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誕生至今,已經95年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總起來說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把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推向前進的歷史,其所取得的成就與進步偉大輝煌,其所經歷的困難與風險也世所罕見。近日,我們邀請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李忠杰教授做客人民網演播室,圍繞“黨的獨特優勢與道路自信”這個話題和網友交流。
主持人:我們知道,李教授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走向未來的中國需要大視野、大智慧、大戰略”。回顧歷史,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有哪些歷史經驗是值得深入總結的?
李忠杰:我們黨走過了95年的歷程,經歷了非常復雜、曲折的,但是又非常輝煌的勝利斗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都做過概括和總結。
毛澤東時代就很注意總結經驗。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也及時地總結過一些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又多次總結歷史經驗。比如說,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歷史決議》,這裡面就概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條經驗。此后,在黨代會、中央全會等重大會議、活動時,黨都從不同角度總結過歷史經驗。比較近的一次,是十七大以及十七大之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又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十條經驗。十八大又進一步提出了八個要求。從黨和國家來說,總結的經驗內容非常豐富,角度略有不同。
從我個人來看,怎麼考慮總結經驗這件事呢?當然,總體上是怎麼理解黨和國家總體的歷史經驗,總體的歷史經驗要體現一個大戰略、大視野、大智慧。因為,總結經驗有不同的角度:有的是從黨執政的角度,有的是從黨建設的角度,有的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
如果我們展開視野,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前進的角度來總結,我覺得還是有好幾條可以特別強調一下。第一,要始終關注、代表、集中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黨和國家的任務。抗戰時期,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新中國成立時,是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后,是要通過改革開放完善我們的制度,建設現代化國家。所以,這是頭一條,任何時候都需要注意的。第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國情出發來決定我們的路怎麼走,我們國家向哪兒去。第三,始終把人民當作國家的主人,始終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來共同致力於我們偉大的事業。第四,要始終關注世界潮流的發展方向,緊緊跟上時代,而不要落后於時代,不要被時代淘汰。還有第五,要不斷地深化改革,完善我們的制度,完善我們的體制,不斷地推動各方面的創新,使我們民族、國家始終保持巨大的活力。另外第六,還要正確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既要立足於本國實際,又要善於向國外學習﹔既要弘揚中華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要勇於吸納世界先進的文明。諸如此類,我覺得都是值得注意的。
主持人:從李教授這樣一個宏觀的介紹當中,我們也從歷史長河當中看到一些重要點和亮點。我們常說人生有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它們是我們思想的“總開關”。思想建黨怎樣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呢?
李忠杰:我們黨非常注重思想建黨,這與世界其他政黨是不太一樣的。為什麼呢?這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我們黨建立之后,首先是在城市當中、在工人群眾當中開展革命活動、革命斗爭。但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我們黨被迫舉行武裝起義,然后逐步探索和走出一條“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當時工作重點已經轉移到農村去了,所以黨員的成份自然也發生變化,變成以農民為主了,這時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從理論上來說,我們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但是成員很多是農民了,怎麼解釋?包括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當時對我們也有看法,說你們這個黨到底怎麼回事?工人階級先鋒隊,但又很多是農民,怎麼辦?這樣的情況下,單單靠再到城市裡發展工人,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共產國際也曾經提出,你們的領導成員盡可能由工人同志來擔任,但這也是一種形式上比較機械的辦法。最后怎麼解決先鋒隊性質問題呢?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裡面就提出了思想建黨的方式。在入黨以后,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來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提高黨的思想理論水平。古田會議決議裡面,列舉了一整套的思想教育、思想建設的方法,具體的方式一共有18種之多。自此開始,我們黨就特別強調思想建黨,應該說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使我們黨員的素質不斷提高,黨員的覺悟不斷提高,黨員以及黨組織的戰斗力也不斷地提高。所以,這是一個好的經驗。
主持人:任何事情都是思想先行。這一方面,思想建黨也是關鍵的一部分。之前我們說了,黨經過95年的發展歷程,所取得的成就和輝煌是有目共睹的,所經歷的困難和挑戰也是世所罕見的。每次在經歷這樣的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我們黨都能團結、帶領和依靠全國各族人民來跨越這樣一個轉折點。我們來梳理一下歷史當中這樣的轉折點。
