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綜合報道

有志者,再出發——《共贏海上絲路》節目述評

葉明睿

2016年08月12日15: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犯其至難,圖其至遠”,在深圳衛視每周六晚播出的演講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中,作為主講人的財經作家秦朔以此為其中一集作結。同樣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觀照節目背后這一群年輕的電視人們的執著與堅守。當下,“一帶一路”的相關選題可謂火熱,但這樣的命題作文若要做好且做出新意卻並非易事。該節目首集播罷,幕后這支年輕制作團隊不甘平庸,不斷突破與挑戰自我的嘗試也隨著這一次對於“海上絲路”沿線“深商”們的探尋得以再一次地凸顯。

敘事主體:通於己,達於人

好的紀錄片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好聽的故事。講好一個故事離不開好的講述者。節目借鑒TED公開課的模式,將紀錄片植入其中,邀請來自媒體和業界的代表性人物走上台前,以其親身參與尋訪的切身經歷與感受向現場的創業者和同行們講述“深商”的故事。對於該節目而言,台前的講述人與幕后的制作和紀錄片拍攝團隊共同承擔起了故事的兩個講述者的重要角色,也因此成為該片的一處亮點。

主持人開場中將該片類型定義為“演講紀錄片”,盡管這樣一種形態的電視影像記述形式或許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之中,但毫無疑問,就該片而言,主講人的角色在整個節目中變得更加醒目且特點更為明晰。主講人作為整個節目尋訪歷程中的實際參與者介入記錄全程,並將現實中自己的身份帶入其中,以直觀視角去發現和看待海外“深商”們故事,繼而在演播室中將自身個性化的觀察再在鏡頭前轉化成兼具理性與情感的娓娓道來。

秦朔,知名財經傳媒人。作為節目邀請到的主講人之一,他可以對片中年輕的創業者以“孩子”相稱,見其資歷之深,也可以現場分享馬雲對他起步創業時的忠告,現其創業之艱。秦朔可謂是一個財經圈的過來人,但同時也是一個創業中的新人,也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無疑令他的現場講述,以及他與現場創業者們的交流與對話傳遞出了更多值得思考和玩味的地方。

這個故事還有一群看不見的故事講述者們。他們是這個節目的幕后制作團隊,從之前《赤子功勛》中對抗戰老華僑們滿心崇敬的歷史遙望,到今天《共贏海上絲路》裡對海外“深商”們點滴細致的生動靠近,都顯示著他們對於講好一個故事最原初的追求。好的故事在於恰到好處的細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節目創作者們顯然在努力踐行著這一點。

敘事形態:對話,交鋒,共融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受眾群體特征的重要轉變之一在於從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變為參與內容構成的對話者。該節目將“對話”這一概念置於節目制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地位,就第一集來看,其對話特征從三個不同層面上得以有效體現。

第一層次體現在主講人與“深商”的對話。身份帶入的體驗式觀察過程中,從阿布扎比新機場60米高鋼構頂端,到小城金根齊格勒的消防車邊,主講人每到一處與故事主人公的對話,無論是關乎事業發展,還是個人問題的解決與否,對話本身的真實性不容置疑。同時,對話的主體也並非僅僅局限於現場的對話者本身。不同於簡單的記者提問或是專訪,主講人雖然專業,但帶領著觀眾行走於海上絲路時,話題也並沒有局限在與“深商”們的專業性探討之上。反倒更多的是立足於普通人的視角,代觀眾與“深商”們對話,從普通人關注的小細節中反映出大時代與大變化,從而讓觀眾得以見微知著。

台上與台下的互動呈現出對話空間的另一層次。主講人在現場所面對的聽眾多數是來自深圳本地“深商”和更多的創業者。來自現場創業者們觀點交鋒與思想疊加,有機融入節目內容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抬升了節目的理性高度。“深商”的故事在被現場分享的同時,台上台下的空間也轉化成為一個小型的觀點自由市場,圍繞“深商”的創業與發展,在閱讀完別人和自己的故事之后,伴隨著對話空間的開啟,經驗也被更廣泛地分享著,對於本身尚處於探索階段的“深商”們而言,其外向型發展背后“共贏”思路的理解也愈發清晰透徹。

就經濟、文化發展層面而言,節目本身在某種程度上還體現出了以深圳為代表的中國同世界的對話,而這種對話與交流也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應有之義。自古中國與世界最早的對話很大程度上緣自商人們不遠萬裡的跋山涉水,除了貨物的貿易,商人的步履帶動的還是技術與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共通和交融。

敘事角度:小視角,大格局

相較於同類題材的紀錄片而言,回避千篇一律的宏大敘事,從個體人物著手,小角度切入選題,成為該節目的一個特點。然而微觀視角並沒有成為節目在整體格局上的牽絆和束縛。就地方台而言,此類“命題作文”式的選題創作更為需要的恰恰是能夠立足深圳本地,發現並抓住具有本地特征的核心所在,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講好屬於深圳自己的故事。互聯網與電子信息產業在近些年深圳的發展中佔據了日益顯著的重要位置。正是以此為切入,該節目第一集便圍繞互聯網和跨境電商展開話題的討論,人物和故事的選擇體現出的正是強烈的深圳符號。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提出了“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這一概念,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不斷得以豐富和拓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基於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商業產品及服務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被復制的同時,基於本地特征所做出的適應性改變與調整。沿著海上絲路一路走出去的“深商”們在所到之處的成功發展恰恰體現出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存模式。《共贏海上絲路》的創作團隊顯然著力在這一特征上做足文章,作為主人公的“深商”們在將中國互聯網與文創產業及模式做全球化推廣的同時,他們每個人在本地化調整中所遇到的挑戰、所經歷的艱辛以及最終所克服的困難都是對“全球在地”這一發展模式生動、具體而又詳盡的深刻描繪。

全球化的視野同大格局的創作思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創作團隊自身的一些特質。年輕化的群體,多學科的專業背景,尤其是長期從事深圳衛視重頭國際新聞欄目《直播港澳台》的全球性思考的理念,極大地賦予了創作團隊在創作時開闊的視野、思路與格局。

在第一集結尾處,秦朔以一大一小兩層含義拆解了“深圳”二字,並以此作為對深圳經濟和“深商”未來發展的判斷。同樣的,這“一大”與“一小”之間充滿思辨的哲學邏輯也同樣成就了該節目在敘事上的重要特征。

該節目八集故事,開篇以“生機”為題,“如何能夠活下來,如何能夠活得更好,如何能夠活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秦朔面對“深商”的海外發展提出的這個問題,似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深圳衛視以及這一群幕后年輕制作團隊的發問。盡管節目本身未盡完美,在敘事技巧、節奏把控、空間調度等方面尚有較多提升空間,但在電視節目類型單一、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在娛樂有余、嚴肅不足的產業大環境之內,深圳衛視能夠以此片作為嘗試,砥礪突破,或許正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找新生機的又一次証明。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成員。)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