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專題報道>>“全國基層改革創新案例”征集活動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黨校 案例研究組

2016年08月02日10:1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其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問題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負面因素,“垃圾圍城”困擾著政府和人民。令人欣喜的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引進為解決生活垃圾問題提供了途徑,讓“垃圾”得以升華,成為了一種資源和礦產,讓“垃圾行業”得以變革,擯棄了以往“臟、亂、臭”的落后形象,轉變成了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朝陽產業。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並進一步明確指出:“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2012年12月1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發展循環經濟,會議通過的《“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指出,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行綠色消費,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

一、案例背景

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是開展循環經濟的有效載體。2005年和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啟動實施了兩批循環經濟試點。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其中確定了256個試點園區。2011年和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相繼組織批准了兩批共30家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根據《關於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培育100個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申報對象為所有列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的園區以及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始建於2002年,目前,園區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目標的引領下,在循環經濟理念和技術的指引和應用下,形成了自己的垃圾循環經濟鏈條,凝煉出獨特的循環經濟模式,承擔著北京市1/4的垃圾處理任務,成為北京市唯一初具規模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再為首都添制一張環保“名片”, “一種創新填埋氣收集工藝在高安屯填埋場異味治理工作中的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和全國的示范點,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009年和2011年,園區先后被北京市發改委和北京市科委列為“北京市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履行公眾教育功能,向社會宣傳和普及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的科普知識,向公眾展示科技和循環經濟的“神奇力量”,引導青少年和市民自覺參與到垃圾分類和循環經濟的行動中,成為了推廣循環經濟的教育陣地。

一直以來,園區的發展得到了國家和北京市各級領導的關注和支持,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同志都先后到園區指導工作,特別是2010年5月13日,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就“落實‘綠色北京’行動計劃”到園區調研,對園區建設予以充分肯定,指出“要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朝陽區要起到示范作用”。

園區主要承擔著北京市朝陽區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項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自2002年開始建設以來,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循環經濟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大力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已成為集衛生填埋、垃圾焚燒、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等設施技術為一體,集科研、環保、教育多功能於一身,北京市唯一初具規模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一)園區規劃

規劃原則: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配套服務項目推進,突出循環經濟理念,體現生態園區特色。規劃建設13個項目(含子項)。

基礎設施類(3項):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物資回收中心、建筑垃圾處理廠﹔

循環利用類(7項):填埋氣發電並網、填埋氣循環利用、雨水利用、電力綜合利用、餐廚垃圾菌劑生產車間、污水處理綜合利用、余熱利用﹔

配套服務類(3項):科研教育中心、環衛停車場、園區市政綜合改造。

(二)已建成項目

高安屯衛生填埋場,是北京市東部地區的大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項目總佔地面積41.64公頃,總容積892萬立方米,設計日處理能力1000噸,總投資1.5億元,於2002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設施滲瀝液收集處理系統及填埋氣收集處理系統分別於2005年、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2011年2月1日,高安屯衛生填埋場率先在北京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標。

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北京市第一座現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項目總投資8億多元,佔地面積4.6公頃,日處理生活垃圾1600噸,採用日本田熊公司SN型爐排爐技術,是目前亞洲單線處理規模最大的項目。尾氣淨化系統採用完全燃燒+活性碳吸附、脫硝等工藝,確保尾氣排放符合國家和地方標准。項目於2010年7月通過國家環保部環保驗收,年處理生活垃圾53.3萬噸,余熱發電每年可達2.2億度。

高安屯醫療廢物處理廠,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持有北京市環保局批准的“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証”持証單位,也是目前國內設計、建設標准較高的一座醫療廢物集中焚燒處置廠,主要處理北京市各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項目由北京金州安潔廢物處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該項目佔地1.58公頃,總投資近8000萬元,設計日處理能力30噸,年累計運行時間達7000小時,於2006年3月投入運行。2008年,出色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全部賽事場館和奧運村醫療廢物清運處置保障任務。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間,金州安潔公司承擔了北京甲流定點醫院及隔離區的醫療廢物安全清運處置保障工作。