李忠杰:我們黨95年的歷程當中,轉折點應該說還是比較多的。我們黨也概括過好多次重大的轉折點。當然,我們現在來討論轉折點,前提是要確立這個轉折點是什麼意思。因為它有不同的角度:有的是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任務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黨工作的內容、斗爭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是一種轉折。還有一種,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是向錯誤的方向轉,但也有更多是從錯誤轉向了正確。
從哪個意義上來說?區分起來比較難。如果是整體羅列的話,我覺得有十個轉折,過去恐怕還沒有人這麼梳理過,如果梳理一下挺有意思。
首先一個轉折,1927年大革命失敗,應該是一個轉折。命運交關呀。原來國共合作,但是國共合作破裂,蔣介石發動了“4•12政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黨轉向了什麼?轉向了武裝斗爭,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這是黨的轉折,開始了土地革命。
然后,1935年遵義會議,這個大家知道,在黨的領導問題上發生一個重大的轉折。當然,黨的領導的轉變是一個過程。當時還只是把毛澤東同志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還不算主要領導,但是由此發揮了毛澤東在軍事領導當中的關鍵性作用,也發揮了在黨的領導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具有轉折性。就路線而言,當時主要是解決軍事路線問題,再往后是逐漸解決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由於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當時特定的環境之下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歷來認為,遵義會議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再往后是1936年到1937年,這個時候民族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我們從土地革命轉向抗日戰爭、全民族抗戰,我們全黨要領導人民進行抗戰,當時環境和任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折。
再接下來是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問題,國共合作破裂,然后爆發內戰,這個時候我們要為著奪取全中國的革命勝利而進行奮斗,當然也是一個轉折。
然后到1949年,更是一個大轉折,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黨從原來的局部執政,轉為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的執政黨,當然是一個歷史性的巨大轉折,毫無疑問的。
這是1949年之前,民主革命時期就有5次轉折。
然后,建立新中國之后,如果歷數一下,其實也有5次轉折。
一是1956年,我們完成了“一化三改造”,在全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然后進一步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算不算轉折?當然算轉折。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任務發生了變化,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也是一個大轉折。當然很遺憾的是,隨后在1957年之后,我們黨內的“左”的錯誤思想開始逐步發展,后來“左”的錯誤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隨后,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個轉折,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976年粉碎“四人幫”,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挽救了黨、挽救了國家,具有轉折的意義。
接下來,十一屆三中全會更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我們黨的黨代會也好,我們中央領導同志也好,都一再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的偉大轉折。為什麼是轉折?就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黨的工作重點發生了變化,黨的任務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所以,這個轉折的意義非常大。
再往后有沒有轉折?比如,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間。當時國際上風雲變幻,國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實際上,歸結起來就是:世界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在這樣的時刻,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進一步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問題,要求我們加快步伐,進一步深化改革。特別是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大題目出來了,方向明確了!現在我們仍在做這個文章。所以這也具有歷史性轉折的意義。
歸結起來有10個轉折。但是需要強調,這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和解讀的,我是把它們匯總起來。如果從進一步具體劃分來看,需要就不同類型來定是哪些轉折。
主持人:李教授幫我們回顧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的時候,也是從一個側面來梳理了90多年我們黨走過的歷程和重要時間節點。所以我們想來,從一開始建黨幾十人的規模,到現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87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了。從這個歷程來看,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是什麼呢?
