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崇明縣委黨校 陸菊萍 顧娟
2016年08月02日09:5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瀛東村生態文明建設背景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其它四位建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這為崇明生態島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撐。因此崇明的生態島建設順應了人類社會進步的世界性潮流。
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2004年上海明確將崇明島定位為“生態島”,以生態保護為主,為上海未來預留優質的發展空間。同年7月,胡錦濤同志來崇明視察時指出:崇明要率先倡導和推廣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2007年4月12日,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用科學思維、戰略眼光,充分認識崇明島建設的重要意義。崇明擁有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岸線條件四大優勢,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是上海進一步聯動長三角、服務長三角的前沿。
作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陳家鎮堅持“生態先行”,在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成生態鎮、知識城、休閑地,建成生態典范之城和大都市的后花園。
近年來,陳家鎮瀛東村堅持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使生態養殖、生態農田和生態旅游業的全面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村容村貌不斷改觀,生態狀況日趨良好,村級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又推動了其他方面工作。形成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大建設齊頭並進的良性循環。
通過了解陳家鎮瀛東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分析當前上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研究上海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加深我們對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的認識。
二、瀛東村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做法
基本情況:
總面積 4200畝 農戶數 85戶
戶籍人口 214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 2.2萬元
地理位置 位於崇明縣崇明島功能分區的崇東分區,在陳家鎮的東南端,距長江隧橋約8公裡。
行車路線 上海長江隧橋-陳海公路(往東)-東灘大道(往東)-中濱路(往南)-瀛陳公路(往東)右拐進入瀛東村村口
村庄周邊
旅游景點情況 瀛東村東湖瀏覽景區、東灘濕地公園、東灘候鳥保護區、東灘景觀大道
村內停車
設施情況 有免費停車場地,最多可容納300輛車同時停放
村發展
農業旅游情況 瀛東村從2001年開始經營以農戶為主的農家樂,2009年轉型開始打造集吃、住、玩、游、娛、購為一體的生態度假村
最佳參觀時間 四季風光各有特色,景區對外開放時間:每日7.30——17.00
二、主要做法
1、打造美麗宜居村庄
一是進行植樹造林。近幾年,瀛東村大力推進綠化建設,目前全村綠化面積1300畝,其中林地面積620畝、水資源涵養林400畝、經濟林280畝,大量種植了香樟、垂柳、夾竹桃、重陽木、冬青等植物,村綠化覆蓋率達到40%,村時裡還實施了500畝綠化樣板工程,人均綠地面積達6.6畝。在抓公共綠化的同時,重視居民住宅綠化:在環村河邊種植林果花木,形成了集防護和觀賞於一體的環村綠化帶﹔在全村的主干道兩邊種植常綠觀賞性樹木,美化街道﹔對農戶庭院內,在種植果樹和花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補種竹類和藥材,以營造優美環境。
二是重視濕地保護。瀛東村共有10公裡長的河道和1700畝魚塘。由於淡水養殖依水而存,因此水環境的優劣對瀛東村影響極大。近幾年來,瀛東村對所有老塘進行了改造,形成了一隻800畝集科學放養、生態保護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大水面生態魚塘。對住宅區兩邊的河道進行疏浚、拓寬,保証水系循環。在所有河道兩側種植樹木並形成綠化帶。
三是加大治污力度。首先進行垃圾分類收集。村內設有150個垃圾箱,1個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點。對於生活垃圾的收集,村裡成立了保潔隊伍,對垃圾收集工作做到分類收集、日產日清,並對垃圾收集點定期消毒,確保環境衛生達標。目前,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了100%。其次落實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村裡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一個村級生活污水處理站,採用“一體化預處理工藝+土壤灌溉”處理工藝,日處理能力30噸/天。把村內所有污水統一引至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並將處理后的有機質肥料通過地下暗管注入農田,目前瀛東村的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6%。農村改廁工程全面完成,實現了公廁的無害化。
