確實與眾不同。不僅如此,他當天就勒令權萬紀停職回家。

《論語》中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如果在上位者沒有貪欲之心,就是獎賞人們,人們都不會去偷盜。如果在上者特別喜歡珍奇之物,貪財好利,那麼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也會競相追逐利益。結果必然如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可見,太宗能夠創下一代盛世,成為一代明君,絕非偶然。

貞觀十六年,太宗又對侍臣說:“古人說,飛鳥棲息於樹林,還唯恐樹木不夠高,所以要筑巢於樹木的頂端;魚藏於水中,還唯恐水不夠深,所以穴居於水底洞穴之中。然而它們仍然被人們所捕獲,為什麼?就是因為它們貪圖誘餌、抵不住誘惑的緣故。現在大臣接受任命,居高官、享厚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那些以身試法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和鳥又有什麼不同?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做為借鑒和告誡。”

古人提醒我們,面對財色名利,要有一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自己的時候,實際是人家拿著誘餌誘惑我們,希望我們跳下懸崖,如果把持不好,把腳踏進了懸崖,很可能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可見,學習《群書治要》有助於反腐倡廉。如果領導干部們都能夠讀一讀這些歷史教訓,看一看唐太宗是怎樣身體力行聖賢教誨的,就知道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貪心,不能與民爭利。如果想獨佔財利,必定會招致民怨,甚至導致滅亡。貪財好利的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尚書》中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易經》中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現在的領導干部真正明白並深信這些道理,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作者系內蒙古赤峰學院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來源:理論網)(文章由作者提供)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