高安屯餐廚垃圾處理廠,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廠。項目佔地面積2.13公頃,設計日處理能力400噸,工程分二期建設,日處理均為200噸,採用高溫發酵生化處理技術,通過微生物菌群加工制成微生物肥料菌劑及生物蛋白飼料,用於有機農業和清潔養殖業,可有效改善土壤。目前,項目在調試期,待整體項目運行后,將有效解決北京市東部區域餐廚垃圾處理問題。

高安屯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該站於2012年3月試運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服務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佔地約14.7畝,投資約2.8億,總充電容量10080千瓦。可同時為1104塊電池充電,單日最大可滿足400輛2噸、8噸、16噸環衛車及乘用車現場換電需求,車輛綜合換電時間為6-8分鐘。

(三)正在建設項目

為了提高園區的垃圾處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鏈條,發揮教育基地功能,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中心、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生物處理中心、科研環保教育中心、物資回收中心和建筑垃圾處理廠等配套項目正在籌劃建設中。

二、主要做法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位於朝陽區金盞鄉南部,園區總面積195.65萬平方米,合2935畝。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環經濟園區類試點單位,並已成為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實習基地。

(一)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總體情況

自2009年被北京市發改委列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以來,園區始終圍繞垃圾處理工作來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鏈條,創新發展模式,為此,特委托專業機構編制了《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循環經濟實施方案》,以此為依據,開展了規劃園區發展戰略、建設硬件設施、引進先進技術、聘用高級人才、健全管理制度等工作,著手落實循環經濟實施方案的各項指標。經過幾年的實施,一是圓滿完成垃圾處理任務,很好地履行了社會責任﹔二是建立了具有園區特色的垃圾循環經濟鏈條,實現整個園區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三是完成了填埋氣發電、餐廚垃圾處理、雨水利用等體現“循環經濟”的硬件設施建設任務,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四是啟動了其他循環經濟項目如廚余垃圾厭氧、建筑垃圾及爐渣資源化利用、科研教育中心的籌劃建設工作﹔五是打造了一支專注於循環經濟研究的高端研發隊伍,在技術交流和技術創新上有較大突破﹔六是通過對外開放活動、借助媒體平台,很好地宣傳了園區的循環經濟模式,社會認可度上升。

(二) 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園區秉承著“零廢棄、零填埋、零污染”的理念,以節水、節能、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建立了低能耗、低排放的物質和能量的內部和外部循環鏈條。

1.以垃圾為源頭的內循環

生活垃圾通過環衛車輛運輸到高安屯焚燒廠焚燒發電,產生電力輸送到高安屯充電站為環衛車輛充電,產生爐渣到建筑垃圾處理廠生產建筑材料,剩余不可用渣到高安屯衛生填埋場填埋﹔高安屯餐廚垃圾處理廠預處理產生的渣送到焚燒發電廠焚燒﹔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醫療廢物處理廠焚燒垃圾產生爐渣送到高安屯衛生填埋場填埋,填埋場產生的填埋氣所發電用於滲瀝液處理車間處理污水用電,產生的余熱為園區設施生產生活供暖供熱,構成了設施間的無縫式鏈接。

2.以產品為始端的外循環

焚燒發電產生的電力輸送到華北電力網供應北京市居民生產生活用電﹔高安屯餐廚垃圾處理廠生產出的微生物肥料菌劑用於有機農業,形成了垃圾—有機肥—農業—綠色食品這樣一條綠色生態鏈﹔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產出的道路建筑原料用於市政道路和建筑物的原材料。

