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阿爾法圍棋”戰勝世界圍棋冠軍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人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所震驚。
其實,類似這樣的“震驚”事件已經不止一次了。比如1997年5月11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50分,一台美國IBM公司的“深藍”超級機器將棋盤上的一個兵走到C4位置時,世界國際象棋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不得不沮喪地承認自己輸給了沒有情感和思想的機器對手。更有甚者,2011年2月IBM另一台名為沃森(Watson)的機器,靠著儲存2億頁資料知識和每秒500GB的運算速度,在電視益智節目《危險來了》中戰勝了兩位人類對手,充分展現了機器“神奇力量”。
當然,在聽聞了這許多機器戰勝人類對手的消息而感到震驚之余,人們不禁要問,“機器”是如何會戰勝人類優秀對手的呢?這是否真的意味著人類將在機器面前喪失最后的智慧優勢呢?
其實,靠著蠻勁十足超前搜索的機器,加上人類程序員精心編制的精巧算法,說不定還能戰勝人類各個領域更優秀的對手,但這也不能夠証明機器的智慧水平就超過了人類。因為人類的智慧更多的是指慣常方法無濟於事時,人們所動用的急中生智式的應變能力,即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而不在於按照刻板的規則去做無窮無盡的超前搜索勞作上。
有別於機器,人們所動用的那種急中生智式的應變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所謂創造性就是脫離固有的思維定式,產生出獨特的思維模式,是發現事物新關系和處理事物新方法的能力。人的創造性才能是巨大的。
首先,這其中有一條就是,機器不會出錯,而人類卻會出錯。沒錯,在所有的智力活動中人可能出錯而機器可以從不出錯,但出錯性卻正是人類智能的一大特征。要知道,出錯性是創造性能力的基礎,沒有出錯的可能,也就沒有創新的前提。在應對復雜環境中重要的是創造能力而不是永不出錯的搜索能力。
除了心智的創造性能力外,自主心智活動的另一種表現方面就是心智活動具有自我反映能力。當然,更重要的還有人類的情感體驗能力,這也是機器無法擁有的感受意識能力。
可見,就大多數更為本質的心智機制方面,機器還是毫無實現的希望。也就是說,你可以使機器完成那種大多數人都所知甚少的數學定理証明,或需要深思熟慮長時間搜索求解的復雜問題等,但你卻無法使機器具備哪怕一位5歲小兒所具有的各種應變能力。
看來,一廂情願地將機器看作是能夠最終超越人類最終優勢的想法還是很幼稚的。這裡起碼是忽略了機器取勝的背后所依靠的依然還是人類群體的智慧,機器不過是這種智慧的忠實執行者和體現者,這並不是機器的功能,而是編制智能程序的科學家群體的功勞。從某種意義上講,機器越能干,說明的正是支配機器的人類越偉大,不是嗎?
(摘自2016年3月17日《學習時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