李忠杰:中國共產黨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政黨,而且還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國內外確實有很多人覺得這是個“謎”。特別是老外,總是想知道中國共產黨是怎麼回事,覺得這是個“難解之謎”。其實對我們自己來說,這個“謎”也並不是不好解的。中國共產黨確實與世界上其他政黨比較起來,有很多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經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做過一些闡述和分析。就我個人來看,如果要直接概括出我們黨的獨特優勢在哪裡,我覺得至少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黨的經歷很獨特。我們先后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黨從成立到現在95年,在這個期間經歷了無數錯綜復雜的斗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也走過彎路,也有過失誤和挫折。這麼豐富的經歷,就足以使我們黨能夠總結經驗,更加聰明起來。
第二,數量獨特。原來最早58個黨員,當然過去也有說53個、54個,現在經過考証,一般認為是58個。從58個發展到現在8000多萬。8000多萬是個什麼概念?全世界政黨當中,黨員數量最多,規模最大。8000多萬,可以抵得上多少個中小國家的人口?這麼大的數量也給我們帶來挑戰:如果質量不行呢?或者如果有一部分質量不行呢?這當然是一個問題。所以怎麼保証質量是一個問題,是一個挑戰。但是,巨大的數量顯示了她的吸引力、她的感召力。這顯示我們的人民群眾很多就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后她在13億人口當中,基於這麼巨大的數量,她就可以在方方面面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數量獨特。
第三,組織優勢。亞裡士多德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給翻轉過來。這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列寧說過,給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他做到了。我們中國共產黨某種程度上也是把中國“翻轉”過來了。靠的是什麼?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靠黨的組織。我們通過黨章,通過各種規范體系,把黨組成一個非常嚴密的整體。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麻煩,都打不爛,都迅速凝聚起來,這個組織體系滲透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觀念優勢。我說的這個是“大觀念”,包括:指導思想、思想理論,還有黨員的各種觀念,包括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等等。因為在長期奮斗過程中,我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時又結合中國的實際,形成了一整套體現了文化觀念的指導思想、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等等。所以,這對於黨員的規范約束作用很大,很管用。
第五,創新優勢。通過改革,不斷創新。我們黨領導改革,同時也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加強自身的建設。所以,我們說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來審視自己,要用創新的精神來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這就是黨能夠保持活力、充滿生機的根本原因。
最后一個,第六,各階段的奮斗。我們黨是干嘛出現的?我們黨90多年干了什麼?干了三件大事。總的來說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正是堅持了這一點,我們才具有了其他各種優勢,才能站得住腳,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主持人:李教授為我們分析了這樣一些獨特優勢存在。這些優勢當中,包括了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您剛才說的創新力,又是如何來體現出來的呢?
李忠杰:從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組織、建設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創新。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就有大量的創新,整個改革開放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我們進一步提出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從制度層面來說,我們黨內的各種制度處在不斷創新的過程當中,比如進一步發展黨員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等等。思想理論的創新,整體上,95年來,實現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第一次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都體現了我們黨的創新精神。當然,創新有沒有終止、有沒有結束?還沒有結束,還要繼續不斷地創新。如果哪一天不創新了,這個生命力可能就衰竭了。
主持人:各種創新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著的。我們之前說了,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有這樣的歷史經驗可以總結,總結經驗是為了我們未來能夠發展得更好。觀察這樣的歷史,我們黨在自身建設方面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這些方面,我們來回顧一下,又可以有哪些規律性的認識呢?
李忠杰:對於黨的建設經驗,我們黨是多次做過總結的,概括得比較完整、全面。當然,是從不同的角度概括。比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是從執政的角度,總結了55年執政的經驗。十七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建設的角度,又總結了六條經驗。所以,在這個方面,我覺得首先要把這些我們黨總結得比較權威的幾條經驗,進一步加以理解、拓展,然后貫徹執行。
比如說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了六條經驗: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要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同推進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結合起來,保証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保証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管黨治黨水平。
這幾個總結,就是現在仍然是我們值得牢記的,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更好地把它貫徹落實好的。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地把這些經驗牢記在心。
主持人:我們知道,李教授曾經寫過一本《社會主義改革史》的書,階段性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革的三大規律。在我們黨成立95周年之際,我們應該如何去認識和看待改革呢?