3.圍繞循環經濟鏈條所產生的節能減排效果

水循環。高安屯衛生填埋場550噸的滲瀝液處理設施,負責處理填埋場和焚燒廠兩個設施產生的污水,採用德國先進的生化加膜處理工藝,系統出水率達到85%以上,其中25%達到國家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標准,60%達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標准》(DB11 307-2005)的三級限值。將兩個設施的污水合並處理,不僅解決了碳源不足的問題,而且降低了雙方運行成本。該系統每天產生100噸中水在園區內循環利用,主要用於綠化、降塵、車輛沖洗。

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採用中水作為發電系統的冷卻水源,每年節省160萬噸市政供水資源,有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園區雨水利用工程,收集降落至高安屯生活垃圾填埋場的雨水,經過處理后作為園區部分綠化用水或生產用水,實現循環利用,一方面減少了滲瀝液產生量,每年可節約滲瀝液處理費用300萬元,另一方面,減少園區自來水和地下水的用水量,在4~10月,每日可節約用水量260m3,每年節約用水量5.25萬噸。

電循環。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裝機容量30MW,每年發電可達2.2億,每年節約7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碳約20萬噸,是低碳減排樣板單位。該廠所發電除解決焚燒廠自身用電外,剩余電量全部並入國家電網,再進一步通過電網分配到園區設施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實現了電力資源的大循環。高安屯充電站與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焚燒發電廠,電動環衛車構成循環體系,既實現了垃圾的循環再利用,又減少了車輛尾氣排放。

氣循環。對高安屯衛生填埋場產生的填埋氣全部進行收集利用,分四期建設了裝機容量為4.5MW的沼氣發電機組,其中2MW為發電並網項目,剩余2.5MW發電機組所發電量用於供應滲瀝液處理車間和部分辦公樓用電,年發電量達3900萬度,每年可節約1.6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碳3.9萬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的一個典型案例,園區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重要體現。

熱循環。將焚燒發電廠、醫療廢物處理廠和沼氣發電車間的發電余熱通過地下供熱管線為園區各單位的辦公、生產和生活提供暖氣和生活熱水,供熱面積達8400平米,滿足了每日熱水所需能量,避免了能源的浪費。統籌和完善園區熱力綜合利用系統也已納入了工作計劃。

三、主要成效

多年來,園區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嘗試,深度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加快循環利用類項目建設,整合內外資源,優化管理模式,將一個功能單一的垃圾處理場蛻變為管理先進、環境優美的循環經濟園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為科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園區主要循環經濟特色

1.創造了垃圾處理行業的“四個之最”

一是擁有最先實現膜下作業,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填埋場﹔二是擁有亞洲單線規模最大的焚燒廠﹔三是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服務能力最強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四是處理垃圾種類最多、設施最齊全、技術最先進、環境最優美的循環經濟類園區。

2.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垃圾”循環經濟模式

以垃圾為源頭建立的循環鏈條,建設物質能量循環體系,通過水、電、氣、熱、渣循環利用將各設施鏈接起來,通過原料投入和產品生成,形成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將垃圾處理轉變為資源、能源再生過程,有效實現了節能減排,減輕資源消耗,降低環境壓力。

3.“科技創新”元素在園區模式中得以充分體現

充分利用產學研結合形式對對循環經濟生態園區發展的促進作用,發起了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聯合,成為他們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並努力使這種資源發揮作用,2010年-2011年期間,園區先后與這些高校和科研單位開展了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滲瀝液處理、環境監控和預測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涉及資金達240萬﹔2011年,園區申報的“一種創新填埋氣收集工藝在高安屯填埋場異味治理工作中的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開創了園區研發創新的新局面。

(二)園區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循環經濟指標。

首先,較好地完成了垃圾處理任務,2011年2月,高安屯衛生填埋場提前一年率先在北京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2009年到2011年期間,園區共消納處理生活垃圾317.67萬噸。其中,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生活垃圾200.82萬噸,向華北電網輸送電能5.24億度,填埋場共處理生活垃圾及焚燒發電廠殘渣116.85萬噸,收集處理填埋氣9122.09萬立方米,滲瀝液43.72萬噸,並利用填埋氣發電1010.97萬度。高安屯醫療廢物處理廠共消納處理全市醫療廢物2.17萬噸。高安屯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期已投入使用,2011年共處理餐廚垃圾4570.04噸,二期調試工況良好,具備試運行條件。