四是實施生態住宅改造工程
將所有民居住宅的外牆、屋頂、門窗統一更換為環保節能型材料,優化庭院綠化,指導村民將圍牆替換為常青觀賞植物,建成了生態型庭院,定期進行評比。每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光風互補發電的路燈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而且成為了吸引游客觀賞的靚麗風景線。
2、調整產業結構
在打造生態宜居村庄的同時,還積極推動村級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使最初以養殖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調整為“養殖業為主、種植業、旅游業“三業並舉的產業格局,目前又正在向以生態旅游為主,種、養業聯動發展的結構轉型。
一是依托優質環境,打造生態旅游業
高閣觀鳥 瀛東村村民在東湖之畔壘起一座泥山,小山上樹林竹林茂盛,山坡青草常綠,優良的棲息環境引來鷗、鷺等候鳥前來光顧。游客在“漁家樂賓館”的頂端觀鳥閣借助望遠鏡,盡情觀賞繞山而飛的各種鳥類,並可遠眺東灘、東海,觀東海日出,感悟滄海變桑田,生命之精妙。
改造魚蟹塘,挖掘“漁文化”,發展“漁家樂”生態旅游業。幾年來,瀛東村充分利用原有的魚蟹塘,放開手腳,改小塘為湖泊,變窪地為土丘,再冠以蔥鬆、亭閣。營造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增設了漁家樂賓館、漁具博物館等旅游設施,開設了“渾水摸魚、捉蛸蜞、釣蟹”等漁樂項目。按照生態、環保和低碳理念,修建32幢旅游別墅、配套建設了飯庄、會務中心和濕地公園,實現了傳統農家游向生態度假村的轉型升級。 2011年全村旅游業產值1700萬元,吸納本村和周邊社區農村富余勞動力120人。
二是實施科學興漁,發展生態養殖業
自2009年以來,瀛東村與上海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協作,試驗利用自然水體的生物多樣性,依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植物喂動物,動物排泄物育植物的良性循環,發展生態養殖獲利成功,接著,就將原來1000畝標准精養魚塘實行大面積改造,形成一隻仿自然形態的湖泊,實行生態養殖,經過兩年實踐,不僅節省了投放飼料的成本,而且產出的成品魚,肉質鮮美,深受市民青睞。
品漁家宴 瀛東村村民勤勞又好客,以江、河、海鮮為特色的漁家宴今已有較高的知名度,“鮮、特、美”是瀛東村漁家宴的主要風格。
三是應用低碳技術,優化生態種植業
一方面加大生態蔬菜基地建設,形成了近一個500畝的生態蔬菜園區。另一方面注重了農田生態化建設。把500畝農田建設成水系交錯林網配套的“高優高”標准糧田。同時,積極發展低碳、有機農業,創辦了一個600頭規模的白山羊飼養場。擯棄了原來那種高碳排放的桔杆焚燒方式,把一部分青綠桔杆收藏發酵作為牛、羊的飼料。對枯萎桔杆機械粉碎,再與牲畜糞混合后還田當作有機質肥料,使作物桔杆的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為改良土壤,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調整了種植結構,增加苜蓿種植面積,鮮嫩苜蓿為村民和餐館提供了綠色蔬菜,苜蓿還田既降低了土壤的鹽鹼度,又增加了有機質肥料。田間廢舊的農用薄膜做到100%統一回收利用﹔對舊農藥袋、農藥瓶派專人落實收集,登記、保管、銷毀或直接送達相關部門作無害化處理。
三、主要成效
瀛東村先后投入8000萬元,遵循低碳環保理念,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修建32幢旅游別墅、會務中心、水上餐廳和景觀濕地,現在一個以低碳、生態、環保為理念,集住宿、會務、餐飲和休閑於一體的生態度假村已初具規模。通過推進傳統農家樂旅游轉型升級,在穩步積累集體資產的同時大幅增加了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條具有瀛東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近幾年,瀛東村接待國內外游客近百萬人次,2012年全村旅游業總產值1600萬元,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120人。截至2012年底,全村生產總值2000萬元,人均收入2.2萬元,固定資產上億元。
近年來,瀛東村積極整合資源,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深度挖掘“漁文化”。瀛東村利用漁業養殖的優勢,發展“吃漁家菜、住漁家屋、享漁家樂”的“漁家樂”生態旅游業,實現了產業創新轉型。建設了農具展示館、漁具博物館等旅游設施,開設了“渾水摸魚、捉蛸蜞、釣蟹”等漁樂項目。
瀛東村始終堅持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以“低碳、生態、和諧”為主線,不斷升級產業結構、創新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生態旅游業為主導,生態養殖業和種植業均衡發展的經濟結構,實現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和民生福利的穩步增長。未來的瀛東村作為陳家鎮建設規劃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城中村,繼續堅持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百姓共同富裕的目標。
