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國民族史學科要體現民族性

彭豐文

2016年08月22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中國民族史學科要體現民族性(學科走向)

  中國民族史學科肩負著研究和闡釋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歷程的歷史重任,也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強中國民族史學科建設,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國民族史學科要體現民族性,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需要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突出中國歷史獨特性。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進程,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中華文明。研究中國民族史,不能忽略這些重要歷史背景。中國民族史研究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理論方法,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在中國特定歷史背景中解讀民族史。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對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民族關系、歷史事件應保持客觀的立場,進行辯証全面的分析,既要避免刻舟求劍、以古非今,也要避免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要突出歷史意識,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歷史活動、歷史貢獻作出客觀評價,突出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民族史觀。

  突出中國民族發展史自身特點。交融性與整體性是中國民族發展史的兩個突出特點,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以往的中國民族史研究中,較多關注的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族別史、民族關系史,對各民族在發展進程中的交融性與整體性關注不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休戚與共、水乳交融,逐漸產生了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血緣認同,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中華民族。中國民族史研究應擴大研究視野,加強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認同的研究,注重考察各民族交融互動、融為一體的歷史進程,從而在整體上對中華民族形成進程有宏觀上的把握。隻有把握住交融性與整體性這兩個突出特點,才能彰顯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突出民族史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長期以來,在中國民族史研究領域,理論研究與學科話語體系建設明顯不足,特別是一些研究簡單採用近現代西方的民族國家理論,生搬硬套一些觀點,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存在曲解和誤讀,消解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國民族史研究應當加強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建設,客觀看待各種學術理論,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學術成果。對於近現代西方學術理論,既充分了解、合理吸收,又絕不盲從、簡單照搬。應根據我國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民族史學科的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進行整理、提煉和總結,構建中國特色民族史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歷史研究室副主任)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