其次,技術創新成果顯著。加密導氣井,間距由50米縮短至25米,膜下鋪設橫向收集管道,利用負壓抽氣加大填埋氣收集率﹔自行研發單體點燃裝置,獲朝陽區科委二等獎﹔雨污分流3%坡度和填埋場膜下抽氣作業法被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列為推廣技術﹔“一種創新填埋氣收集工藝在高安屯填埋場異味治理工作中的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此外,科普教育成效顯著,2009年7月8日至2012年6月,共接待參觀學習人次16721,其中,2011年接待量達8078人次,很好地履行了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和職責。

1.經濟效益

收集到的填埋氣全部利用,裝機容量達4.5MW,其中2MW上網,剩余填埋氣用於熱水和採暖,每年可節約電費233萬元﹔園區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8萬噸,為國家電網輸送2億多度電,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可達1.2億元以上﹔通過雨水工程和中水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170萬噸自來水,間接產生680萬元的經濟效益。

2.社會效益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出色完成了垃圾處理任務,為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第二,園區運行設施對人員的需求為周邊3個行政村村民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出路﹔第三,園區在垃圾分類、技術創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先進性和示范性,帶動了行業的整體發展,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第四,園區通過對外開放開展的垃圾處理和循環經濟宣教活動和數據公開,提高了公眾對垃圾處理工作的認知和支持度,提升了政府公信度,為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環境效益

通過加強對運行設施的監管、對設備工藝的升級改造和環境的整治提升工作,嚴格控制設施污染物排放量,將標准從達標排放提高至力爭零排放的高度,園區綠化面積達3000畝以上。如今園區及周邊區域環境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園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干淨整潔,是周邊居民休閑活動的場所。同時,對二氧化碳減排效果明顯,年減排二氧化碳可達39萬噸,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分析與啟示

目前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日顯突出。一方面是與日俱增的大量生活垃圾造成嚴重的垃圾圍城,一方面是政府選擇建設處理場所卻受到阻礙,國內固體廢棄物處理形式非常緊迫。通過上述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橫向對比,以及對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模式的調研,我們可以得出,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垃圾處理行業的一種戰略選擇模式,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提高區域承載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園區產業集中, 易於集群, 綜合效益好, 適合我國固廢處理產業的現狀。

但是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成功與否,關鍵是要充分調查和找准優勢資源、優勢產業,並以此作為園區建設的核心,產業鏈構建的出發點,將各種類別的固廢產業相互鏈接,構成循環經濟網絡體系,實現更大范圍的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對調研資料的分析研究,結合我國國情發展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點試做努力:

按照“布局優化、企業集群、產業成鏈、物質循環、集約發展”的要求,推進新建、搬遷企業和項目園區化、集聚化發展,推動各類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企業、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高產業關聯度和循環化程度,促進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構建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根據物質流和產業關聯性,對園區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布局企業、產業、基礎設施及生活區。推進園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要實現園區化發展,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的原則構建產業鏈,形成園區企業之間原料(產品)互供、資源共享的一體化。專業性產業園區要縱向延伸產業鏈。綜合性產業園區要“補鏈”招商,促進產業橫向耦合。工農業復合型產業園區要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新建和搬遷改造園區的產業關聯度和循環化程度。

推進園區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源頭減量。推動園區內企業廢物交換利用、廢水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進園區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勵專業化服務公司為園區廢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務。

推行園區基礎設施綠色化。對園區內供水、供電、供熱、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改造,促進共建共享、集成優化。加快園區污染物集中治理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鼓勵園區創新環境服務模式,積極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專業化、社會化。(案例提供: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