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推進我國新經濟積極有序發展

王誠慶 徐金海

2016年07月28日09:31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推進我國新經濟積極有序發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正在逐漸由傳統的主要依靠資源、勞動、投資的傳統動能邁向主要依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一時成為當前國內業界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那麼,新經濟的興起有著什麼樣的背景?新經濟又包含哪些內涵與特征?如何規避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泡沫風險?將新經濟培育成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又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措施?對諸如此類問題,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便在實踐當中更好地促進新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新經濟興起的背景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提出“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這是“新經濟”一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今年報告中的一大亮點。當前,大力發展新經濟正當其時,不僅能點亮中國信心,為中國經濟成長注入新動力,彌補傳統產業下沉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更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實現供需匹配、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和提升消費品質、降低能源消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支點。新經濟的興起,不是偶然的一種經濟現象,而是工業化進程到一定階段,新技術革命等因素的必然結果。

其一,“新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人類經濟發展史,每一次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伴隨著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的有機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經濟的基本形態是以產品為主要載體的規模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經濟的基本形態依然以規模經濟為主。當前,以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交互融合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經濟的基本形態是以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和微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為了順應“新工業革命”的浪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中國制造2025》《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關於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為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因此,新經濟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是“新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新經濟在我國的興起,是我國主動採取措施以順應這一浪潮的結果。

其二,經濟規律演變的自然結果。前兩次工業革命,工業經濟取代農業經濟,源於蒸汽時代和電氣化時代的到來﹔當前,“新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新經濟逐漸取代傳統的工業經濟,源於“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已廣泛安裝,已成為激發經濟活力的關鍵要素。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較高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傳統的資源、勞動、投資﹔但如今,中國的資源日漸枯竭、勞動成本優勢不斷喪失、長期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造成了大量的產能過剩。可見,當前中國經濟如果再依靠傳統動能保持高速增長而不因勢求變,已不符合經濟規律,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持續下去的。因此,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必然需要新動能帶動新經濟的發展,促使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的興起,形成新的“S型曲線”,促使其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台階。經濟規律的演變有其內在的邏輯,新經濟替代舊經濟是技術進步推動的必然結果。

其三,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近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步提高,由此推動著城鄉居民的消費內容和消費模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主要注重物質產品的消費﹔如今,居民為了滿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從消費物質產品邁向消費服務產品。中國居民服務消費的佔比不斷提升,正推動中國迎來向服務消費升級的新階段。消費結構升級,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導向。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消費需求,順應消費升級的規律,客觀上要求加快發展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產品升級換代。

新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一)新經濟的內涵

新經濟的概念最早出現於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認為新經濟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對於起源於美國的新經濟概念如何界定,國內學術界和實業部門眾說紛紜,大概形成了三種比較典型的說法,有人認為新經濟就是知識經濟,有人把新經濟定義為網絡經濟,有人把新經濟等同於信息經濟。三種說法各從不同視角正確地抓住了新經濟的某些特征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特征,但都具有片面性。准確地說,新經濟應是以上三種說法的綜合。我們認為,新經濟是信息技術、因特網與知識創新的集合,包括由知識經濟、信息技術和制度創新共同催生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等多方面內涵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的發展,將給傳統產業帶來顛覆性的改造升級。

正確理解新經濟的內涵,還應避免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既不能簡單地說新經濟就是新興服務業,也並非隻有“互聯網+”等時髦概念才算“新經濟”。 新經濟的覆蓋面很廣泛、涉及一二三產業。

(二)新經濟的特征

總體來說,新經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鮮明特征:

一是信息在線化。新經濟是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形態。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和物聯網、智能終端和APP應用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這為一切信息的在線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具體來說,消費者可以通過智能終端,獲取和分享海量的信息﹔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也會主動順應這一趨勢,收集、制造、處理以前未被充分利用的信息資源,竭盡所能將一切信息在線化,以滿足上下游企業及最終消費者的需要。

二是渠道平台化。與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最為典型的特征在於渠道平台化,平台是新經濟得以發展的基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最大便利是去中介化,使渠道平台化成為可能。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經濟也可稱為平台經濟。

三是消費個性化。前兩次工業革命,主要的突破是能源技術,在這種約束下,形成了標准化生產、大規模營銷、無差異消費的經濟形態。新經濟的主要突破是信息與新技術,這使得經濟可以順應消費的個性化要求和結構的變遷升級。消費者日益追求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和小眾化,注重對產品的極致體驗。新經濟發展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C2B商業模式,以滿足個性化的消費者。

四是管理數字化。與主要依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為生產要素的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信息成為生產要素,使得管理數字化成為可能﹔管理數字化的實現,也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這也正是新經濟形態的獨特魅力。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