村集體近年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進多項惠民實事工程,積極改善民生。村集體對農戶住宅房以集體補貼的形式,在上海市科委的統一安排下,對村民住宅(包括屋頂、牆面和門窗)進行生態保溫改造,增強村民居住的舒適性。同時,由村集體投資,解決好農戶房屋的三通問題。針對70歲以上老人上下爬樓不方便的問題,由村集體出資,專門建造一些平房,提供給老人居住。投入資金美化環境,安裝有線電視,完善基礎設施。從2005年開始,村集體規定村民凡女滿50周歲,男滿55周歲均可享受村集體撥發的每月400元的生活補貼,同時合作醫療、農保等保險全部由村集體支付。經過多項惠民實事工程的有序推進,瀛東村民逐漸過上了“環境幽雅、居住舒適、物質豐富、精神充實、安居樂業”的現代新生活。
村裡組織了富有東灘地方氣息的崇明山歌演唱隊,腰鼓隊,開展自娛自樂活動,弘揚民族生態文化。
瀛東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創建精神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級生態示范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文化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衛生村”、“上海市民主法治村”、“上海市信用村”、“崇明縣廉潔文化示范點” “上海市庭院文明示范村”、“崇明縣生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四、分析與啟示
(一)陳家鎮瀛東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分析
1、制度建設是實施生態建設的重要前提
從短期來看,生態建設投入大而產出少,產出存在滯后效應。而群眾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迫切需要。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崇明人在思考,2010年初發布《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明確回答了如何建設生態島的問題。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投資的外部性特征比較明顯,“造血”功能較弱,沒有財政補償的強力支撐難以持續推進水、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現代化生態島建設是一條跨越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必須積極開展自然低碳、產業低碳和人居低碳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發展模式探索,其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廣都離開適當的財政補償。隻有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保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得以長期、穩定的實施。
2、建立教育機制,普及生態理念
圍繞“生態島”建設的奮斗目標,縣委、縣政府組織了“新世紀,崇明人形象”、“崇明島精神”、“崇明建設生態島”、“生態島建設教育實踐活動”等大討論,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又崇明生態島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生態文明教育機制,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了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戶,增強了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3、科技創新是實施生態建設的有效手段
通過科技創新和運用,探索了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廢物減量化、資源再循環、再利用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為瀛東村農業環境的生態健康、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瀛東村的系列研究應用示范項目,推進了節能技術與新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污水和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和戰略產品在崇明的應用,構建了自然和諧、資源循環和智能信息的人居環境。
4、農民利益是實施生態建設的根本動力
現代化生態島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生態島建設的強大力量。隻有始終將改善民生放在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確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在現代生態島建設過程中做到生態強縣、生態惠民,切實增加農民在土地、財產、就業、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物質利益,才能得到他們對生態島建設的支持,這才是崇明建設現代化生態島的力量源泉。