李忠杰:中國的改革走過了一段非常艱辛但成果輝煌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然,中國的改革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都進行過改革,但是改革的結果不完全一樣,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有的還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有的甚至轉向了。這是為什麼?這裡面有很多復雜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推進改革、駕馭改革、領導改革,應該從深層次上研究改革的規律,然后用這種對規律性的認識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確實寫過一本書叫《社會主義改革史》,另外還有兩位同志參與了。在此基礎上,我確實總結了或者說提出了改革的三大規律,一個就是自覺有序性的規律。任何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都是執政黨自己認識到然后推動進行改革的。如果不自覺就不可能有改革,如果自覺程度不高甚至沒有覺醒過來就會被淘汰。但是,這個改革必須是有序的,如果失序了,那就會遇到麻煩,甚至會出現問題,甚至會失敗。這個已經被實踐証明了,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
還有一個是整體性協同規律。這個規律這裡不多說,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深化改革的決定裡面用的詞強調的就是要注意改革的整體性和協同性,這也是一種規律性的要求。
當然,還有一個規律比較復雜一點,這次不細說了。簡單說一下,就是周期性發展規律。
在認識這些規律的基礎之上,我們就要進一步深化對改革的認識,推進改革不斷向前。所以,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
首先,應該充分肯定,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魄力,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定,而且採取了一系列很大的措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對於我們來說,還要繼續充分認識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它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改革進行了30多年,但是還沒有完結,還要繼續進行,所以要充分認識到繼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應該客觀地認識和肯定我們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因為30多年的改革,確實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社會主義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我們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年輕的同志,由於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不一定能夠看出這個變化,就現在而言,可能看到的問題更多一點,但是忘記了或者沒有注意到,這些成績是來之不易的。沒有改革就不可能有這些成績。所以,要充分肯定成績,才能夠增強自信。
第三,要正確對待目前存在的問題。目前社會上確實有很多的問題: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說跟改革一點關系都沒有,這也不符合事實。但是,是不是改革的責任呢?就不能這樣說了。比如堵車,為什麼堵車?是車子多了。改革開放之前有誰買得起車子呢?沒有呀。當時的規劃部門、早期的發改委沒有想到把馬路要修寬一點,在城市裡建多少多少個停車場,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車子。改革開放使中國富裕起來了,使老百姓富裕起來了,所以可以買車子了。車子多了,這是改革帶來的成績。但是堵車了,大家不滿意了,所以怎麼辦呢?如果說,倒回去,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不要那一套了,好,很容易,下一個命令,從今天開始所有的私家車全部取消,一律不許上路,你自己處理掉,賣掉好了。當然,馬路上馬上就會暢通無阻。但是誰願意呢?沒有誰願意,那樣就倒退了。所以,要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到底在哪裡,然后有針對性地用發展的辦法、用科學發展的辦法,用改革的辦法,用深化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新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因為對現在的問題,分析什麼原因,找什麼“藥方”,可能就會選擇不同的道路,這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第四,還要積極參與改革的進程。改革是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的事業,也是一個通過體制改革、尊重和發揮人民自主性的過程。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說到底是搞活了,怎麼搞活了?老百姓蘊藏的積極性,通過改革,把這個積極性充分發揮起來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變化。人民群眾的自主參與,是改革得以深化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從黨和國家來說,要注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群眾主體創造的作用。從我們黨自身來說,也要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這樣的改革進程當中去,推動改革向前發展。
最后一個,第五,還要注意改革的戰略和策略的指導。改革是重要的,是偉大的,但是如何改革很有講究。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某個政策不妥當,某個戰略錯了,某個策略不科學,都會帶來麻煩,都會帶來問題。所以,一定要注意,改革的戰略和策略指導。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了好多戰略策略層面的要求,比如說既要重視頂層設計,也要注意調動下面的積極性。改革是一個整體性事業,這就要注意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保持協調性。改革要有序推進,所以現在的改革方案都需要經過充分論証,再一個一個逐步地推出。諸如此類,這方面的要求有很多。我們在新形勢下,對改革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主持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單一地,或者極端地去用某一方面的事物來下一個論調。所以,改革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但是,一方面我們要有宏觀戰略的堅持,另外一方面要有微觀方面的細致,要精准地對焦。習總書記曾經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那麼,我們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李忠杰:人類自出現、形成之后,和道路就有了密切關系。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和道路有密切關系。比如我今天上班了,我的目標是某一個地點,是我的單位,但是我怎麼走呀,我怎麼去呀,是自駕車去還是坐公交車去,還是坐地鐵去,出門之前要把這些路線想好。同樣來說,整個人類發展和繁榮,都始終與路聯系在一起,路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類文明的發展。
最早是廣袤的原野,但是人有移位、移動,逐漸,走的人多了,就形成路了。先是小路、阡陌小道,然后修成大路。大路之后再加上石子,變為石路。鋪上石板,就變為石板路。再修公路,公路寬敞多了,但是還不夠,就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還不夠,還有高鐵,還有空中航路。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各種路的水平越來越高。同樣的道路,中國這麼個大國,中國共產黨這麼個大黨,路如果不選擇好,走錯了,拐了彎了,目標就可能達不到了。所以,革命時期找一個路不容易,建設時期找一個路也不容易。想想從1949年到現在,我們在探索這條路上,有成功,也有曲折,好不容易找到了這麼一條道路,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是不容易,第二是,實踐証明它是正確的。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就,多麼巨大,全世界公認,不是光我們公認,人家也公認,外國元首經常到中國來,總是會夸獎中國一番。當然也有問題,也有分歧,但是少不了要夸獎一番,還帶上龐大的商業團隊和中國做生意。這就証明我們這條路是正確的,就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所以,當然要自信,這個自信不是天上來的,不是僅僅口頭說的,是實踐檢驗了的結果,所以要堅持這個自信。
當然,我們講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對什麼自信?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堅持和發展了以往的社會主義基本成果、基本制度的基礎之上,又通過改革開放長期探索而形成了一整套的,怎麼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這樣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干出來的。所以,這樣的道路,跟國外的什麼道路是不太一樣的,甚至是很不一樣的。跟過去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所走過的道路,甚至犯的“左傾”錯誤也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實踐証明是正確、科學的,所以一定要自信。
當然,自信不是自傲。自信是要充滿信心,要建設它、發展它,不是說“天下我第一”,世界沒有別的可以學習的地方了,就我“獨大”了,那不行,那是自傲。我們無論取得多大的成績,也要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也要注意向世界學習,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不能自傲。
當然,也不能自閉。對外開放了30多年,和世界日益緊密交流在一起,我們也學到世界文明的很多東西,不能說改革開放經過幾十年,我們又回到過去對外封閉的道路上,那當然不行,當然也回不去了。但是理念上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又想自閉。
還不要停滯,整個都是一個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一個事物形成了,一個事物消亡了,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從出生、發展、高潮到消亡的過程,整個世界就是在無限地發展的過程當中。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黨的歷史是一個過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改革開放是一個過程,我們思想理論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就是在這個過程的路上。作風建設在這個過程的路上,黨的建設也在這個過程的路上。既然是過程,我們怎麼能說到此為止了呢,就可以停滯了呢?不行的。哪一天停止,哪一天就落后,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淘汰。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不斷前進、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績。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李教授為我們帶來的分享!在回顧中國共產黨95年的發展歷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面對未來,我們更要發揮優勢、正視成績、保持自信。盡管目前我們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的道路是正確的、肯定的,我們要通過更加精准對焦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