(二)陳家鎮瀛東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村史展示館 在村史館,一幅幅黑白照片訴說著圍墾時的艱苦歲月,也記錄下了老村支書陸文忠當年奮斗的身影。那一年,40歲的他挑著扁擔,穿著草鞋行走在泥濘的荒灘上,顯得干勁十足。這段歷史被留在了村史館,“艱苦創業,敢為人先”的墾拓精神也被崇明縣委命名為“崇明島精神”,陸文忠本人也因此連續5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並於2002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1、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瀛東村成功的前提
1985年初冬,在上級政府同意下,陳家鎮地區6名群眾由現任黨支部書記陸文忠帶領,邁開了在灘涂上的艱難創業之路。經過前后3次筑堤圍圩,歷經9年奮力拼搏,終於在潮來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蘆葦蕩的灘涂上,描繪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建立起以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三業並舉發展的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當為一個村官,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人身格言,既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瀛東人的承諾。在近30年的歷史征程中,陸文忠用艱苦創業、敢為人先的精神,譜寫了一曲精美的人生贊歌,孜孜不倦地堅持走集體化道路,一心一意致富全體村民的一腔熱情,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他一次次不顧個人安危與海潮搏擊搶救臨危大堤,一庄庄不認私情,秉公辦事,保護集體利益的事跡,深深地刻烙在瀛東人的心中。
2、發展集體經濟是瀛東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的保障
實事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瀛東村的領導者按照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結構和經濟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套與眾不同而又行之有效的經濟管理模式。
瀛東村從建村以來一直是地多人少,又加上地處東海之濱長江邊上,遭遇自然災害的概率遠多於島內其它村子,為了扶持弱勢群體,壯大抵御災害的力量,村委會堅持20年不動搖,走出了一條既發揮集體力量,又不打擊個人積極性的“兩頭統,中間包”之路,人們稱其為瀛東模式。統一組織的採購銷售舉措,又減少了經營的風險,既提高了村裡農戶的收入,又壯大了集體經濟。
3、找准生態農業和漁家樂旅游的結合點使強村富民之路有了可能
一日漁民 瀛東村開辟供游客開展活動的漁家和漁塘,准備了釣、叉、攀、捉魚等多種形式的捕魚工具及表演項目,讓游客親身參與漁家的捕魚活動,和漁民一起勞作,分享漁家樂趣。
旅游業的發展,既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更有價值的是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先進的文化理念。
挖掘“漁文化”和生態旅游成了村的兩大支撐產業。瀛東村充分注意到這兩大特色產業在內涵上的緊密聯系,並找准了他們的結合點,從而達到了相互支撐,互為依托,齊頭並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在實踐中形成了“把生態農業項目變為旅游項目,科普教育項目,參觀學習項目,把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變成旅游產品,做到了農業經濟的價值疊加,探索出一條在純農業的情況下,使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路。
東湖垂釣 瀛東村的東湖擁有數百畝天然水域,垂釣愛好者們在這裡舉行釣魚比賽活動。東湖的水,東湖的風,東湖的魚,讓垂釣愛好者泛舟垂釣,一展身手,忘記煩惱,消除疲勞,也讓去東湖的游客永遠牢記東湖的風情。
4、生態科技的引領才使瀛東村成為宜居村庄的典范
科技創新是實施生態建設的有效手段。圍繞人居低碳為目標,發揮了生態科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瀛東村的系列研究應用示范項目,推進了節能技術與新能源、綠色建筑、污水和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和戰略產品在的應用,瀛東村構建了自然和諧、資源循環和智能信息的人居環境。
崇明島精神雕像 2004年6月25日,崇明縣委、縣政府在瀛東村舉行“崇明島精神雕像”的落成儀式。雕像座北朝南,高5米,長7米,寬1、6米,底座為鋼筋混泥土結構,上部人物群像由40噸重的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成為瀛東村旅游的一個新景觀。(案例提供: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